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今年以来,网信系统针对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开展“清朗”系列专项整治行动。近日,继整治“饭圈”乱象之后,“清朗”行动再次亮剑,这一次瞄准的是违法违规账号“转世”、虚假粉丝、恶意营销等五类账号运营乱象。 账号健康直接影响网络生态 账号是登录网络空间的钥匙。在后台,账号不过是虚拟的代码符号,但现实中,却对应着真实的个体、公司、机构等。从这个角度讲,账号就是网络社会的细胞,各种平台由此而生,运营逻辑由此展开。这个基本单位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着网络生态优劣。 以互联网用户账号为代表的主体,在运营过程中存在不少令人诟病的乱象:有的是“标题党”,为了流量不择手段;有的是套路化,为了利益尽己所能虚假编造;有的扭曲三观,经常打黄赌毒的“擦边球”;有的挑战底线,在历史观与民族大义面前“踩钢丝”;有的心怀叵测,常常搬弄是非对一些企业展开敲诈勒索……凡此种种,都破坏了清朗健康的网络环境,都有悖于法律规范,都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僭越甚至踩踏公序良俗和法律红线的运营账号,该管、该治! 坚决铲除问题账号生存土壤 令人瞠目结舌的是,有的违规者公然在原账号名称后加上“一世”“二世”等后缀;某职业黑粉利用账号关键字,阿拉伯数字一路标注到38,简直堪称“打不死的小强”,“转世”能力令人惊叹。这些“重生号”“转世号”兴风作浪,既污染网络生态,侵害公众利益,也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可想而知,若这些问题账号此起彼伏,不断“重生”,像除不尽的牛皮癣,网上必危机四伏,网民必屡屡踩坑。如何保障大家的上网安全感?一方面,要严格执行实名制认证,堵住违规账号“转世”漏洞,击碎违规者从头再来的幻想;一方面要严查各平台,若发现有“重生”“转世”账号出现,就对平台依法处罚,铲除问题账号“春风吹又生”的土壤。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从来就不存在独立于现实社会的网络空间,权责利相统一既是现代法治的基本原则,也应是网络运营的基本底线。企图通过身份认定的符号化、虚拟化来扩张权利、规避义务,甚至侵犯他人,都是法治社会所不能容许的。近些年来,从“后台实名制”到“账号十条”,从严格落实真实身份信息登记相关要求,到全面清理“僵尸号”“空壳号”,相关部门出台了不少政策,也开展了不少行动。但很多问题依然禁而难绝,平台执行不到位显然是一个主要因素。就拿“后台实名制”来说,有的平台仍然可以随意注册无需实名,有的认证系统漏洞百出可以随意绕过。如果说平台以“流量为王”获利至上,对严格账号管理没什么积极性,那么相关方面就要通过专项整治树立规则刚性,对平台的阳奉阴违进行有力纠偏。比如,建立账号黑名单制度,平台账号上榜次数达到一定量级,就作出限制新用户注册等惩罚措施。 完善网络空间长效治理机制 怎么治好、怎么管用?这就要提高针对性与有效性。事实上,此次专项整治,针对每一类问题都有明确的整改办法。比如,针对账号问题,要求加强注册管理;又如,针对异常涨粉问题,明确大力打击通过雇佣水军等方式的非自然涨粉行为,定期清理“僵尸”账号;再如,针对“蹭热点”现象,明确了“从严处置”的导向。同时,针对那些因机构调整等原因无法注销的政务号,也明确要“集中处置”。不难发现,既瞄准问题,又明确路径;既针对疾患,又开出药方,这样的专项整治所释放出的强烈信号就是:即便网络空间带有虚拟性,但是运营账号必须客观真实;纵使再顽固的网络顽疾,只要用真招、下功夫,绝不姑息纵容,就能解决掉。 账号管理背后,涉及的是互联网运行的价值逻辑。宽进松管,或能换来一时繁荣,但环境乌烟瘴气,用户又怎会待得长久?网络清朗了,用户体验自然会水涨船高,这才是留客之道。在这个问题上,任何的投机取巧,都是在自毁长城,也终将自食其果。紧紧抓住账号这一源头,持之以恒,系统施治,不断完善综合治理机制,才能确保网络生态风清气正。 (以上综合北京日报、钱江晚报、人民网) 微言大义: @yaoyao:越快整治越好! @不改清荫待我归:部分名人大V,有流量、有特权,唯独没有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不多方查证便轻下结论、乱带节奏,影响恶劣,最该处理。 @本赫德_Troye:看看一些“粉丝过亿”的明星,都是什么真面目吧。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非法网络账号之“毒”由来已久,但互联网并非法外之地。积极响应“清朗”行动,不能是只刮一阵风、下场毛毛雨,而要握指成拳、形成合力,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坚决阻断非法账号传播渠道,对账号运营乱象进行持久围歼,让“僵尸号”“造谣号”“恶意营销号”等“毒账号”再无生存空间。
责编:北风 更多新闻可点击上面各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