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写作 > 往事 >

在达南的日子

时间:2021-03-01来源:摘自《难忘那片热土》 作者:梁 智 明 点击:
广西南宁老知青 1969年3月26日,我和一批同学离开了南宁市,来到广西的省尾与云南、贵州交界的百色地区西林县插队。我和三位同学被安排到马蚌公社浪吉大队达南生产队,在那里度过了一段难以忘怀的岁月。 遍吃百家菜 曾梅筠和我落户在贺卜忠家。他是从贵州倒

  1969年3月26日,我和一批同学离开了南宁市,来到广西的“省尾”———与云南、贵州交界的百色地区西林县插队。我和三位同学被安排到马蚌公社浪吉大队达南生产队,在那里度过了一段难以忘怀的岁月。
一、遍吃百家菜
  曾梅筠和我落户在贺卜忠家。他是从贵州倒插门到达南的,上门时大嫂已经有两个孩子,他来后又相继养了三个小孩,当时分别是四岁、两岁和两个月大。所以,房东大嫂整天忙于照顾孩子,料理家务,根本无法出去干活,出工挣工分的担子就全落在房东大哥的身上。
  也许是因为山区缺水,那时当地人一般没有种菜的习惯。吃的菜有的是生产队混杂在玉米地里种的黄瓜、西红柿、竹豆等,而更多的是采摘于田边地头的野菜,采摘野菜的任务大都落到妇女们身上。队里的田地离家都较远,一天三餐经常有两餐是在山上或田头吃的。有时妇女们现采一些可以生吃的野菜如鱼腥草之类的,就着山涧的流水洗一洗,用带去的盐巴一拌,便用来下饭。更多的时候,人们利用劳动休息时去采摘或一边劳动一边采摘野菜。 
  妇女们出工时都扎着用土布做的围裙,需要时把裙摆的两个角往腰间一别,便成了一个临时布兜。这临时布兜可管用了,如耘田时,边耘田边把掺杂在杂草中的野菜挑出来,往布兜里装,一天劳动下来,一家人的晚餐菜也就有了。
  我们落户的卜忠家没有出工的女主人,我和梅筠来到后,采野菜的任务便落到我俩身上。我们从小生活在城里,别说吃野菜,就连哪棵是杂草,哪棵是野菜都分不清。于是,队里的大嫂姑娘们来个现场教学,教我们一一辨认:这是“别复”(壮话音译,“别”的意思是菜),那是“别令”,还有“别波”、“别西”等等,种类繁多。在大家的耐心传授下,我们好不容易记住了。不过在采摘时,我们还是显得笨手笨脚。收工时,我俩采的合起来才是那么一小把,可家里有一大家子人呢。没想到,我们的情况妇女们早就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这个说:“我的多,给你们一些”,那个讲:“我家人少,吃不了那么多。”你一把,她一抓,一下给我们凑了一大堆。就这样,我们经常吃的是“百家菜”。
  等到山里的野菌长起来时,大家就相约去采野菌,并带上我和大曾俩人。一上山,大家就散开来找菌子。和我们年龄相仿的阿邦特地嘱咐:你们得跟紧大家,动作快些,采完一处赶紧再往前走,千万别等看不见人了再走,那样你们会迷路的。我们连连点头,加快了脚步。可是,放眼望去,到处是杂草、灌木丛和树叶,哪见什么野菌的影子?同去的姑娘媳妇们其实都了解我们的情况,知道靠我们自己根本找不着菌子,于是谁找着了,看见我们在附近,就会招呼:老梁(我们虽然年轻,但社员们都习惯在我们姓氏前加“老”,以表尊重)快来,这里有。我们跑过去一看,可不是吗?遮盖在野菌上面的树叶、杂草被拨开,露出了略带灰褐色的、一把把小伞似的小蘑菇,好大的一丛呢。第一次看见这样的野蘑菇,我们又惊又喜:“哇,真漂亮!”俩人边欣赏边小心翼翼的采着,生怕把那“小伞”弄坏了。直至一抬头,才发现大家已走远。想起阿邦的嘱咐,心里有些发慌,于是急急忙忙结束“战斗”,追赶大家去。 
