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时政 >

李昭同志在京逝世

时间:2017-03-14来源:网络 作者:新京报 点击: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原北京市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北京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原北京市纺织工业局党组书记、离休干部李昭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7年3月1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李昭同志1921年12月25日出生,祖籍湖南省宁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原北京市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北京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原北京市纺织工业局党组书记、离休干部李昭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7年3月11日下午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李昭同志1921年12月25日出生,祖籍湖南省宁乡县,曾用名李淑秀。1937年10月李昭同志在家乡参加皖北战地服务团,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担任第一战区豫东保安三总队政治干事,随后奔赴延安,1939年就读于延安中国女子大学(后简称女大),进入高级研修班学习。1940年3月李昭同志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女大毕业,同年与胡耀邦同志结为夫妻。
      解放战争期间,李昭同志先后在冀热辽贸易公司、晋察冀贸易公司及华北贸易公司做商业贸易工作,1948年至解放战争结束,任石家庄市政府人事科科员、副科长。
      新中国成立至1952年,李昭同志先后担任川北行署南充市市委组织部长、市委副书记,南充市第三制丝厂监理;1952年至1954年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干部科科长;1954年调至北京第一棉纺织厂,先后任副厂长、厂长、党委书记;1961年至1966年先后在北京市纺织工业局任副局长、政治部主任、党委副书记。
      文革初期受到改组北京市委的牵连,李昭同志1966年6月被打倒、批斗,失去人身自由直至1969年;1969年4月解除劳动改造,恢复人身自由;此后至1974年先后任北京市纺织工业局生产组副组长、组长,领导小组副组长。
      文革后期至改革开放初期,李昭同志先后担任北京市纺织工业局党组副书记、党组书记。她为响应党中央号召,1983年5月,61岁的她主动退居二线,离开工作30年的北京纺织,同年当选为北京市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1997年1月离休。
       李昭同志的革命一生,从抗日战争开始她毅然放弃高中学业,离开相依为命的母亲,她女扮男装不畏艰险,在战地服务团宣传抗战爱国思想,积极组织爱国救亡活动。随着抗日战争的不断深入,在党组织的号召下,她长途跋涉奔赴延安随即被安排进入女大深造。1940年3月8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湖南同乡会的活动中她认识了胡耀邦同志,1941年与其结婚,之后相伴一生。解放战争时期李昭同志自觉服从组织安排,积极投身党的经济和地方工作。
      和平年代建设时期,李昭同志先后两次要求从工作相对轻松、办公环境较好的机关调到工作繁忙辛苦、生产任务重的基层单位。1950年至1952年李昭同志为发展当地支柱产业,放弃南充市委副书记职务调到南充市第三制丝厂担任监理。进京后李昭同志为建设祖国离开全国总工会,于1954年调入北京第一棉纺织厂(简称国棉一厂)。
       北京是国家“一五”计划的重要纺织工业基地,国棉一厂是排头兵。李昭同志带领广大干部和职工群众艰苦奋斗,不辞辛劳,拼命工作。为掌握第一手资料,她徒手攀上38米高的水塔、下到只有工程维修人员才去的地沟、钻进难以走人的风道,走遍全厂每个角落。她努力钻研生产技术和工厂管理经验,跟班作业,虚心学习,逐步熟悉掌握了现代纺纱织布工艺流程的每个环节,从外行变成内行。她以厂为家,吃在大食堂,住在单身宿舍,周末只回家半天,日夜工作生活在生产第一线,工人干部可以随时推门找她谈话。她关心干部、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想方设法为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上的各种困难。
