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时代 > 杂谈 >

当一支视障旅行团在沙漠中徒步52公里

时间:2023-05-19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冯蕊 点击:
沙漠里的日出,洒下金色光影(照片经技术处理)。 受访者提供 ■记者 冯蕊 终于,一抹暗红在眼角出现。光晕升起,映照在湖水中,泛起金色光影。 过去29年,妍春只在文字中读到过大漠圆日;亲眼所见,她发现自己看到的太阳没那么圆,仿佛被薄雾遮盖。 妍春是
沙漠里的日出,洒下金色光影(照片经技术处理)。 受访者提供
 
      ■记者 冯蕊

      终于,一抹暗红在眼角出现。光晕升起,映照在湖水中,泛起金色光影。

      过去29年,妍春只在文字中读到过大漠圆日;亲眼所见,她发现自己看到的太阳没那么圆,仿佛被薄雾遮盖。

      妍春是一位患有先天性黑蒙的视障者,只能在近处通过眼角,看到模糊的景象。今年4月30日到5月2日,她在两天多的时间里在腾格里沙漠徒步52公里。陪伴她的是一支来自苏州的视障旅行团:包括妍春在内的8位视障者、2位义工。

      每年5月的第三个星期四是全球无障碍意识日。用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里法伊的话说,无障碍旅游是“巨大的市场”,也是“人的权利”。在国内的无障碍建设中,残障者的需求已从“生存”到“生活”,对待残障者的视角正从“俯视”转向“平视”,从“特殊”到“融合”。

      这些宏观的改变,落在旅程中的每一个人身上,是具体的人生片段。

      走出家门

      4月30日,旅行团从银川的集合地驱车前往腾格里沙漠。午后,一行人来到了徒步的起点。

      妍春的面前,是她魂牵梦萦的大漠。原来,沙漠不是平的。沙丘犹如石子扔在水面,激起千层波浪。她试着走上沙丘,脚就被沙子裹挟着向下滑落。好不容易上去了,下来时不停地跌倒,只能坐在上面一路下滑。

      妍春有些踟蹰,她把重心略向后倾,没过多久便开始掌握稳步向前的规律。她觉得,“自己好像变成了轻功大侠,迎风疾行”,这是她小时候的梦想。

      3岁时,妍春在河北涿州的医院确诊视网膜病变。面前的医生摇晃着手电筒,问她:“这是什么?”“这是瓶子。”她笃定地回答。从那天起,妍春的妈妈就陪她待在家里,只要一出门,便会死死攥住妍春的手。

      妍春的家和姥姥家在同一个小区。六岁的妍春一直问妈妈:“我能自己去找姥姥玩吗?”总算有一天,妈妈妥协了,“那你去吧。”妍春走了没多久,发现有人影尾随,凑近一看是妈妈。

      “怎么这么不相信我的能力?”妍春号啕大哭。

      小学、初中,上学、放学妈妈都会亲自接送,直到2009年,妍春申请到了北京的盲校,当爸爸开车送她去首都时,妍春兴奋不已,“这是我第一次出远门。”

      同年,在苏州的志愿活动里,义工梅志宇第一次接触到了视障群体。当时他提供的志愿服务,是满足配药、买东西等视障者的“基本生存需求”。

      在服务过程中,梅志宇发现很多家庭仍然把视力残疾当成压力,给视障孩子“过度的保护”,使他们的活动空间很受局限。

      “有一位10岁的盲童,奶奶一直在照顾他,他每天就坐在门口,看着别的孩子上学、玩耍,很羡慕的样子。”

      梅志宇开始意识到,社会在发展,视障群体的需求也在变化:他们不仅仅是谋求生存的帮扶对象,更多人渴望走出家门,和常人一样享受生活。旅行,便是其中的重要一项。

      几年间,他总是能听到视障者询问:“春天到了?能带我们去太湖边上转转吗?”“我们能去首都看看吗?”“我没去过草原。”

      2013年7月1日,梅志宇带着30位视障者来到北京天安门看阅兵仪式,那位10岁的盲童也是随行者之一。他恳求道:“我想摸摸军人叔叔。”

      盲童从护卫队军人的帽子、肩章、制服口袋一路摩挲到裤子、鞋。“原来他长这样。”梅志宇被童言逗笑了,随后反应过来,孩子之前只是在书本、收音机里了解过军人,这是他第一次近距离感受到立体的军人形象。

      “对我来说是场简单的出游,对他而言却是新世界的大门。”这一瞬间,在梅志宇的记忆里保存了十年。其间,梅志宇辞掉了原本在银行的工作,花全部的时间带领视障者旅行。

      十年后的春季,他带着8位视障者走进了腾格里沙漠。

      日光灼热,妍春叹息,每向前一公里,比平地跋涉十公里还费力。梅志宇走在队伍的最后,偶尔为走偏的视障者纠正方向。他看到向导想上前搀扶,喊道:“别扶,让他们自己走。”

