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时代 > 史话 >

清清甘泉映我心

时间:2019-11-11来源:老照片故事 作者:刘宏海 点击:
人离不开水,更离不开优质水。然而,知青下乡的时候,北大荒的许多地方缺水,尤其缺少优质水。 黑龙江兵团47团,即大西江农场,虽然是个建国初期开发的老农场,却是一个严重缺水,并且水质相当差的地方。当地老乡大多患有大骨节病,据说就是水质惹的祸。长期
 
       人离不开水,更离不开优质水。然而,知青下乡的时候,北大荒的许多地方缺水,尤其缺少优质水。
       黑龙江兵团47团,即大西江农场,虽然是个建国初期开发的老农场,却是一个严重缺水,并且水质相当差的地方。当地老乡大多患有大骨节病,据说就是水质惹的祸。长期饮用这种水,患者关节畸形、突出、疼痛,重者肌肉萎缩,并导致心力衰竭,在北大荒也有叫它“矮人病”“算盘珠病”的,严重危害着当地老百姓的生命健康,儿童和青少年更是易发人群。
知青刚去时,并不知道当地有此怪病,也不知是水质所致。尽管每天饮用的井水要从深达十几二十米的井中打上来,或者赶着牛车到附近的水泡子里拉回来,但都是质量极差的地表水。上海知青周琦回忆说,1969年初,上海慰问团到1连走访,知青递上的水杯里是黄褐色的开水,沉淀了好一会儿还是浑浊状,慰问团的同志看了直摇头,问道:“你们就喝这样的水吗?”得到知青肯定的答复后,表示一定要向上面反映解决。这年的初冬,团里派来了钻井队,动手在村子里打一口深水井,顶风冒雪苦干一个多月,打到一百多米的岩层下才出水,结果没多久水量越来越小,经论证是深度不够,水质也不达标。团里又请大庆钻井队支援,终于使这个连队用上了优质深井水。
       其他连队也同样存在用水问题,团里决定重建钻井队,并派出人员到大庆学习,同时筹措资金购买了物探仪、钻机、井架等必须的基本设备。之后将钻井队划归武装值班1连,上海知青副连长陈战,兼任钻井队队长。
       陈战带着队员们一面认真研究农场的地质资料,一面通过试钻来培训人员。他们从平整土地、搭建井架到安装钻机,再到焊接钻头、替换钻杆,直至达到地质层出水为止。陈战让去大庆学习归来的同志作指导,带领大家一步步地在实践中学习,刻苦专研,勤学苦练,学会了操作流程,掌握了基本要领,还学到了不少排除地下障碍的技术手段,硬是在实战中炼成了一支专业钻井队。
       1975年,团里修建水库,以解决附近连队农田灌溉缺水难题。这是团里最大的水利工程,可是首当其冲的倒是急需解决数百名施工人员的饮用水问题。陈战带领钻井队经过三个多月的日夜奋战,终于在王脖子山下打成一眼机井,解决了工地人员的用水困难。他们又趁胜前进,在12连、4连、6连、15连等单位成功地完成了钻井任务,解决了这些连队的用水困难。
       陈战回忆说,钻井中他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大家都希望在连队的居住区域内打井,可是物探结果却并不理想,往往是地下水丰富的点线在离居住区较远的地方,水是有了,但不具有城市里排管输送的条件和能力,需劳烦职工家属和知青们远距离拉水,这是他最无奈的事情。
       当年钻井队全部是野外作业,生活工作条件十分艰苦。住帐篷是必须的,吃饭是走到哪里吃到哪,离某个连队近时就在那个连队搭伙,离连队远时只能将就着吃“野餐”。每次搭起井架后,为了安全,必须反复检查,做到万无一失。一旦开钻,便是倒班作业,人停机不停。特别是冬春季节,风雪肆虐,长夜难熬,这些都是对钻井队员的极大考验。好在队员是以知青为主体的武装战士,经历过战备施工、执勤等艰苦磨练,具有不怕苦、不怕累的意志力和互帮互助的团队精神。当然,作为一队之长的陈战,更是冲锋在前,勇挑重担。这张照片就是他们在4连钻井获得成功时的情景,陈战正站在钻井台上一面操作,一面指挥着队员们。
       当年钻井队还有一个困难很难解决,就是钻井需用大量的工具和零件,可是野外作业,既无处堆放,又不可不带。起先他们只好运到现场后摊放在工地上,很容易丢失,给工作带来了不便,也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那时候还没有活动板房,到哪里去找个活动的仓库呢?团领导让他们自己想办法,他们四处打探,最后在师部发现了一个报废的客车壳子。陈战如获至宝,派拖拉机去把它拖了回来,用木板封堵窗户,再搭建货架,俨然成了一个活动仓库,到哪里打井就把仓库拖到哪里,团首长看到后,表扬他们变废为宝。
       陈战带领的这支钻井队,不仅完成本团的钻井任务,还帮助过兄弟团场呢。1976年夏,53团的一口机井因水泵掉落井下一百多米深处,几乎要报废了,陈战带着队伍赶去,克服种种困难,采用排除地下障碍的方法,捞起了那台水泵,使机井起死回生,获得了兄弟单位的表彰。
       陈战说,最开心的是看到清澈的地下水喷涌而出的时候,所有的辛苦全都烟消云散,每个队员的脸上都笑开了花。
清清流水如甘泉,波光水韵映红心,建设美好黑龙江,誓叫荒原变粮仓。

(责任编辑:晓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沁园春·雪》的故事

    毛泽东和柳亚子(右) 木山英雄在《人歌人哭大旗前:毛泽东时代的旧体诗》一书中,以传记...

  • 生逢其时的莎士比亚

    英国戏剧的这一黄金时期,只持续了约75年。而莎士比亚,碰巧就生活在那个时代。...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