      李昭同志重视职工教育。她发现国棉一厂的干部和职工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就积极想办法办夜校。她从北京“红旗业大”挑选有办学经验的人来厂办学,成立了教务室;她亲自从厂里挑选出有文化、有专业知识的干部当老师,解决没有师资的问题;找到临时工棚当教室,在职工饭堂上大课,解决没有校舍的困难。夜校学员由开始的几百名发展到1957年全厂职工的70%以上,出勤率高达90%。国棉一厂为全市各类企业创办职工教育开了好头,提供了经验。
       李昭同志领导全厂干部职工同心同德,苦干实干,短短几年就把国棉一厂建设成为全国闻名的标杆红旗纺织厂。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多次视察并给予很高评价。
       李昭同志担任北京市纺织工业局领导后,认真贯彻落实党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经济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注重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作用,及时宣传教育职工,坚定信心,克服困难,树立先进典型,弘扬劳模精神,团结带领干部职工,实现了行业的快速发展。
       李昭同志高度重视行业进步,不断学习和研究新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为改变产品质量落后的状况,她亲自组织带队到上海纺织系统学习先进经验,通过反复对比找出差距,使400多项上海纺织先进成果在北京开花结果。她带领机关干部深入基层下厂蹲点,到生产一线和最脏最累的岗位参加劳动,帮助和引导职工开展技术革新,提高产品质量和水平,改善生产管理能力。原北京毛巾厂在李昭同志亲自带领的蹲点小组帮助下,研制成功灯芯绒松式染色开幅轧花机,变人工操作为机械开幅,既解放了劳动力,又提高了产品的水平和质量。
        为解决棉花与粮食争地的矛盾,她力主发展现代高新化纤工业。1962年北京纺织在国内首先研制生产出棉涤纶和毛涤纶,1964年率先生产出维纶纤维和维棉布,为发展中国化纤纺织品生产开辟了先河。这两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被业内人士誉为“两纶起家”。李昭同志不满足取得的成绩乘胜前进,推动创建北京化纤工业基地,以进一步解决纺织原料来源困难的老大难问题。即便是在最艰难的文革后期,刚出来工作的李昭同志仍抓住化纤不放,使北京的化纤纺织品和化纤产品有所发展,在国内首先生产出中长化纤仿毛织物,化纤产品研制出维纶纤维、涤纶纤维、丙纶纤维等,随后又研发生产出以“的确良”、“涤棉布”为代表的一批全国知名的名优新品。北京纺织的化纤工业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大家敬佩的称李昭同志“化纤局长”。
        李昭同志重视产品的质量和标准,重视行业的技术革新和新品研发。为全面满足市场需求,她大力推动北京纺织向高、精、尖、新方向发展。1962年新建的北京第二毛纺厂投产,形成毛条、纺纱、织染、粗纺、精纺配套的毛纺织工业体系。北京棉纺织行业生产出精梳纱、布。筹建中的北京印染厂生产出印花布,结束了北京没有机器印花布的历史,产品水平步入全国先进行列。1964年研制出我国第一批羊绒衫。1965年北京生产的纺织品已有棉纺织品、毛纺织品、印染布、棉针织品、毛针织品、染织复制品、丝织品、麻织品、化学纤维、纺织机械器材等10大类产品,4000多个品种,其中高、精产品1300余种。北京生产的纯棉布、纯毛薄花呢、毛涤呢、中厚花呢、人造棉绸、人造丝美丽绸等已赶超日本同类产品水平。纯毛啥味呢、山羊绒衫已达到或赶超英国标样水平。涤纶色织花呢、仿毛灯芯绒、粘锦华达呢等进入国内先进水平行列。
        1965年北京纺织品出口额占到北京工业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成为我国纺织品重要的出口基地之一,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和美化人民生活做出了贡献,在国际市场上为国家赢得了荣誉。
        李昭同志重视培养年轻技术干部和经济管理人才以及年轻专业技术工人,鼓励工厂企业开发业余文化和技术教育,支持企业办学。北京纺织于1978年建立了北京工业学院第一分院(后改名“北京纺织工程学院”现更名为“北京商务学院”),李昭同志亲自兼任党委书记。该校开办几十年,为北京纺织工业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和生产管理人才。
      改革开放时期,李昭同志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带领广大干部群众消除“左”的影响,集中力量“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党的干部和知识分子政策;亲自接待来信来访,认真听取申诉,对有争议的案件亲自调查核实,妥善处理,使一大批纺织系统的干部、技术人员和知识分子重新走上工作岗位。