      抵抗误解

      入夜,妍春坐在沙子上抬头望去,她看到了一个朦胧、昏黄的光源。“是月亮,不知是圆是缺。”她左右摆动着脑袋,眼前的景物仍然是暗色的,但月亮的银辉让妍春着迷。“仿佛飞雪,又好像精灵,在空中起舞。”

      视障游客珍妮提及,视力残疾按照从盲到低视力,分为4个等级。一级全盲的人可能需要通过其他感官,比如触摸到树叶的纹理、踩踏到沙的柔软,从而感受到万物的存在。低视力者大多能看到模糊的轮廓,只是在一定距离之外无法辨别事物的细节。

      “我看到的,加上摸到的,还有别人的补充,会在脑海里构成一个完整的意象。”珍妮说道。一些人以为视障者看不到、看不清风景,感受不到景色之美,从而觉得“他们出门旅游没有必要”。

      梅志宇回想起,十年前他刚开始带团出游时,有时会遇到景区的人问:“看不见出来干什么?”“盲人进景区很危险吧。”

      “这些人的态度不是排斥,是陌生与奇怪。”梅志宇苦笑,误解的产生并非恶意,而是常人对视障者仍然缺少了解,不具备相关的知识。

      2016年8月,梅志宇一行来到山东莱芜九龙大峡谷游玩。大巴停下,有位视障游客下车想上卫生间。景区的工作人员误以为他想“闯闸”,拿着对讲机大喊“有人逃票”,一边和这些视障游客推搡起来。当视障游客表示“视力残疾享受门票免费”,对方却说“没这回事”。梅志宇一时气急,和景区的工作人员产生了争执。

      警方介入后,梅志宇和景区负责人坐下对峙。

      梅志宇指出,按照当时的残疾人保障法,重度残障人士以及陪护人员进入景区都应免票。

      对此景区辩解,因为很少遇到视障旅客,没有相关的应对经验。虽然有视力残疾者的免票政策,但没有具体的执行细则。

      梅志宇反问道:“那为什么不出台这样的文件呢?”

      3天后,一份由莱芜7个部门盖章的细则出炉,该地区残障人士及陪同者进入景区不再收费。

      今年春天,当梅志宇的旅行团来到稻城亚丁,在海拔高达4600米的景区五色海,工作人员主动上前询问:“需要帮忙吗?”

      重建联结

      佟浩(化名)并未料到,会在此次沙漠之行中重遇妍春。

      10岁的一天,患有先天性青光眼的佟浩发现自己完全看不见了,没法再下楼玩。那一刻起,他陷入了抑郁。

      2009年秋,佟浩在北京盲校遇到了转校过来的妍春。两人有着相似的爱好,一起听悬疑小说、金庸全集,聊乐队,“那段时间,我好像没那么难过了”。

      而此时的妍春,第一次进入一个“完全平等”的环境。和更多盲人同学在一起时,她才觉得“大家没有什么差别”,逐渐打开心扉。

      但两人朦胧的好感被毕业打断。当他们走出盲校,如何“融入”健全人占据多数的社会,再次成为难题。

      梅志宇观察到,很多视障者在从盲校、特殊教育学院毕业后,会离开原生家庭,到上海、北京等大城市从事推拿等工作。他们中的多数人没有家人的陪同,很难交到新的朋友,但很渴望社交。“比起沿途的景色,旅行更带来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结。”

      夜晚的营地,妍春等人混进了一个亲子旅行团。刚进去时,就被主持人发现了。但对方允许了他们的不请自来。所有人围着篝火,唱起歌。妍春看到,篝火让每个人的容颜更加模糊,她反倒觉得彼此的距离被拉近。

      “很多人会两次、三次、多次参加旅行,正是迷恋上这种互动。”在梅志宇看来,人与人的联结已经延伸到旅行之外,带来了社会资源的流动。

      转变认知

      第二天刚起步,便刮起了大风。

      风沙糊在佟浩的耳边,让他听不见任何声音,也张不开嘴。他感觉外界的嘈杂消失了,世界只剩下自己。他坦然地趴在沙丘上,四肢贴着沙子向上攀爬。

      曾经,佟浩对“暴露盲人的姿态”感到羞耻。

      他会事先记好桌子上物品摆放的位置,避免拿的时候出错;会挑走廊里人比较少的时间段出去,怕撞到别人尴尬。

      年少的妍春同样难以释然。在北京时,她刚开始练习独自出门,总觉得自己的盲杖是个负担,“他们会不会觉得奇怪?”“问路没有人说话怎么办?”

