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每到粽叶飘香的日子就是端午节了。幼年时,坐落在老家明堂边的家家户户早已将宽大的粽叶浸泡在大大的木盆里,而雪白的糯米也已经在水的滋润下,变得白白胖胖了。 于是阿娘她们一干女人们就会显现出她们的能干,双手翻飞,先将粽叶折成漏斗状,舀入已经泡好的糯米、赤豆等,有时还会摁落几颗红枣,随后再折过一端长长的粽叶,覆盖于露着糯米的那一面,再经几折,便用绳子紧紧地扎起来。绳的一头在粽子上,另一头原是在口中用牙咬着的,现在又回到了手中,于是扎起,一只小巧玲珑的粽子就躺在盆里了。 阿婶将包好的粽子放入装满水的铁锅里,灶下点起柴火,直到锅中水翻滚起来,飘出浓浓的粽叶香味,离粽子煮熟已经不远了。由于条件原因,那时的粽子以碱水粽和赤豆粽居多,偶尔也做些肉粽。碱水粽剥去粽叶后,就是显出金黄金黄的内在来,又散发出碱水特有的香味,十分诱人的;赤豆粽则红白相间,色香味俱佳。如果是肉粽,那就让人口水直流了。 中国的节日是以中国独有的农历为标记的,所以这些节日里都记载着特有的民族文化。端午节自然也不例外,相传是为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屈原因爱国而屡遭排挤,后又被流放到荒凉之地。在报国无门之际,五月初五日,他投汩罗江而死。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年长后读《离骚》、读《九歌》,常为屈原之高洁品德而充满钦佩之情,也为他的遭遇而垂泪,更为他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而感动。这也在我的心灵中潜移默化的养成了爱国的情怀。 我是不吃粽子的,因为打小我的胃能承受任何的打击,再唯独对糯米不领情。记得那年在齐齐哈尔上学,经不起好友的劝说,吃了一点糯米,当天下午在文化宫广场听报告时便胃痛难忍,小脸痛得发白,把好友吓得不轻。因此,每到端午节,我的关注力并不在粽子而在另外的一些习俗上。比如点雄黄。每到端午那天,早晨起来洗涮完毕,阿爷就会在我们孩子的额头上点上雄黄,说是可以驱魔避邪的。如果是画上个“王”字,那就更神气得不得了了。 但这种感觉却在后来看《白蛇传》后彻底颠覆了。记得那年阿爸带我去大世界,他去听证书,让我自己看木偶戏,看的正是《白蛇传》。白娘子正是因为喝了雄黄酒而现出原形,吓坏了许仙,让法海有机可逞,挑拨了其夫妻关系,最终使白娘子被压于雷峰塔下,毁了一段美满姻缘。自此后方知那雄黄实在不是什么好东东。 于是转向喜爱上了茶叶蛋。那时我已经在上海读小学,同学中有一叫张志龙的,是为好友。当时时行将茶叶蛋放于网袋中,挂在胸前。网袋是用塑料线编成,都是自己编的。随后将放进袋中的茶叶蛋相互撞击,看谁把对方的先撞碎就算取胜,我们常常互有胜负而皆大欢喜。当然还有各种各样的香袋,据说是能驱虫的;当然这是女孩子的特长。我们还会用各色的彩纸裁成长条,折起来制作小粽子,穿成串挂起来,五颜六色的,十分漂亮。
文革开始后,这一切随着传统习俗皆归“四旧”而消失了,自此的记忆中就没有了相关的东西。直到改开后,这些传统的东西又渐渐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端午节的美好习俗又在生活中出现,现在粽子的品种越来越多,又有了端午小长假,让人们有充足的时间去享受传统节日的乐趣。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希望我们在享受传统带来的乐趣时,更能接受这些传统中蕴含的优秀文化,并成为行为的准则,以规范自己的言行,增强自己的信仰,像屈原那样爱家爱民爱祖国。
(责任编辑:晓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