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时代 > 杂谈 >

上海是怎样成陆的

时间:2023-08-25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解放日报 点击:
摄影/日升 远古时期,太湖原是个海湾。约60007000年前,海面上升速度减慢,而长江带来的巨量泥沙和海浪夹带的泥沙、贝壳在河口的堆积速度远远超过海面上升速度。于是,长江南岸的沙嘴自西北逐渐向东南伸展,在到达杭州湾后,由于受强潮影响,折而向西南推进
摄影/日升
 
      远古时期,太湖原是个海湾。约6000—7000年前,海面上升速度减慢,而长江带来的巨量泥沙和海浪夹带的泥沙、贝壳在河口的堆积速度远远超过海面上升速度。于是,长江南岸的沙嘴自西北逐渐向东南伸展,在到达杭州湾后,由于受强潮影响,折而向西南推进;到了王盘山附近,终于和钱塘江口的沙嘴连成一片,在今上海中部偏西地带,太湖洼地前缘塑造了一条带状滨岸贝壳沙堤,形成了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冈身,亦为当时的海岸线。

      冈身西缘北起今江苏太仓,向南经上海市嘉定外冈、青浦徐泾、闵行马桥,延伸至金山漕泾以东,约成陆于6400多年前。冈身东缘北起今嘉定娄塘,向南经嘉定城厢、南翔,闵行莘庄,南抵奉贤柘林,约成陆于5000多年前。吴淞江故道以北有五条贝壳沙堤,从内向外,依次为浅冈、沙冈、外冈、青冈和东冈;吴淞江故道以南有三条贝壳堤,从内向外,依次为沙冈、紫冈和竹冈。长江南岸沙嘴和冈身形成以后,将太湖洼地和大海隔开,由于冈身渐渐抬高,海潮被阻,古太湖东部滨海潟湖日渐淤浅,加上先民的围圩排水,大部分区域逐渐摆脱海水的直接作用,葑淤成陆地,形成了今太湖以东、冈身以西的大片湖沼平原。冈身对上海西部淀泖地区的成陆发挥了重要作用。

      至隋唐以后,在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下,冈身以东成陆迅速。南起南汇航头、下沙、周浦经川沙的北蔡、今杨浦江湾、宝山月浦至盛桥一线,有一条断续沙带。据考古证明,此一线为8世纪时的海岸线,线以外为海,线以内已为陆地。此后,周浦、下沙以东又增长了大片土地,几经筑堤—涨淤—筑堤,海岸线继续东进。至宋初上海市大陆部分已基本成陆。但金山岸段自东晋以后开始往后退缩。南宋初,杭州湾北岸、金山一线以东内坍塌,至12世纪80年代大小金山先后沦为海中孤岛。此后,岸线继续后退,直至清代前期修建大石塘以后,才趋于稳定。

      宋初以后,海岸前伸地带淤涨减慢,300年间仅东伸3公里。16世纪后期,长江主泓从北支入海,大量泥沙堆积在三角洲北部,三角洲南部很少堆积,遂引起长江口南岸向内坍进,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老宝山城尽坍江中。18世纪中叶,长江主泓又走南支入海,大量泥沙堆积在三角洲南部,促使长江口南岸滩涂复又显著外涨成陆,且越往南淤涨越快,到南汇嘴一带淤涨最快,滩面宽达15公里,呈北窄南宽形状。

      雍正十一年(1733年)原建的外捍海塘重修加固,易名钦公塘。钦公塘北起川沙南跄口,南经川沙县合庆、蔡路、江镇、施湾,南汇县黄路,至奉贤四团附近接里护塘,此一线为当时的海岸线。在此线东部,以后又增长了大片土地并相继修筑了川沙的老圩塘、陈公塘和新圩塘。新中国成立后,对始建于1906年的李公塘等进行整修加固,改称人民塘。人民塘勾勒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陆地岸线之基本形状。(摘编自《上海水利志》)
 

责任编辑: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