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口口相传的老古闲话,就像冷水泡的茶,经过时间的浸润,人们才能品出蕴含在其中的智慧。“老人言”时至今日,依然可以有新启示。 无苦不来钿 高明昌 我非常害怕做泥水匠。上高中的两个假期里,父亲要我跟着他做泥水匠。但我看见,夏天里,父亲的面孔晒得像客堂的门板,黄里透黑,油都出来了。大冷天,父亲的十个手指头,都让黄砂浆、水泥磨破了皮,磨出了血。我就不愿去学。父亲不能摁着我的头逼我,他就朝母亲光火,母亲劝我,儿子,你父亲每日出门做活,你的学费,家里的吃用,全是靠父亲赚来的。母亲说:无苦不来钿,你想想对不对?我没争辩,因为父亲用事实证明了这个道理,而来自事实的道理,太直观,太形象,所以刻骨铭心。 无苦不来钿,钿,铜钿,钱唉!可许多的付出并没直接带来钱。夏日,农忙,割稻挑稻,一百多斤的担子压上双肩,平时走路慢腾腾,挑了这分量,人反而要奔跑着走,头发里涌出来的汗水,流经额头,流进嘴里,都是咸、都是涩,但还得拼命跑步走。这个苦,与钱的关系不大,但不挑稻、不奔跑、不脱粒、不扬尘,确实吃不到白米饭。我那时就信,所谓无苦不来钿,有时指的是不流汗、不吃苦就没有预期的结果。任何美好的结果都是人拼着命吃苦吃出来的。 我大学毕业后,做了语文老师。七年的时间里,每晚都在家里看书、备课、批作业、出试卷。冬天冷了,用被褥围住双腿,眼睛倦了,洗洗脸,一直工作到深夜,不喊累不喊苦,深信着只有经过自己百倍的努力,才能成为一个学生、家长喜欢的教师。后来的我如愿以偿。我想,时代在变化,工作内容也在变化,无苦不来钿的表现形式也发生了变化,但其过程永远不会变,只有吃得了苦头才可能尝到甜头,正所谓“无苦不来甜”。现在是如此,将来也这样。 赖脱人情做啥人 孔曦 外婆18岁嫁给外公,成为当家媳妇。她裹着一双小脚,不识字,却像哲人似的,常在不经意间吐出堪称座右铭的句子,诸如“好吃么油盐,好看么铜钿”“好个么传传,恘个么瞒瞒”“吃来吃去鸡肉好,走来走去亲娘好”“坐着放债,跪着要债”“若要好,老敬小”……这些老古闲话,由外婆和母亲用标准的嘉定方言讲出来,是那么地合辙押韵,婉转动听。 这些年,参加表哥表姐表妹们子女的婚礼,为舅舅舅妈们贺寿、探病、参加葬礼……记不清送了多少回礼金。我和小女结婚都不算早,有时且笑且抱怨,我们太吃亏了。母亲便搬出外婆的名言:“赖债勿能赖人情,赖脱人情做啥人!”这里的“人情”就是礼金。被邀吃喜酒,礼金分为“大人情”和“小人情”。前者是送给主家的,后者是赠与新娘的见面礼。有时忙于工作,人不到,“人情”是一定要托人送到的。 我自小学习成绩优良,年轻时工作拔尖,年岁渐长,才领悟到外婆说的“人情”不单是红白事的礼金,还泛指他人的帮助和好意。一旦收受,就要适时回馈。“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用来诠释朋友、同事间的礼尚往来,亦很合适。吾辈平头百姓,人生路上,人情世故和工作业绩同样重要。当然,值此和谐的社会,债,也是不能赖的。 口口相传的老古闲话,就像冷水泡的茶,经过时间的浸润,人们才能品出蕴含在其中的智慧。犹如年少时读红楼,喜欢孤高的林黛玉;中年读红楼,欣赏圆融的薛宝钗;再老些读红楼,大约会喜爱洒脱的史湘云。活到老,学到老,也成长到老。那些有生命力的老古闲话,时至今日,依然对我们有所启发。 强扭的瓜不甜 赵荣发 我住的新村里有一对工程师夫妇,退休后一直和儿子儿媳分开居住,活得很是潇洒。最近,上海男篮在主场比赛,他俩坐上儿子儿媳开来的车子,一起快快乐乐地去体育馆看比赛了。邻居大多十分羡慕,但也有人会多管闲事,问这对老夫妻:“你家儿子儿媳都很有出息,怎么不早点生个孩子?”两位老人笑着回答:“我们也盼着早点抱孙子孙女,可强扭的瓜不甜,生不生是他俩的事,我们催了未必有用,搞得不好反倒有了隔阂,搞得别别扭扭的,那又何苦呢?” 想想也是,不管什么事,顺其自然才能瓜熟蒂落,浑然天成。我家孙女从上幼儿园起,就被她爸妈逼着上了各种校外培训班,其中最“吃功夫”的就是学钢琴,好不容易花了五六年时间完成了考级。