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社区 >

个人口述史 城市真印记

时间:2015-04-04来源:未知 作者:zhao 点击:
浦东居民李耀华将镜头对准外婆何阿毛,连续7年记录老人的如烟往事 她的故事可以拍一部连续剧 发布时间:2015年04月04日 06:19 | 来源:解放日报 从2008年起,李耀华隔一年就给外婆出一张光盘。看到屏幕上的自己,何阿毛哈哈大笑。(资料) ■本报记者 王海燕
浦东居民李耀华将镜头对准外婆何阿毛,连续7年记录老人的如烟往事—— “她的故事可以拍一部连续剧”
发布时间:2015年04月04日 06:19 | 来源:解放日报
 个人口述史 城市真印记
  
  从2008年起,李耀华隔一年就给外婆出一张光盘。看到屏幕上的自己,何阿毛哈哈大笑。(资料)
  ■本报记者 王海燕
  “这个老太婆,老得没法看咯!”93岁的何阿毛,指着屏幕上满脸皱纹的自己,哈哈大笑。
  何阿毛是李耀华所执导片子中的“女主角”。李耀华是何阿毛的外孙,今年45岁,在浦东担任基层干部。“2006年奶奶过世了,我突然感到生命里少了一样东西。”李耀华觉得,奶奶留下的东西太少了,他很遗憾没有足够时间去了解奶奶。于是,他把镜头对准了自己的外婆何阿毛。从2008年起,隔一年就给外婆出一张片,光盘已堆得厚厚一叠。
  “外婆正直、勤快,她的故事可以拍成一部连续剧了。”光与影的捕捉中,李耀华逐渐走进外婆的世界,打开了一段段尘封的记忆。
  不识字,却在厂里当上了小领导;退休后,去踩黄鱼车,一踩就是近20年。这些过去的事,晚辈很少问起,长辈也不大说,可李耀华想知道
  何阿毛有5个女儿、2个儿子,几个儿女轮流接她到家里住。李耀华的妈妈是长女,外婆住到大女儿家时,李耀华就带着摄像机上门。
  在小辈眼里,何阿毛有点“神秘”。她不识字,却在厂里当上了小领导;退休后,她竟然去踩黄鱼车,一踩就是近20年。这些过去的事,晚辈们很少问起,长辈们也不大说。可李耀华想知道。他打开摄像机,调好焦距。将86岁的何阿毛调到镜头正中。
  “外婆,你的名字是咋起的?”“我小时候经常生病,身体不好,当时民间有名字越随意越好养的说法,比如阿猫阿狗,所以父母就叫我阿毛。”“外婆,你为啥不读书呢?”“我爸爸管得严,哥哥读书吃了不少苦,我在一旁看都看怕了。再说那时女子不读书也很正常。我爸爸先是摆咸肉摊头,后来去银行做账房先生。妈妈小脚,不大出去的,就在家里做家务。”
  讲到这时,李耀华6岁的儿子跑过来,“爸爸,你口渴吗?”“爸爸,那是条形码吗?”儿子显然想吸引爸爸的注意力,可李耀华没在意,继续拍。
  “我爸爸被日本人的炸弹炸死了。”说到这,何阿毛抹了抹眼泪,“他在四川收账,中了炸弹,人找不到了,就找到他的一条腿。我公公在上海有交情好的老板,他在福建中路经营一家汽油灯厂。我们一家人就到上海投奔他了。”
  “我一开始在毛巾厂上班,摇纱锭。”外婆还记得那时厂里的拿摩温(旧上海工厂工头的别称),“人很凶,专门监视工人干活。一不顺眼,就抄起扫帚打人,打得血都流出来。后来,纱厂被炸毁了。我和你外公就去福建路摆摊头,卖鞋面布和童装。”“警察会不会来管啊?”“那时叫巡捕,我和你外公被抓到一次,在巡铺房里呆了一天,东西都充公了。我们出去后,继续摆摊,总要吃饭啊……”
  “我给妈妈也拍片子,可妈妈面对镜头不自然。她是三级厨师,只有在移动厨具时才最放松。外婆面对镜头却很自然。”李耀华还记得,2008年,镜头里的外婆比现在年轻,讲起老上海的故事,更是眉飞色舞、神采飞扬。可讲到一半,她突然停了下来,摆摆手,“不要拍啦,胶片很贵的。”李耀华说,“外婆是很节省的人,她对DVD和数码没啥概念,还以为我用的是老式胶片呢。”可就是这样平时笑眯眯、不太说话,甚至对现代科技不太熟悉的外婆,一旦打开话匣子就收不住啦,那些如烟往事娓娓道来。有些事,连李耀华的妈妈也没听到过。
  “有一次发现有职工在仓库里偷铜,我当即制止了他。那名职工坦白,孩子太多,买面的钱都没了。我就帮忙申请补助。这个人后来的表现一直很好”
  从城隍庙后门到延安中路……何阿毛在上海的家搬了好几次。李耀华对淮海电影院后面的延安路老房子印象最深。
  李耀华的爸爸、妈妈是“邻居配亲”。外婆家在2楼,奶奶家住3楼。“外公老早把菜烧好了,等你回来。你却一句话也不说,蹭蹭蹭就窜到楼上去了,楼上炒得更香嘛。”“有一次,你偷吃别人家的酒酿,结果吃醉了,躺到他们家的床底下睡觉去啦。”李耀华在延安路上的老房子度过了童年,1983年与父母搬到浦东。1996动拆迁,外婆也从浦西搬到浦东。这些儿时趣事,要不是外婆提起,李耀华早就忘了。
