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时代 > 杂谈 >

城市“安静”了,萤火虫迎大年?

时间:2022-07-25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陈玺撼/刘再骋 点击:
专家表示,干扰少了数量适当增加,但不能盲目乐观 上海植物园内,黄脉翅萤在夜间起舞。均 资料图片 ■记者 陈玺撼 实习生 刘再骋 上海今年迎来萤火虫的大年?近期,网上的一些说法,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前往郊野空间探寻夜精灵。 感觉萤火虫数量快速增长 匆匆
专家表示,干扰少了数量适当增加,但不能“盲目乐观”

上海植物园内,黄脉翅萤在夜间起舞。均 资料图片

      ■记者 陈玺撼 实习生 刘再骋

      上海今年迎来萤火虫的“大年”?近期,网上的一些说法,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前往郊野空间探寻“夜精灵”。

      感觉萤火虫数量快速增长

      匆匆吃过晚饭,上海植物园自然科普专家郭江莉带上专用的夜间拍摄装备,前往公园内的蕨类园。今年,举办了十几年的上海植物园“暗访夜精灵”活动改为线上直播,郭江莉想多踩一踩点,摸清园内萤火虫的“家底”,选择最适合的气候、时间和地点,让网友在观看直播时“不虚此行”。

      雨后的空气十分潮湿,雾蒙蒙的,没有月光,逐步适应漆黑的环境后,可以看到几个微弱的光点在闪烁、飞舞,在人的脑海中留下数条蜿蜒的光路。

      “这是黄脉翅萤求偶的信号,6月是高峰期,现在过了两周,能看到,很幸运。”郭江莉表示,今年入夏后,她几乎每晚都在园内溜达,从观察情况来看,一晚上估计有一两百只,“感觉比去年同期翻了个倍”。

      不仅数量增多,分布区域也有扩散的趋势。郭江莉说,除了蕨类园这个“大本营”,今年牡丹园和3号门附近的林子也发现了数量不少的萤火虫。

      在另一个“老牌”萤火虫栖息地——滨江森林公园,萤火虫数量也出现快速增长。

      指着两张图,滨江森林公园副园长金钰麒兴奋地说:“2019年,黄脉翅萤只有四五个零散的点位有分布,今年增至近70个,且以滨江大道和引水河为界,形成东西两个分布带。”据他观察,个别点位的种群集聚度很高,今年6月下旬至7月初的几个晚上,在郁闭度高的林下和灌木丛中可以见到上百只,而前几年同期,运气再好也只能撞见几只。

      人类活动严重威胁其生存

      是不是人类活动少了,对萤火虫的干扰少了,它们的种群便壮大了?

      “大体上是这样的,有几种人类活动会严重威胁萤火虫的生存,比如光污染。”郭江莉坦言,去年和前年,园内的黄脉翅萤明显减少,后来研究发现,这可能与设在黄脉翅萤栖息地内的一盏常亮的监控灯有关。它会严重干扰萤火虫的求偶信号,使其繁殖效率大打折扣,进而导致种群数量锐减。今年受疫情影响,闭园的那段时间,这盏灯没开。

      绿化养护频次的减少,也对萤火虫有利。郭江莉表示,公园要保持稳定的景观效果,所以要经常扫落叶、除杂草、打虫药,然而这些行为对萤火虫是毁灭性的,可能摧毁萤火虫的“卧室”——含有枯枝落叶的腐殖层,还会毒害萤火虫及其捕食的对象,比如蜗牛、蛞蝓、淡水螺等。

      “干扰少了,萤火虫适当增加是可能的,但一般不会激增。”辰山植物园科普宣传部工程师郗旺表示,根据研究,萤火虫属于完全变态昆虫,水生萤火虫通常4个月或半年完成一个世代,陆生萤火虫一般一年一代,有些种类长达两年。因此,萤火虫的繁殖能力相对有限,在种群和生境十分脆弱的情况下,仅靠几个月的“喘息期”,数量不太可能激增;其迁飞能力不强,某地萤火虫的“从无到有”或激增也不太可能是因为附近有其他种群“搬迁”而来。

      郗旺认为,“盲目乐观”对保护萤火虫是不利的,今年所谓的萤火虫“大年”,可能与人们更加重视和关注萤火虫有关,一些以前缺乏观测和调查的区域一下子进入人们的视野后,可能会出现萤火虫在本地数量激增或大举迁徙的假象,也要警惕一些人借“萤火虫激增”等为旅游景点和餐饮住宿“导流”。

      保护比栖息地建设更重要

      “把现有的脆弱栖息地找出来、保护起来,不去打扰萤火虫,才是当务之急。”郭陶然表示,排除那些严重干扰到萤火虫生存的因素,假以时日,黄脉翅萤这样的上海本地优势萤火虫物种是有望逐步恢复、壮大的。

      之后,能参照国外经验,在萤火虫的聚居地逐步开放生态旅游功能,同时对游客的行为严加控制,这样可以“以游养虫”,为后续萤火虫的保护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

      但生态旅游是一把“双刃剑”。旅游业可能在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中直接破坏萤火虫栖息地或导致其退化;带来的光污染会打扰萤火虫求偶;游客的踩踏会导致土壤压实、轻度破碎和侵蚀,影响萤火虫生存和繁殖。

      如果要建设一批萤火虫保护地,也应当综合利用宝贵的生态空间,“精打细算”,打造多种生物共生的保护地。生态空间紧缺是许多城市地区普遍面临的难题。在我国台湾、湖北等地,萤火虫保育已和当地农业深度融合。由于一些种类的萤火虫幼虫可以取食蜗牛、蛞蝓等有害软体动物,可以作为天敌昆虫应用于生物防治。一些水稻田还养殖水生萤火虫,发展“稻萤共生”,让对环境要求苛刻的萤火虫监测和代言农产品的安全性和高品质,提升传统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高附加值,还带动了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巧妙地促进了农旅融合。
 

责任编辑: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