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时代 > 杂谈 >

关于诗体之我见

时间:2021-12-22来源: 山径文学社 作者:文士明 点击:
读过一篇博文,作者是一位中学教师,文中说到自己教学生写古体诗(古风)一事,主张在青少年学生中间进行推广。对此我表示赞同。又曾经在《诗词》报(广州诗社主办的正式出版物)上见到一篇《诗有三体》的文章,该文作者认为:当前中国诗歌,大致可分三类:一

 
读过一篇博文,作者是一位中学教师,文中说到自己教学生写古体诗(古风)一事,主张在青少年学生中间进行推广。对此我表示赞同。又曾经在《诗词》报(广州诗社主办的正式出版物)上见到一篇《诗有三“体”》的文章,该文作者认为:“当前中国诗歌,大致可分三类:一是传统诗(包括格律诗词、古风等等);二是自由体诗(指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所谓‘新诗’);三是‘歌谣体’诗。”对于这样一种分法,笔者有些不敢苟同,自有个人的一点浅见。
为说明问题起见,这里得先普及一个基本知识,即:在中国诗歌史上,格律诗是从唐代开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而在这以前所流行的诗歌,其形式(诗体)的要求都很宽松,非常自由,没有什么格律的要求,而格律诗则有非常严格的格律要求,作诗时必须绝对遵循,不能违背。为了加以区别,人们就把唐代以前的诗歌称为古风,或叫古体诗、往体诗,把唐代产生并盛行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显然,古体诗和近体诗的称谓及其区分是以唐代作为时间基准的。而古体诗和近体诗这两个称谓自唐代起,一直习惯性地沿用至今,这就决定,对古体诗和近体诗这两个专门用语,我们只能按照原意、而绝对不能用今天的时间作基准去进行理解。
首先,《诗有三‘体’》一文中的分法在逻辑上显得混乱,标准不一,称谓上也有混乱之处。所谓古诗(传统诗)和新诗(自由体诗)是按时间及诗歌的具体风格和形式的不同来区分的,“歌谣体”诗则近似民歌,主要是由人民大众创作的并一般盛行与流传于民间的诗歌形式,古代有,现代也有,前者如《红楼梦》中的“护官符”与“好了歌”;后者如“大跃进”中出现的《红旗歌谣》及当今许多流行的诗歌段子。此外,所谓的新诗(现代诗)与歌谣体诗在形式上有时也并不能给予严格区分,往往作为一谈。同时,对于古体诗,相对格律严格的近体诗来说,学界也称之为自由体诗(自由诗)。
其次,这种分法还遗漏了一种常见的也是受到许多人喜爱的一种诗体。这正是笔者在本文要特别强调的一点,恐怕那位身为中学教师的博主主张推广的“古风”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指这种诗体。
这种诗体介于古体诗(自由诗)和近体诗(格律诗)之间,兼有两者的一些特点。它既像古体诗那样充分自由,不受格律约束,不讲平仄粘对,不用平水韵,但也并非毫无一点约束,例如它不像古体诗那样句数可多可少,每句的字数也可多可少;它也如近体诗那样有句子数量、整首诗的字数及每一句的字数的规定,形式整齐,同近体诗中的五言、七言“律诗、绝句”一样规范,甚至连五律、七律的颔联和颈联例用对仗也一样,不过没有律诗那么要求严格。用普通话韵,一般都是一韵到底,但在一首诗中同韵的平仄声可以混用,也可中途变韵不过实际运用得极少,用韵比较宽松,虽然没有近体诗的严格格律,但也不乏讲究一点平仄声律的,甚至也有刻意避免“孤平”和“三连平”、“三仄尾”的。 
由于这种诗体在很长时期内一直存在,也得到了学界一定的认同,例如朱承平先生编著的、用作大学教材的《诗词格律教程》第五章介绍“古体诗”时,便说到:“近体诗流行后,古体诗还能够保存下来,传诵千古,在唐代诗中占重要地位,主要是唐代古体诗的形式比较自由,写作时所受束缚较少,可以用来表现更广泛的内容。唐代以前的古体诗是一种不讲究格律,也没有字数句数限制的诗体。唐以后,由于近体诗的产生,诗人为了将古体诗与新兴的格律诗相区别,便有意模仿汉魏六朝古诗的写法,在某些方面加以限定,从而形成了唐代古体诗的固定模式。其结果就是把唐以前完全自由的诗体,变成一种处于格律诗与自由诗之间的半自由诗。”在这里,朱承平先生所讲的“唐代古体诗的固定模式”就是本文所要强调的“半自由诗”这一诗体,而且将将“半自由诗”的产生缘由及其主要特征讲得非常清楚,还特别指出,它“在唐代诗中占重要地位”。