      成长的过程中,他们想换一个方式生活。

      佟浩学着接受自己的身份,遇到新朋友,他不会主动提起“看不见的事”,却再也不想伪装自己是一个健全人。

      妍春拿盲杖出门的次数越来越多。一次在路上,她听到路人和她说:“嘿,你真酷。”她突然意识到,如果不拿盲杖,会走得很慢很迟疑;用盲杖走路反而更加自由和自信。

      “当我的认知开始转变,世界就变得不一样了。”妍春笑道。

      而世界也在转变看待他们的角度。

      2018年,梅志宇思考,单纯做公益性的旅行活动,已经无法满足视障者日益增长的出游需求。为什么要把他们看作社会的“负担”,而不是潜在的“市场”?

      他算了笔账,按照2016年残联提供的数据,国内有1731万视障者,如果其中的百分之一愿意出来旅行,就有十几万人。“当时在国内,做视障旅行的机构不超过三家。”

      当年10月,梅志宇在苏州成立了志苏融合旅行社。但“培育”市场的道路,远比他想象中艰难。

      他头疼的是,视障旅行仅有一位导游或领队不够,需要有一定比例的志愿者。给志愿者多少补贴才行?视障者旅游不喜欢购物,如何与景区建立合作?这些,都意味着比普通旅行社更高的支出。

      最大的难题是定价。梅志宇很矛盾,只有产生更多的利润才能投入旅行社的运作,但合适的利润率才会让更多视障者走出来,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他把利润控制在了百分之十到二十,“旅行社总算运转了起来。”

      2020年,旅游业陷入低谷。看着身边的旅行社纷纷歇业,梅志宇辞退了5位员工。但他还想再坚持一下。

      3年后的春天,当旅游业复苏,梅志宇的旅行社也随之重启。活动预告发出没多久,报名就满了。

      这一天,恰逢梅志宇的生日。大家在沙漠里为他唱起生日歌。

      49岁的梅志宇戏谑,自己是个五分钟热度的人,没想到干个旅行花了这么多年。“可能是因为带来了正向的愉悦,看到他们的笑脸我不忍心拒绝。”

      每一粒“沙”

      返程的车已在前方。妍春有些不舍,她捧起身后的一抔沙,装进出发前携带的玻璃瓶里。每一粒沙,会让她想起在沙漠徒步时,那些感觉快要坚持不下去的时刻,最后都迎来了轻松和坦途。

      初二时,妍春看不清试卷上的字,每次要拜托妈妈提前拿到试题,把字印得很大,在家背诵好答案再上考场。因此她没法顺利完成中考,同年不得已就读了北京的盲校。

      2014年,妍春从盲校毕业,普通高考还没有对视障者开放,她通过特殊教育学院的单考单招,能选择的只有推拿或音乐专业。

      2019年,妍春不想未来只能做一名推拿师,她在就业市场里转了一圈,发现接受视障者的工作岗位很少。有一次她面试客服岗,对方得知妍春是视障者之后,表现得很为难,“我们的软件不支持读屏,要不算了吧?”她又找了几家单位,明明招聘启事上写着“招收残障人士”,聊起天来对方却质问,“你能做成功吗?”“工作场合里出了事怎么办?”

      在每一个节点上,妍春都感到迷茫:作为一名视障者,我的人生是不是只有推拿一条路可以走?

      但她发现,改变随时可以发生。

      几年前,更多的企业开始做无障碍改造,为视障者提供平等就业和融合就业的机会。妍春在上海通过了一家互联网企业的面试,从事数据标注工作。

      同时她关注到,2017年开始教育部的文件已经规定残疾考生可以申请“合理便利”,也就是视障考生能有特殊的试卷、延长考试时间。一些省市的高校则向视障学生开放更多专业,允许他们参加普通高考。

      妍春感慨,十余年来,无障碍的进步已不只体现在出行上。整体性、制度性的改变虽然很慢,“但一直在路上。”

      前路还很漫长,“走出去”不过是第一步。

      从沙漠回来后,妍春看到目前开放给视障者的就业岗位还不够多元,她希望未来能做一些关于视障就业的创业项目。

      而佟浩正在精进自己的医术,“摆平”别人无法解决的疑难杂症,他想让更多人知道,“推拿师也是一个很厉害的职业”。

      梅志宇在全国各地奔波,一边和高校的志愿组织谈合作,一边筹划起视障游客可以开展社交的旅居中心。

      他谈到,推动从不是一时的事,还得靠积累和坚持。如果有更多公共机构、企业发挥作用,让视障者从出生起,便能融入所在的社区与生活环境,“他们的人生会更加精彩”。
 

责任编辑: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