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滨 较之普通飞行,飞行表演的难度更大,风险更高。历届中国航展上,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都以精湛技术征服了所有人。本文作者曾有幸与八一队成员同乘歼击教练机,在长空共舞,亲身领略了“空中骄子”高超技艺。 跃升离陆 干净利落 那年十月金秋,空军抽调骨干组成检查组,组织飞行技术大检查。身为作战部队的飞行干部,我被抽到一个组,负责检查八一队。时值飞行的黄金季节,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我以考核员身份坐在歼教机的后舱,用审慎的眼光看着前舱的一举一动。前舱是八一队的老飞行员,年龄和我差不多,总飞行时间超过2000小时。说实话,这个战友职业素养蛮高的,他不急不忙地启动发动机,连无线电报告词都那么沉稳,透着坚定与自信。 乘他不注意,我出了“第一道题”。原来,前舱按照起飞要领,放下飞机襟翼,我又悄悄把襟翼收起来(后舱也有襟翼收放盒),此举意在考察他的注意力分配是否全面,能否发现诸如襟翼收放的细节。没过几秒,前舱就有反应了,他摁下机内通话,向我报告情况,于是我重新放下襟翼。这次“过招”,充分说明前舱使用设备时确实能“想看动查”,也就是“动前想,动中看,动后查”,可别小看这一点,飞机座舱里的仪表、电门、把手、开关很多,注意力分配稍微不当,就会带问题上天,导致严重后果。 紧接着,飞机滑上跑道,对正起飞方向,听到塔台命令后,但见前舱松开刹车,直接把油门推到战斗加力状态,飞机快如闪电,而我也被强大的拉力固定在椅背上,动弹不得。飞机才滑出数百米,前舱猛地向后拉杆,机轮就离地了,不仅如此,飞机仰角迅速增加,呈现超大仰角跃升状态,而我已看不到天地线了,只见机头像一把利剑直指苍穹。震撼之余,我才明白这就是八一队的招牌动作“战斗加力起飞接大仰角上升”,它和普通部队要求的起飞两点稳定滑跑、等待飞机自行离陆风格迥异,从常规的“离陆上升”变成“跃升离陆”。虽然这个动作很有战术意义,能缩短起飞时间和滑跑距离,让战机更快参战,但它又充满风险,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小速度离陆,危及飞行安全。 关掉地平仪后 得益于大角度跃升,歼教机很快爬到预定高度,改成平飞。前舱不作片刻停留,迅速展开机动动作,先是左盘旋和右盘旋,规范标准,轨迹圆滑,尤其高度表和升降表几乎纹丝不动,反映出他注意力分配全面准确,能及时发现细小偏差,随时修正。接下去,他又做到“半滚—筋斗—半筋斗翻转”这三个连贯动作,更令我吃惊——他只用4个G的过载就完成了!行家清楚,这“三件套”是中空复杂特技里的基本动作,是每个歼击机飞行员的“看家本领”,但“必做会做”不等于谁都能“做好”。为防止顶点速度小,多数人会在座机俯冲退出拉起时实施5个G甚至更大的过载,让飞机尽快围绕横轴旋转,以压缩速度下降的时段,这里面见功夫的是谁能处理好尽快旋转和尽量减小阻力之间的矛盾,毕竟过载大,旋转就快,但也增加飞机的诱导阻力,造成飞机进一步减速。前舱这位“老飞”果然不简单,他的动作很考究,表面上驾机以上千公里时速俯冲,再拉起来翻筋斗,动作十分刚猛,看上去需要打铁般的蛮力,可他的手腕却用绣花般的巧劲做到了“四两拨千斤”。 带着一丝钦佩,我进一步考验他:在后舱关闭了前舱的地平仪,模拟前舱地平仪故障,看看“老飞”的处置能力。战机每个特技动作都有战术目的,尤其空战时不允许你盯仪表,而要盯着敌机去做动作,以便占据有利位置,完成瞄准攻击,换言之,飞行员从实战出发去做特技,就得把注意力集中于外部环境。当然,也有个别飞行员在特技考核时只盯着地平仪做特技,把特技当成“仪表飞”,这就能把数据飞得准,尤其把俯角、仰角和坡度飞得一度不差,可这种“假把式”有违特技初衷,失去战机特技飞行本来的目的和意义。反观我面前的“老飞”,他发现地平仪失效后,没有半点慌张,反倒更气定神闲,按部就班做着自己的特技。我从后舱正常指示的地平仪上看,他的数据误差很小,看不出什么毛病。 服了,真服了!正由于平日里大量超常训练,让八一队飞行员的基本驾驶技术炉火纯青,能把战机各种极限状态都转化为成熟的战术动作。他们不仅是“练为看”,而更是“练为战”,他们表演的是“国之大礼”,展现的更是“国之重器”! 责任编辑: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