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热点 >

“最深度”老龄化城市,养老难在哪

时间:2017-01-20来源:上海两会特别报道 作者:封寿炎 王闲乐 点击:
上海是全国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老龄化程度最深的城市。市民政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本市60周岁及以上的户籍老年人口达到436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的比重为30.2%。这两天,养老也成了两会会场内代表委员们讨论的一个焦点话题。 场地资金从哪儿来?


      上海是全国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老龄化程度最深的城市。市民政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本市60周岁及以上的户籍老年人口达到436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的比重为30.2%。这两天,养老也成了两会会场内代表委员们讨论的一个焦点话题。

  场地资金从哪儿来?

  在养老实践方面,上海从2014年下半年起开展“长者照护之家”试点,重点在中心城区推广。这种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具有多功能、小型化的特点,可以为老人提供就近、便利、综合的养老服务,被认为可以实现居家、社区、机构养老的融合。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将新增50家长者照护之家、80家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7000张公办养老床位。市政协委员夏金华曾参观过几家长者照护之家,他说:“他们的设施和服务都是一流的,我觉得就应该多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建设。”

  但市人大代表彭岚指出,目前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事业,在待遇上和政府办的养老机构还存在较大差异。“社会力量兴办的养老机构,在启动时必然产生一定的融资财务成本,而这些成本最终都会转嫁到老人身上。”

  为了解决社会企业的资金问题,市政协委员张海建议放宽审核标准并创新融资模式,进一步拓宽老龄产业市场化融资渠道。“2015年4月,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养老产业专项债券发行指引》,支持和鼓励养老服务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的方式进行直接融资。”张海建议,进一步放宽和细化审核标准,将其中的“发债主体连续三年盈利”修改为“发债主体连续三年盈利水平持续提升,且近一年实现盈利;对于发债主体成立不足三年,但主要业务为为老服务且盈利模式清晰的,可适当放宽”。

  他还提出,应加快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的标准化建设和运营。记者了解到,大多数街道所能提供的场地和设施,并不符合长者照护之家的实际建成标准。每新增一家门店,往往需要社会组织承担大量的成本。“如果能以区为单位,针对辖区内街镇的养老机构项目,打包委托给第三方,进行统一建设,我相信能大大缩短建设周期,节约成本。”

  护理缺口怎么补?

  “有些养老机构里,是五六十岁的老人在照顾七八十岁的老人。”“护理人员去哪儿了?”成了不少代表委员共同的忧虑。

  民革上海市委的调研显示,按1位护理人员平均照顾5位老人的标准,上海在2020年应保有不少于21万的护理人员,但现在上海仅有4万名机构护理人员和2万居家护理人员,缺口相当大。

  市人大代表许利说,缺乏高水平护理人员是上海发展好养老服务业必须正视的一个难题。“我们现在缺专业的培训机构,缺优秀的师资队伍,也缺愿意从事护理行业的生源。”在代表委员们看来,收入低下、工作琐碎、社会地位不高是阻碍人们加入养老服务领域的主要原因。而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部门在教育、专业职业评定、人才保障等多领域制定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中长期规划。

  “我觉得首先要从改变观念入手。”夏金华说,“现在很多人对养老机构有抵触心理,不愿意让它建在自己的小区,认为里面的老人们暮气沉沉,更别说为这些老人提供服务了。”张海提议,在现有的《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的基础上,向上增设“照护师”职业等级,以提升护理人员的整体水平,改变人们对护理人员的传统认知。

  “我们在强调提高服务水平时,也应该提高他们的待遇水平。”许利提出,能不能在现有奖励基础上,适当提高岗位津贴档次标准,并实施各种有效的薪酬激励制度。

  夏金华对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的未来充满信心。“过个十年二十年,等我们这一批人到了需要养老服务的年龄时,我们的消费观念、意愿都会更强。”他说,“我相信,养老服务是一个朝阳产业,现在有些困难,但未来会很美好。”



(责任编辑:日升)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