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娱乐 > 书画 >

《习近平扶贫故事》——“悬崖村”上架天梯

时间:2021-01-29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人民日报海外版 点击:
习近平总书记说:去年媒体报道了凉山州的悬崖村,看到村民和孩子们常年在悬崖上爬藤条,上山下山安全得不到保证,看了以后心情还是很沉重的,也很揪心。前不久又看到材料说当地已经建了新的铁梯,这样心里又感觉到松了一下。 2016年春天的悬崖村,在攀爬藤梯
      习近平总书记说:“去年媒体报道了凉山州的‘悬崖村’,看到村民和孩子们常年在悬崖上爬藤条,上山下山安全得不到保证,看了以后心情还是很沉重的,也很揪心。前不久又看到材料说当地已经建了新的铁梯,这样心里又感觉到松了一下。”
 
2016年春天的“悬崖村”,在攀爬藤梯的孩子们。

      四川大凉山系南段的狮子山下,美姑河在苍翠山林之间蜿蜒穿梭。这里是大雪山的支脉,一枕碧流将群山割裂成峡谷,自谷底极目望去,千仞壁立,高耸入云。烟波浩渺之中,偶尔有村民登上一架藤梯,在乱石绝壁之间百步九折,攀入天际。他们的终点,是自己苦守百年的家园—位于海拔约1400米悬崖之上的昭觉县支尔莫乡阿土列尔村,也被称为“悬崖村”。

      没人准确记得这架藤梯的来历。据当地青年诗人阿克鸠射听村民转述老人们的说法,在两百多年前,阿土列尔村的祖辈为了躲避战乱和械斗,迁徙到此。这里原本是没有路的,是祖辈修建了这条藤梯。

      上百年的风雨洗礼,让藤梯显得越发苍老和脆弱。在时任支尔莫乡党委书记阿皮几体的记忆中,在这条路上摔死的人就有七八个,摔伤的人更多。

      就是在这样一架藤梯上,2016年的春天,15个村里的孩子在3位家长的护送下,从山下的勒尔小学出发,走崖壁,爬藤梯,踏上回家的路。这一幕,被媒体记者拍了下来。报道刊发后,一张记录十几名小孩背着沉重的书包、带着倔强的表情循着藤梯奋力攀爬的照片,在社交网络广泛传播。“悬崖村”之名不胫而走,牵动着全国亿万人民的心,更牵动着中国国家最高领导人习近平的心。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关注着“悬崖村”的情况。自从媒体报道“悬崖村”后,从中央到四川省,到凉山州,到昭觉县,都加大支持力度,当地政府拨款帮助村民重新修建铁梯。不久后,由1500多根钢管、6000多个扣件修建起来的铁梯屹立在“悬崖村”村民前面,顺着2556级台阶,村民可以安全地回到自己的家。

      2017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专门提起大凉山“悬崖村”村民出行难的问题。总书记说:“去年媒体报道了凉山州的‘悬崖村’,看到村民和孩子们常年在悬崖上爬藤条,上山下山安全得不到保证,看了以后心情还是很沉重的,也很揪心。前不久又看到材料说当地已经建了新的铁梯,这样心里又感觉到松了一下。”

      总书记的深情话语迅速传遍全国,进一步带动了人们对“悬崖村”的关注。

      “悬崖村”的身后,是整个大凉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如果说大凉山脱贫攻坚是一条长征路的话,“悬崖村”就好比是“腊子口”,声名远播,又极难攻下,唯有众志成城,方能攻城拔寨。

      如何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村里的干部群众想起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说的那段语重心长的话:对四川的脱贫攻坚,中央应该加大支持力度,这主要看哪里的贫困程度更深、更重。脱贫攻坚到村、到户、到人的工作,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全过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

      是啊,扶贫要精准,要下“绣花”功夫。

      干部和村民们想到,“悬崖村”最大的短板是交通。虽然从悬崖绝壁垂直悬挂的12段218级藤梯已经变为牢固结实的2556级铁梯,但更安全的道路正在抓紧筹建—未来,一条沿着大峡谷修建的栈道不仅可以让村民出行更方便,还将吸引更多客人来到这个高悬空中的“世外桃源”。

