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仅从名字上看似乎与“办事”相悖,但其存在的意义恰恰在于减少乃至消除“办不成事”。在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的指导意见》里,“办不成事”反映窗口被列入“推进政务服务规范化”的范畴,职能是“提供兜底服务,解决企业和群众办事过程中遇到的疑难事项和复杂问题”。今年3月发布的《2023年上海市全面深化“一网通办”改革工作要点》中也提到,要“建立线上线下‘办不成事’反映、帮办、整改闭环联动机制”。 近日,笔者听电视台记者说了这样一件事:上海中心城区某条路原本两侧都有非机动车道,但由于机动车流量大,有关部门决定把非机动车的路权让渡给机动车。群众对此颇有抱怨。 面对群众的来电反映,记者开始与相关主管部门商讨,是否可以恢复或重新开辟一条非机动车道,得到的答复是不管哪种方案,都涉及要动后来植入的绿化,因此非常难。记者疑惑地问:这件为了老百姓的事,难道就办不成吗? 7月19日晚,上海电视台播出了报道《数百米人行道“人非”混行存隐患,各行其道需求为何难满足?》。笔者在节目中表示,以人民为中心必须落实到工作中,这一难题可以通过相关部门共同协商或者会商得到解决。 有些“办不成”的事,换一个理念就能够办成。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每一名公务员都要有矢志为民、心系群众的公仆情怀,用心用情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此,笔者建议记者把这件事向“办不成事”窗口如实反映,请求提供兜底服务。真心希望“办不成”的事越来越少。 (作者为上海政法学院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特邀研究员) (责任编辑:晓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