  下了山,大家又凑齐时,我们看见同去的社员们都大兜小袋的,收获不少。我们不好意思展示自己所得,却没料到大家还表扬我们:“真不错,你们手脚很麻利的”、“上山下山你们都能跟得上,跑得够快的”。还关心地询问:“累坏了吧,要不要歇歇再走?”我们的兴奋劲还没平息下来,早把累呀渴呀忘得一干二净了。连忙说:“不累,不累,走吧!”最后,她们又是你一把我一捧的,让我们分享她们的劳动果实,我们也实实在在的满载而归。
  西林是个边远山区,全县地广人稀。我所在的达南生产队是个壮族山村,以种稻谷为主,种玉米为辅,一年口粮大约有三分之二是大米,三分之一是玉米。那里的山不太高,大多是土坡。那时采用的是轮作方式,每年新开荒几个山头,丢荒几个种了好些年、地力已不够的山坡。到种玉米时,生产队集中几乎全队人马,男女劳力齐上阵。到了山脚下,大家摆开长龙阵,每人腰间系着一个类似鱼篓样的小篓,装上玉米种。两三锄头刨出一个小坑,撒上玉米种,有时还伴着撒些黄瓜、竹豆等种子。边种边挪动,顺着山势,之字型的往上种,直至种满整个山包。
  玉米长起来了,整个山头一片青绿。等到山头变黄的时候,收获季节就到了。这时,玉米杆上是一苞苞金黄的玉米,有的杆上还缠绕着豆藤,藤上是一个个饱满的豆荚。玉米杆下,躺着的是一个个青黄色的大黄瓜。丰收景象喜人,可这时就得防山贼了。这山贼不是人,而是凶狠毛长的野猪。它们往往会趁玉米成熟还没收获之际前来光顾,在夜间无人之时啃吃玉米,一个晚上就能扫清一大片。
二、睡山守野猪
  你有你的道,我有我的法。生产队派人在每个种玉米的山头上搭起窝棚,每个窝棚安排两个人,临天黑便上山守野猪直到天亮。我们哪见过这样的阵势?便都跃跃欲试,积极要求跟随社员上山守野猪。队长分配我和姐乜赛同守一个窝棚。记得那晚,天上挂着半边月亮,淡淡的月色撒落大地,朦朦胧胧只看得见脚下的山路。我们沿小路深一脚浅一脚的一直上山,到窝棚放下东西,姐乜赛对我说,现在还早,野猪一时还不会来,我们先去弄点吃的(按队里规定,守野猪的人在值夜时,可以享用地里的果实)。我们走进玉米地,选了几苞不太老的玉米,又摘了几个大黄瓜,姐乜赛还捡了些柴火。回到窝棚,她便生起火煨起玉米来。不一会,煨玉米的香气便弥漫了小窝棚,馋得我连吞口水。玉米终于煨好了,吃着那甜丝丝、香喷喷的玉米,就着那脆生生的黄瓜,我觉得,那简直就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了。
  夜,越来越深,四周一片沉寂。我的上下眼皮打起架来,但心中却有个声音在不断提醒自己:坚持住!这是在和野猪争夺口粮,可不能把大家的口粮弄丢了!可是,眼皮还是那么不听话,头也不由自主的耷拉下来。姐乜赛看见我犯困,便体贴地说:“你睡一会吧,没事的,有我呢,野猪来了我就叫你。”不知是因为听了她的话放了心,还是因为实在太困,我很快便迷迷糊糊地睡了过去。不知睡了多久,觉得被人推了一下,只听见姐乜赛说:“你听,野猪来了。”我一激灵,睡意全消。果然,窝棚外由远而近,传来一片“刷、刷、刷”的声音,大概还不止一头猪呢。“快!拿铜盆,用力敲,”姐乜赛用命令的口气对我说。我和姐乜赛各拿一个盆奋力地敲起来。接着,别的山头上也隐隐传来“砰砰砰”的应和声。在这夜间寂静的山头上,敲盆声显得那么响亮,那么有力,那么振奋人心,它一定传出去好远好远。一时间,杂乱的“刷刷”声显得急促起来,并向远处散去,慢慢地,声音越来越小,最终,一切又归于沉静。