可那之后,我再去儿子家时,就几乎听不到钢琴声了,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番风情:只见小孙女得空就弹起吉他,既未拜师也无人指点,不过一年出头,她就轻松自如地边弹边唱,效率远胜学钢琴,有时我忍不住会夸她几句,她便实话实说,神情颇为得意:“爷爷,这个我喜欢!” 是啊,强扭的瓜不甜,喜欢才能出效果,无论老幼都一样,尤其是老人,退休后学点什么玩点什么更不必挑三拣四,唱歌跳舞琴棋书画,喜欢就学,快乐就好。当然,有些地方还得留个心眼。比如有人突然与你搭讪,且很快热络起来,给你做杂事送礼品,随后邀你加微信,帮你转账炒股、转移风险什么的,你就得警惕起来:老话说,强扭的瓜不甜,现在这些人偏偏急吼吼地,催我跟着他的节奏转,岂非别有用心? 对啦,如果你能这样逆向思维,也就不会上当受骗,你的晚年生活就平安快乐多了。 吃亏就是福 章慧敏 打小,听父母说得最多的一句老话就是吃亏是福!可为什么吃亏是福呢?以孩子的阅历还真不理解。随着年岁的增长,社会见识的丰富,渐渐地悟到这句老话还真没有年代感,用在今天照样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世界是公平的,付出的总会有回报,喜欢斤斤计较的人,难免笑在吃亏者的后面。 古时“吃亏是福”的例子很多,《将相和》中蔺相如与廉颇同朝时的忍辱负重,张良年轻时代为圯上老人拾履……用世俗眼光看他们岂不吃亏?可吃亏后的“收获”至今传为美谈。今天的我再来看待这些故事,一句话:佩服!能承受吃亏的人难道不是一种自信的表现? 最近的一次聚会上,席间一位做项目的朋友说起他们承接了一处墙面涂料工程,虽然合同上没有要求,但他们自掏腰包花了几十万做了外墙防漏淋水实验。看上去他们吃亏了,换来的却是对方对他们工程质量的信任,双方以后的合作空间非常广阔和愉快……朋友说,项目管理需要大局观念,计较蝇头小利会失去大局。 日常生活中一得一失的见闻更是随处可见。比如一个在公交车上急吼吼抢位占位的人,根本无视于身边站着老弱病残,我并不觉得他坐得心安理得,因为周围那些不屑的目光是对他们人格的蔑视。换个有自尊心的人哪里受得了?再比如朋友圈子里若有个咄咄逼人、不懂忍让的人,他还会有交心的朋友吗?以小见大,过于计较的人反而会舍本逐末。 任何一个有作为的人都是在不断的“吃亏”中成熟和成长起来的,老祖宗一句“吃亏是福”充满着人生哲理,要不也不会流传至今了。 没有不透风的墙 叶良骏 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我还在读小学。那天,两个全弄堂有名的皮大王小卫、小祥弟兄俩,听说三楼的新嫂嫂有很多嫁妆,就翻窗进去“觅宝”。 他们看见了一堆银光闪闪的“铜板”,便拿了几块在院子里玩“钉铜板”。邻居见是银圆,赶紧去找他们的母亲红姐。红姐却轻描淡写地说:“小孩子不懂事,玩玩有啥关系。”还说:“你只当没看见,你不说,新嫂嫂怎么会知道?” 红姐是妈妈的亲戚,妈听说后去找她,她还是说:“这事没人会知道的。”她关照孩子不许说,还把银圆藏下了。妈回家叹道:“门背后拉屎,天要亮,阿红昏头了。”两个孩子不明是非,非但不懂这叫“偷”,还到处炫耀自己本事大,从此一发不可收。从小学起,偷鸡摸狗是常事,中学没毕业,小卫成了“独行侠”,飞檐走壁专偷企业,小祥专在公交车上当“三只手”。他们家成了“百货”店,红姐不阻止,还帮他们窝赃。终于案发,一个进了监狱,一个被送去劳教。红姐却总是说,如果不是有人举报,他们的事怎会有人知道?管闲事的人最可恶!两个儿子后来不敢再干坏事,却因没正经工作,只能“吃低保”。红姐菲薄的退休金自己用都勉强,还要贴补儿子,晚年很悲惨。 那年我去上海的监狱给犯人讲课,课后开座谈会,一些白发苍苍的服刑者,曾有职有权的不少,谈到第一次拿别人钱时,都痛哭流涕,后悔莫及。有了第一次,后面胆子越来越大,终于被抓。 俗话说除了你知我知,还有天知地知。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门背后拉屎天要亮。这句老话粗糙直白,却是至理名言啊! 作者:高明昌/孔曦/赵荣发/章慧敏/叶良骏 责任编辑: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