  老房子的照片没留下几张,外婆的故事倒是重启了那些年的回忆。“我白天在福建中路摆摊头,晚上在家做点绣花手艺。里弄干部知道了,来找我——阿毛姐,你的摊头不要摆了。我们组织一个生产组,你来做小组长。”
  外婆说,这个生产组从2、3人,很快发展到100多人。可她却想换工作了,“生产组离家太远,我想找离家近点的。他们介绍我去托儿所,可我不想做。他们就安排我到卢湾废品回收站当站长,专门负责管进出货物。”
  “我不识字啊,怎么去管别人,他们给我配了个‘秘书’,记账、读报、作记录。我刚去那阵,废品站里贪污成风,揩油的有20多个,你说怎么管?”李耀华当年见过妈妈保留了外婆的不少奖状,可外婆向来是低调的人,这次摄像机倒是撬开了外婆的嘴。
  “有一次,我发现有个职工在仓库里偷铜。我当即制止了他,和他说,站里一根稻草都不好拿。那名职工向我坦白,家里孩子太多,买面的钱都没了。我就帮忙申请补助,也没把这件事告诉上级。这个职工提了只老母鸡送我,我没要。这个人后来的表现一直很好。”
  还有居民卖废纸,忘了粮票夹在书里。何阿毛就去帮他查,发现装书的袋子已经送到仓库。于是,何阿毛又带着居民去偌大的仓库堆里找,居然真找到了,“一个季度的粮票都在里面。”
  何阿毛说,小青年都觉得在废品站工作没出息,不愿意踩黄鱼车。“怎么去说服他们?我就自己学。那时身体好,胆子也大,很快就上手了。我带头踩黄鱼车,一天来回踏4车,比谁都多。这些小青年感到不好意思,也开始踩起来。”
  “一部黄鱼车”的故事,外婆会讲好久。57岁时,何阿毛从废品回收站退休。可她在家闲不住,经朋友介绍,去了益民百货店上班,干的活就是踩黄鱼车运货。“当时我脚力好啊。重的时候1000多斤呐,我从淮海路要骑到七宝呐!”
  何阿毛也遇到危险。一次,她从桥上一路冲下去,“我觉得头昏,赶紧刹车,差一点点就要撞到人。所以,每次骑车前我都会做检查。”
  这一骑就是20年,骑到了78岁。这是何阿毛第二次退休。”
  外婆不习惯用餐巾纸,还是用手帕;外婆依然很节约,吃水果牙签都不舍得用;外婆腰不好,却还一次次弯腰去捡曾孙掉落在地的饭粒……
  2012年10月29日重阳节,何阿毛90岁大寿。李耀华给外婆特意拍了段特写。不识字的外婆站在书桌前,一笔一划写下自己的名字。
  也许是多年踩黄鱼车的缘故,外婆身体一直很硬朗。她每天早上都出去锻炼,走上几圈。“去年,我还能快走4圈,一圈就是1站路,4站路呐。今年只能慢走3圈了。”
  家里人决定趁着外婆腿脚方便,多带她出去看看。今年春节,一家人陪外婆去环球金融中心登高。李耀华的摄像机记录下了这一天:
  “外婆,耳朵胀吗,我们要到100层了。”“我很好。”镜头里的何阿毛很镇定。到了顶层,李耀华把外婆拉到镜头前,“外婆,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何阿毛望望摄像头,“看不出啊,黑乎乎的。”“外婆真幽默,我是问你看到什么?”“这个啊,多啦。”何阿毛指指窗外,“东方明珠、黄浦江……还有我们住的房子。”
  “外婆年纪大了,我要多拍点她日常的生活镜头。”李耀华说,前两年,外婆的记性还很好,能说出很多当年的生活细节,诸如益民百货卖的货品都能列举出。这两年,外婆记性差多了。他很庆幸在外婆记忆好的时候,录制下了不少珍贵的家族故事。
  妈妈就住在马路对面的小区,也就是李耀华所说的“一碗汤的距离”。他隔三差五上门去和外婆聊天,拍外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外婆不习惯用餐巾纸,还是用她的手帕;外婆依然很节约,吃水果牙签都不舍得用; 外婆手脚依然不闲着,帮着洗碗拣菜。外婆腰不好,却还是一次次弯腰去捡曾孙掉落在地板上的饭粒……
  今年2月,李耀华的爸爸妈妈过生日,一家人聚在一起点蜡烛、吃蛋糕。儿子看到李耀华手中的摄像机,用手遮住脸,“别拍我啊。”何阿毛却落落大方,跑到摄像机前,伸出两只手指头,“两百岁,我祝你爸你妈白头偕老、长命百岁!”
  外婆的片子在这个大家庭中传开来。每逢过年过节、儿女婚典,亲戚们一定会把李耀华和外婆都拉过来,“我现在成了外婆的御用摄影师啦。”李耀华笑笑说:“拍这片子,把我和外婆的距离拉得更近了。”
责任编辑:刘佳华
 
(责任编辑:zhao)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