  姐乜赛告诉我,野猪今晚是再也不敢来了。她说天还没亮呢,我可以安心再睡一觉。可我这时哪里还睡得着?就像刚刚干完一件了不起的大事一样,心中充满了激动和自豪。看我不打算再睡,姐乜赛便陪着我聊天。直到东方发白,我们才起身往回走,又开始了新一天的生活和劳动。  
三、骑马的经历
马蚌的马多,这是我到生产队第一天就留下的深刻印象。插队时,汽车只能把我们送到公社,而从公社到生产队的几十里山路就得靠自己走了。想想要扛着随身带的行李走几十里山路,心里不免发怵。没想到,下生产队的时候,队里派了几个身强力壮的男社员,赶了几匹高头大马接我们。我们带去的铺盖卷、小箱子什么的,全放到马背上,我们空手跟着马帮走。那样的情景,我们过去只在书本上、电影里看到过,想不到现在也亲历了,所以心情比较兴奋。由王之玲带头,我们触景生情,唱起了《山间铃响马帮来》,引来接我们的社员阵阵笑声。路,确实不近,翻山过坳,走了一程又一程。路上遇到的人虽不多,但所见的大多是牵着或骑着马的。我们走着走着,腿有些抬不起来了。听着身边“得、得、得”有力的马蹄声,看着人家在马上悠闲自得的样子,我充满了羡慕,心想,这时能有一匹马让我骑上该多好。
  当时从村里到田间地头,到公社,既无公路,更无车子,而最便捷的交通工具就是马了。在达南,家家养马,有的一家还不止一匹。居住的木楼,楼上住人,楼下便是马厩牛圈。社员们打柴火用马驮,到山上收玉米、到边远的田垌收稻谷,也都靠马运。那里的农民,特别是男人,出门基本都带上马,用它驮东西,走累了还可以骑一骑,省省脚力。
  那时,生产队年年要赶着马到公社送公粮,每匹马驮上一、二百斤粮食,组成马队,浩浩荡荡地出发。不过,一般去的都是男社员。那次,在我的请求下,队长同意送粮的人算上我一个。一起去的社员都十分体谅我,搬粮的事基本上是他们干的,我只在旁边打打下手。跟着送粮马帮走在路上,觉得自己也是赶马人了,心里美滋滋的。 
  回来的路上,社员们像看透了我的心思,问我愿不愿骑马。我正求之不得呢,于是骑上了他们给我挑选的一匹马。那匹马的毛是棕色的,虽不是十分高大,却很精神。骑马走在较平缓的山路上,尽管有点颠,倒也还自在。上坡了,大家嘱咐我,腿要夹紧,手要拉好缰绳,尽量坐稳。虽然不是太舒服,也还顺利上了坡。接着,走到了只容一人走的下坡路,我身子向前倾,开始坐不稳,但路太窄,已无法下马。跟在后面的人喊:“腿夹紧!手抓住马鬃。”可是晚了,我根本控制不住自己,身子直往前滑,我只能拼命让身体往后倒,以免头先冲下去。不曾想,就在这紧急时刻,那匹马居然稳稳地停住了脚,站在原地。我顺着马脖子,像滑滑梯一样滑坐到地上,竟毫发无损。
  我回过神来,站起身,第一件事就是紧紧抱住那匹马的长脖子,抚摸着它,心里充满了感激。要不是它善解人意,我还不知会发生什么事呢。我更感激为我选马的人,不是他们给我选了那匹好马,我非受伤不可。从此以后,我对马就有了特别的感情,看见马,就会想起那次有惊无险的骑马经历。
 
  
 作者简介
  梁智明,南宁一中1968届高中毕业生。1969年3月至1970年9月在西林县马蚌公社浪吉大队插队。曾在西林县妇联、柳州市十一中、柳州市十九中等单位工作。退休前曾任柳州十九中校长。   
 
 
 
   
(责任编辑:晓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