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上海锦江汤臣洲际大酒店 问及对上海的印象,大多数老外都会提到“外滩的天际线”“龙”“莲花”“古董家具”“旗袍和传统服装”……好像只有这些固定的中国元素才够经典,才能代表一座城市的特点;仿佛他们描绘得越恢宏越仔细,越能显示他们对这座城市的了解。 我的邻居Sarah可不这么想。 高挑漂亮的Sarah来自英国北部苏格兰地区,从小在农村长大,父辈经营家族企业,不必朝九晚五的生活方式给了她潇洒的性格。伦敦中央圣马丁艺术及设计学院毕业后她来到上海,进入一家中国新兴品牌公司。眼前的一切令她感到新奇而兴奋。租的房子在老城区的一条弄堂里,每天碰到保安大叔和买菜的阿奶,她都会打个招呼热情地聊上几句;她特别喜欢骑自行车上下班,便于欣赏一路的风景,刚出笼的包子和刚起锅的饺子冒着腾腾热气,让她感觉上海的冬天也没那么寒冷;碰上弄堂里有装修,她就停下来欣赏那些人家的复古家具;邻家放在共用厨房中的餐具和家居用品,或者地板上的复古瓷砖图案,时不时在她脑中跳出灵感的火花。她喜欢这种接地气的感觉:“我想要的是日常生活,是我能触摸到的每一天。那些微小而真实的东西,才是真正的上海和中国。”她将这些景象、声音和日常体验抽取出来,印在家居饰品、配饰或礼品中,作为“家”的感觉延伸,使一间屋子成为一个家。 学中文对外国人来说是个极大的挑战,英文的字母拼写与中文的方块字形状截然不同。幸好Sarah发现了一个秘密武器:“我觉得拼音很了不起,它是我的母语和中文之间的桥梁。”通过拼音,她理解了汉语单词和短语发音的方式,可以自然地说出“你好”“我爱你”“生日快乐”等等,自由地与人对话。Sarah还给自己的设计品牌取名为“拼音报”,通过设计讲述中国故事。“当我开始创立‘拼音报’的时候,也是想给家乡的亲朋好友一个反馈,告诉他们我在上海的情况,以及我看到的中国特色。” 招财猫、福狮子以及金色小笼是她对幸运的理解;她还将点心翻译成“一点心意”,知道“杯子”发音类似“一辈子”的美好寓意;最近用快干材质设计的一款运动毛巾,上面密密麻麻的包子排列出彩虹的颜色,毛巾的名字叫“Rainbao”,即英文“Rainbow(彩虹)”和拼音“baozi(包子)”的结合体。 Sarah对小笼包的喜爱到了痴迷的地步,她的作品中,无论是杯子、盘子,还是袜子、帽子,抑或毛巾、本子、卡片,小笼包的身影无处不在。去苏格兰探望父母数月后返回上海,落地第一件事,就是直奔街角那家开了几十年的小店。师傅一勺一勺地舀入肉馅,一个褶一个褶地收拢捏紧,那动作行云流水,看着都是享受;一格一格的竹蒸笼堆到天花板,一团一团的蒸汽模糊了她的视线,还是那些人,还是那种感觉,熟悉的味道扑面而来……Sarah摇头晃脑,一脸沉醉的表情:“小笼包是我的home comfort food(家乡治愈食物)”。 “com fort food”这个词最早出现在1966年,美国报纸的一篇报道中写道:“成年人在严重的情绪压力下,会转向所谓的‘com fort food’——与童年安全有关的食物,比如母亲的水煮鸡蛋或著名的鸡汤。这被人们认为是迅速缓解负面情绪的一个很好的应对机制。”治愈食物,是困难中的安慰剂,是平淡日子里的糖,对Sarah来说,是吃了14年的小笼包。 “我虽然来自苏格兰,但在上海有家。家不是成员的多少,也无论在何处,它是一种感觉。对我来说,小笼包是上海的象征,也是我在中国的家的味道。” 责任编辑: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