这说明,半自由诗在唐代产生也具有必然性,并和同一个时期产生与发展起来的近体诗(格律诗)一样,成为了唐代流行的一种重要诗体,一起被人们喜闻乐见,并经常使用着。而且也无可置疑地意味着,半自由诗和格律诗两种诗体同时流传下来,一直被使用到当今。笔者上面介绍的即是这种诗体,只不过略有不同的是,现在的写诗者通常都喜爱完全按照近体诗的五言“绝句、律诗”与七言“绝句、律诗”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与近体诗这几种体式的固定模式一样的“篇用联句,联用偶句,句有定字,长短一律,体式稳定”。对于这一产生于唐代并一直流传下来的诗体视而不见,或者干脆不予承认,未免太不实事求是了。 
还要指出的是,运用“半自由诗”这种诗体做诗,有几个好处或可叫做优势。其一,写(吟)起来比较自由,即兴而来,信口而出,绝对不需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更不至于出现“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境况;能真正实现“有感而发”,真正做到“有感”及时“而发”,并且最适合友人一起即兴吟咏,或友人之间的即兴唱和。其二,“半自由诗”虽然简单一些,但对于做诗的要求包括对诗本身的情、意、境的要求并不降低,作者如果从严从好从精要求,同样需要作“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努力,也同样能创造出佳作妙作;而由于它“形式比较自由,写作时所受束缚较少,可以用来表现更广泛的内容。”(见上面所引用的朱承平先生的话)亦即它的适用性和实用性更强,更富有生命力。其三,“半自由诗”简单易学,容易学会与掌握,只要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就可以充分地运用它来咏物言志,抒情叙事。
由于半自由诗具有这样一些优点,所以历来受到很多人的喜爱,用这种诗体作诗的人各个文化层次都有,尤其在文化水平稍低一点的下层民众中间拥有着一个广大的作者群。完全可以这样说,一直以来这种诗体在我国最广泛的范围内、最广大的人群中被使用着,甚至许多官员、名人学者及其他高层次文化人在一些正式场合中作诗,也是使用这种诗体。而且不妨说,当今很流行而又不被人看好的所谓“老干体”诗词,其实也就是从写这种半自由诗的习惯中衍化出来的一种很特殊的变种(当然不足为训,不宜提倡。这里仅仅就诗的形式而言,诗体嘛)。笔者从小学开始学作古典诗词起,较长时期所接触到的作诗者包括老师在内,大都是写这种半自由诗,鲜见正儿八经写格律诗的。在这样一种情况的影响和熏陶下,我在很长时间里也是用这种诗体作诗,直到后来认认真真学写近体诗(词)时才有所改变,但有时也还会写点半自由诗,因为简单、方便、快捷。例如,2008年元旦与一位旧友互相唱酬,便作了很多首,是年清明写的《鲁迅祭》亦是用的这种诗体;2010年应家乡小镇“国庆征文”之约所写的《国庆六十周年抒怀》也是半自由诗(见本文结尾处)。不妨说,我始终是一个半自由诗的爱好者。 
基于此,我认为,应当承认半自由诗的客观存在,并正式认可它作为一种正规诗体的地位;而且我还觉得,它确实有值得推广的理由。   
附-文中提及的两篇半自由诗作品,作为示例,以供参考:
鲁迅祭
(七言半自由诗三首)
奴颜媚骨半分无,俯首横眉自有度。
英名盖世耀千秋,须记先生不姓鲁。
心如明灯笔如剑,撰著只为真美善。
嘻笑怒讽皆妙文,斯人风范复谁见。
往事悠悠去若烟,其人其事众口传。
凛然一缕中华魂,赢取心香年复年。
国庆六十周年抒怀
(七言半自由诗三首)
风风雨雨六十年,悲喜苦乐难尽言。
莫让尘霭遮亮眼,毕竟国家总向前。
甲子春秋变化大,巨龙腾起美中华。
落后贫穷驱除去,雄立世界争发达。
六十年里观衰兴,百姓与国命运共。
国家强盛民富庶,爱我中华情益浓。


作者简介:文士明,网名文明之士。1965年邵阳市一中高中毕业后上山下乡务农。1978年考上大学,毕业后分至湖南长沙某高校执教,后来调任学校一行政管理部门负责人,同时兼做教学工作,退休时为该大学管理学院党委书记。作者从小爱好诗词阅读与创作,退休后常有佳作在朋友圈里流传,受到广泛好评。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

责任编辑  晓歌


(责任编辑:晓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