扫码支付难倒国际友人,媒体:应充分考虑外国人习惯前段时间,我带着一批国际友人参观校园。美丽的校园、各具风格的建筑和现代化的设施,吸引着访客的眼球。但是,旅途中却有个不太顺利的小插曲:学校主楼有一台自动售货机,客人们路过时,不约而同地涌到了机器前,想要挑选购买饮料。我乘势自豪地介绍:我校所有的自动售货机早已采用了自助开门、自助选购的方式,无需现金。话音刚落,一位访客无奈地把手机举到我面前,问我屏幕上的中文是什么意思。我一瞅才发现,机器需要足够的“支付分”才能打开柜门。初来乍到的国际友人未曾使用过支付软件,“支付分”不足,无法完成支付。 虽然上述小插曲以我代为付款的方式得以解决,但是更多的类似情况何解呢?随着对外开放力度的不断扩大,已经享受移动支付便利性的我们,也应从外籍人士亲身感受出发,拆掉阻碍移动支付的高墙。2023年12月1日起,我国对法、德等6国开始试行单方面免签政策,来访外国人数量进一步增长,降低移动支付的门槛,也有利于更好地展现中国发展成果。 一方面,高等院校、星级宾馆、交通枢纽、旅游景区等场所在设置支付手段时,应充分考虑到外籍人士的需求与习惯。具体到自动售货机,中国人民银行曾在公告中明确指出:“自助售货机、自助售票机等机具生产厂商与服务提供商在研发、提供机具和服务时要充分考虑现金收付需求,做到多种支付工具兼容,不得排斥现金支付。”当前,现金依然是外籍人士来华消费最便利的方式之一,移动支付场景也应兼容现金支付。 另一方面,应当通过技术迭代回应技术升级后的遗留问题,为外籍人士提供便捷的移动支付渠道。例如,可以采用集刷卡和扫码于一体的新一代POS机、推进我国和外国移动支付平台二维码互认等技术手段,方便外籍人士适应国内的移动支付。此外,还可以与国际卡组织进行合作,研判外籍人士在其本国的信用情况,进而相应地赋予他们在我国进行移动信用支付的准入资格。 将外籍人士融入我国移动支付的浪潮之中,不能只要求他们“靠过来”,更需要我们主动变革“靠上去”,在管理、规则、标准等领域下真功夫。其一,针对身份核验等金融安全问题,在保留传统的银行网点办理渠道的基础上,将办事大厅关口前移至机场口岸,将服务“送上门”;其二,推广全链条一体化服务模式,当前,我国各大城市均已经推出了“出行即服务”(Mobility as a Service)系统,逐步涵盖了衣食住行等全方位生活需求;其三,针对跨境支付信息堵点“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努力打破政府部门、支付机构、银行机构间的“信息孤岛”,在保障数据安全的情况下向企业提供信息接口,便利外籍人士的移动支付。 林峥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年01月10日 04 版 (责任编辑:北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