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 > 饮食 >

那一口腊味,是春节的滋味,也是故乡的思念

时间:2018-02-10来源:文汇报 作者:徐晶卉 点击:
一年至岁尾,一碗腊肉香。作为中国腌肉的一种,腊味通常是在农历腊月开始腌制,古老的食物保鲜方法历久弥新,在漫长的光阴岁月 中,把人对故乡、亲情的思念和对传统美食的传承都混在了一起,春节里吃上一口腊味,几乎难以分清哪一种是思念,哪一种是情怀。


 

 

      一年至岁尾,一碗腊肉香。作为中国腌肉的一种,腊味通常是在农历腊月开始腌制,古老的食物保鲜方法历久弥新,在漫长的光阴岁月 中,把人对故乡、亲情的思念和对传统美食的传承都混在了一起,春节里吃上一口腊味,几乎难以分清哪一种是思念,哪一种是情怀。
    
      春节的饭桌上少不了一口腊味
    
      春节前,南京东路上的一个“铁三角”———泰康食品、新雅粤菜馆和第一食品商店,是方阿姨扫货的必去之地。三家店里都有腊味专柜,一到节点,柜台前人山人海。

      泰康食品的腊味在最里处自成一个角落,人还没走进去,就能闻到一股腊肉自带的香气。摊位前,一排腊肠、肉枣、香肠整齐排列,特有的光润色泽时刻诱发着人们的食欲,摊位后面,一排火腿挂在墙上,像是味觉里有着岁月沉积的厚实感。

      新雅粤菜馆的腊味也纷纷上柜了,一部分是万有全等品牌供应,也有一部分是新雅自家做的,鳗香、青鱼干、腊鸡腿、酱油肉都是卖得最好的腊味,几乎是家家户户餐桌上的必备。营业员说,再过几天,腌制的咸鸡、凤鹅都会大量上市,到时候又会有一大批顾客出动了。

      第一食品商店的腊味柜台从一楼搬到了两楼,“守门”的大叔每天要回答很多“腊肉在哪里买”的提问。新的腊味柜台看起来很小清新,褪去了记忆中那种油腻的感觉,但摊位前依然挤得里三层外三层。

      一圈跑下来,方阿姨手里拎了五六个马夹袋,装的都是腊味。“这些基本够了,就算春节吃不掉也能放段时间,不会坏的。”说起这些战利品,她又有些怀念旧时光了,“以前我们住在弄堂里,腊鸭、凤鹅、香肠都是自己家里做的,每个亲戚承包一样,互相交换,到春节前,里弄里家家户户的窗外都挂着腊肠、腊肉、凤鹅,早晨推开窗,一股香味就往家里钻。”方阿姨说,现在大家生活条件都好了,她十年前换了房子,搬进了高层小区,也就不再做腊味了,“买来的也好吃,但总觉得还是少了一点熟悉的味道。”

      这味道是小时候的弄堂记忆,也是祖辈的亲情与爱。腊味的腌制已成为过去,但亲情的传承犹在。方阿姨说,虽然她早就不做腊味了,但春节里烧年夜饭,一定会准备腊味,“我女儿喜欢吃我烧的腊肠马兰头,她现在不和我们老人住在一起,春节里总归要满足一下她的胃。”

      在新雅粤菜馆行政总厨黄任康看来,上海的腊味又是一种独特的味道。新雅春节期间常年供应一款腊味饭,年年畅销,也是老食客的最爱,“腊味在全国各地都有,但是每个地方的味道是截然不同的,比如四川、重庆地区的腊味就偏辣,广东与上海的腊味比较接近,但也是不一样的,细细品味,上海的腊味里有种甜蜜蜜的味道。”

      远方来的腊味寄托着故乡的思念

      “新上海人”陈绍萍 (化名) 很久没有回过老家了,一个原因是因为她嫁了一个上海老公,在上海“安营扎寨”,另一个原因是她四年内连着生了两个孩子,家中老人叮嘱她别折腾,所以这几年,基本换成了父母时常来上海看她。

      陈绍萍的家在崇州,那是离成都不远的城市,所有的亲戚也都住在那里。通常,父母在家过春节,但每逢过年前,都会给女儿寄来一大箱腊味,从腊肠到腊肉,年年如此,雷打不动。

      “我虽然读研就到上海了,但上海很多菜太甜了,至今吃不惯,我妈每年过年前都会给我寄一箱腊味,吃着特别下饭,特别想家的时候,也会炒个腊肉片,解解思念之愁。”她自嘲说,这几年自己吃辣的本领有点退化了,“可能是因为生了孩子,感觉有点吃不消四川麻辣香肠那股子麻辣的感觉了。”

      说归说,但一整箱邮寄的腊味,从心理上拉近了春节里她与家乡的距离。陈绍萍记得很清楚,小时候临到春节,她会跟着父母往都江堰跑,那里有个远近驰名的腊肉品牌“青城山老腊肉”。住在当地的亲戚,每年冬至前后就开始忙活着做腊肉,这就像是一场盛大的宴席———猪要用自家养的猪,喂足了一年才屠宰;少则几十斤,多则上百斤猪肉,挂在竹架子上熏个把月,直到肉变黄变黑,才称为名副其实的老腊肉,“那时候每年春节里都有一道腊肉菜,用蒜薹、胡萝卜下锅爆炒几下,瘦肉嚼劲十足,肥肉油而不腻,非常好吃。”

      如今网络购物方便了,有时候陈绍萍也会上网买腊味。今年早些时候,“天猫”启动了第二届腊味节,蛋黄腊肠、湘西腊肉、四川麻辣香肠、金华火腿等数百家海内外品牌参与其中,把这种地域属性相当明显的地方特产,转变为全国消费者都能买到的产品。陈绍萍跟妈妈打电话说,“你不要再寄腊味了,费钱费力,网上都有得买。”电话那头,妈妈说,“网上买的怎么比得上家里做的,还是我寄给你。”

      打完电话才两天,陈绍萍就收到了一大箱来自家乡的手工腊味。那里面,是来自远方的思念。

      被时间二次制造的腊味会被时间再次证明吗?

      《舌尖上的中国》 曾经做过一期专门介绍腊味的专题,取名叫做 《时间的味道》。它的第一句开场白令人印象深刻———时间是食物的挚友,时间也是食物的死敌。腌腊、风干、烟熏等古老的保存食物的方式,像是被时间二次制造出来的美味,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饮食。

      但如今,腊味这种保存食物的方式,又面临着新的挑战———春节里的腊味,味道里越来越缺少年轻人的气息。

      在南京东路的“铁三角”食品圈里,购买腊味的几乎都是中老年人,鲜见年轻人的身影。一些年轻人顶多会买些腊味礼盒,作为节日里走亲访友时的伴手礼。陈绍萍说,她现在腊味也吃得少了,一方面是怀孕与哺乳期的限制,另一方面是出于健康的考虑,“多盐、重辣、烟熏,这些听起来都不是什么有利于健康的方式。”

      在城市里,年轻人自然不会自己做腊味,在农村里,愿意学做腊味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一位行走全国各地的美食老饕坦言,当腊味的手工制作让位于工业化、标准化的制作,食物之于家乡、故土的认同感会大打折扣,事实上,全国各个地方都已经相继出现腊味“非遗”青黄不接的问题,这种千百年来一直手工传承的腌制工艺,能不能完整地传承到百年之后,现在谁也说不清楚。
 

(责任编辑:日升)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