        李昭同志在纯洁党的组织和干部队伍,加强党的建设,培养提拔年轻干部,发挥知识分子和老干部作用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有力促进了干部制度改革和新老干部交替,为北京纺织拨乱反正和发展生产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国营企业开始关停并转,纺织工业陷入重重困境,北京纺织面临生死存亡的局面。李昭同志虽早在1983年已退出工作岗位,但依然高度关注北京纺织的生产经营、改革调整、发展规划。她多次勉励在职领导要坚定信心、知难而上、抓住机遇,直面挑战。她建言献策,前瞻性地提出开发服装业并以其为龙头,抓好品牌建设和科技创新,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在调整结构的同时,实现纺织、服装的联动和国际化;抓好创新项目,实现部分产品高端化;抓好平台建设,实现产品生产信息化,加快构建适合首都经济特点的纺织发展新格局。她支持新领导班子打造时尚、科技、服务新纺织,构建时尚产业集团的工作方向,不遗余力地为北京纺织摆脱困境、寻求发展。
       为适应经济发展的转变,李昭同志发起并主持纺织和服装业组建专业协会。1984年10月7日北京服装协会在人民大会堂宣告成立,创建了中国服装业界的第一个专业协会组织,成为载入中国服装业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对北京服装市场发展、品牌建设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开始形成纺织与服装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的新局面。
       北京服装协会开办以来积极开展信息交流和对外合作交流,适时组织全市服装纺织展览会和国际服装技术交流讲座,组织和举办服装设计评比等大型活动,有力推动了北京与国外服装业的交流,提高了服装、服饰设计人员的素质和制作管理水平,也培育了国内的服装市场。1986年她应邀答记者问,提出把北京建成时装中心的设想。她的具体意见和建议,成为建设北京时装之都《纲要》的雏形。
      北京服装协会的成立,在全国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上海、武汉、安徽、山西、天津等省及大中型城市服装协会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李昭同志马上意识到创办全国性服装类报纸势在必行。她运筹帷幄,身体力行,埋头苦干八年,创办了中国服装第一家报纸,1994年彩色印刷的《服装时报》终于面世。创办初期非常困难,李昭同志迎难而上破例担任报社社长,《服装时报》办成了中国服装纺织业界最具影响力的媒体,推动了北京乃至全国纺织和服装业的深入发展。她在纺织服装业界享有崇高的威望,大家都亲切地称她“李昭大姐”。
      李昭同志在纺织服装界辛勤耕耘45年,对纺织业一往情深。她的开拓性、创造性和前瞻性对大纺织的布局和发展影响极深,至今引领着北京纺织服装业的发展。她临危不惧,大胆创新,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精神,一直是北京纺织十几万干部职工学习的榜样。她兢兢业业,做事低调,从不发脾气搞特殊,从不说大话空话;她克己奉公,不断进取,团结同志,从不言功的作风,每每令人感动。她为北京纺织服装业做出的贡献和功绩足以载入史册。几十年的实践和成就证明了她非凡的勇气和智慧,谱写了一位女共产党人不平凡的纺织服装人生画卷。
       李昭同志平易近人,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经常接济生活困难的人而且出手大方,对自己和子女却克勤克俭。她公私分明,清正廉洁,不谋私利,对子女和身边人员要求很严。1973年1月李昭同志母亲去世,当时她没有钱办理后事,只得到单位去借。财务处长提醒她可以申请生活困难补助,李昭同志坚决不同意并婉言谢绝,年底还清了单位互助金700元。
      在耀邦同志担任中共中央主席和中共中央总书记的六年中,李昭同志照常步行上下班,照常在职工食堂吃饭,照常加班加点。在文革结束后大规模平反期间,李昭同志对找到她办公室或尾随她进家的上访人员总是热情接待,从不嫌烦,以致北京纺织局被民间称为“第二信访站”。由于拦截她的人太多太乱,1981年开始单位坚持派车接送李昭同志上下班,她婉拒无果就按月支付汽油费。1984年搬进与中南海一墙之隔的会计司前,李昭同志为方便工作联系群众,坚持把家门开在胡同里与社会相连。在多年 的革命生涯中,李昭同志始终以党和国家的利益为重,表现出一位老共产党员的博大胸怀和忠贞本色。
        60年的革命生涯,李昭同志始终以党性为原则,以事业为己任。无论在残酷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风云变幻的和平建设时期,不论是身居高位还是身陷囹圄,她始终坚定追求着不曾动摇的理想和信念,始终充满着对党、对事业的无限忠诚,对国家、对人民的无限热爱。她95年的人生,是自强不息的一生,奋力拼搏的一生,谦逊质朴的一生,忘我奉献的一生。
 
     李昭同志,安息吧!


  (责任编辑:北风)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