      干部和村民们想到,光有有形的道路还不行,还要修建一条“无形的信息公路”,让村子与外部世界彻底打通。于是,他们在通信公司的帮助下,开展了4G信号全覆盖工程,村民们渐渐感受到了互联网的魅力,尤其是村里的年轻人,他们借助网络平台,通过手机直播,向外界传递“悬崖村”每天发生的大事小事,“悬崖村”也因此变成了“网红村”。这条信息公路越来越宽广。2019年7月,“悬崖村”成了四川省“健康扶贫”5G+智慧医疗的试点,优质的医疗资源得以下沉到了深度贫困的地区……曾经,“悬崖村”因景象凄惨、贫穷落后而在网上“火”过,如今,则因为风景秀丽、文化独特而“红”。

      干部和村民们想到,“悬崖村”的土地资源和气候条件得天独厚,特色农作物品质好、质量高,运营得当的话,致富并非难事。于是,他们注册了“悬崖村”农产品系列品牌,开展了油橄榄规模化种植,还经营起脐橙、核桃、青花椒、三七等特色农业,并通过电商平台销售。

      干部和村民们想到,秀美的风景和厚重的彝族传统文化是“悬崖村”最宝贵的资源,乡村旅游大有可为。于是,他们利用独特的峡谷、溶洞、温泉、原始森林、岩壁、彝文化等特色优势,计划打造“悬崖村·古里大峡谷景区”,在保留原生地貌景观的前提下,逐步将“悬崖村”打造成全国知名的山地旅游、度假旅游目的地,彝区农文旅体验目的地和文旅产业扶贫示范基地。

      干部和村民们想到,从根本上拔掉穷根,还得靠教育。2018年年初,勒尔小学的老师和孩子们搬进了盼望已久的五层新教学楼。原来的老教室被打造成干净、整洁、舒适的宿舍,学校里食堂、操场、卫生间一应俱全。教育,给“悬崖村”孩子们插上了翅膀,也为“悬崖村”发展孕育着新希望。

      “悬崖村”的蝶变,背后是大凉山人民用愚公移山精神下“绣花”功夫,不惧悬崖高峰,闯出一条精准脱贫路子的决心。

      “总书记的关心让我们很受鼓舞,‘悬崖村’的干部群众一定会拧成一股绳,好好干!”支尔莫乡党委书记阿吾木牛说。如今,“悬崖村”的村民们都在卷起裤腿、甩开膀子,为了美好生活奋斗着。感恩奋进已经深深铭刻在每个人心里。

      这种感恩和激情,在2018年2月的一个夜晚走向高潮。这天,一队越野车沿着公路驶过了海拔3000多米的玛古火普山梁子,一直驶向昭觉县三岔河乡—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大凉山。这次视察,总书记专门问起了“悬崖村”的近况。“悬崖村”的民众们在这天夜里坐在电视机前,看着总书记,沸腾了。

      在这次视察中,习近平总书记讲道:“从这次我到凉山彝区调研的情况看,你们确实下了一番‘绣花’功夫,彝族同胞生活、彝区面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从2月10日《凉山日报》报道中得知,被称为‘悬崖村’的昭觉县支尔莫乡阿土列尔村,不仅有了新的钢梯,而且村民收入有了较大提高,村民用电困难已成为历史,互联网已经进入,让人不再揪心了,我看了感到很高兴。”

      从“揪心”到“不再揪心”,折射出了一位国家领导人“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的悲悯之心,也体现了“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的人民情怀。在一次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也许,这就是“悬崖村”在云彩之上创造奇迹的最好注脚,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扶贫思想的最好诠释。

      而一架通向伟大奋斗和美好生活的天梯,也悄然在“悬崖村”村民的心中建了起来。

      如今,从“悬崖村”又传来了好消息。2020年5月中旬,84户“悬崖村”老乡扶老携幼,顺着天梯下了山,搬进了昭觉县城北郊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这里也是四川省最大的一个安置点。

      漂亮的新居、家门口的工作机会、订单式的技能培训……彝族乡亲们终于实现了多年来的愿望,搬出人迹罕至的高山,住进现代化的县城。走出“悬崖村”的人们憧憬着新的生活,而留在“悬崖村”的年轻人,也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在繁星满天的夜空下,静谧的“悬崖村”,涌动着创业者的希望。陡峭的悬崖,峭壁上的“悬崖村”,在他们的规划里,将成为引人瞩目的文化旅游新景点!

 

      (该文选自《习近平扶贫故事》,人民日报海外版编著,商务印书馆出版)
 
 
责任编辑: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