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写作 > 往事 >

印染厂岁月

时间:2020-08-09来源:上海知青网 作者:施国范 点击:
1969年初我从上海到安徽蒙城县插队落户,在农村待了近四年时间。1972年11月通过招工分到蚌埠市,当时蒙城县知青办留下我和戚桓两人抄写招工录取人员的档案资料存档,所以我俩是比大队人马晩了两三天才到蚌埠市劳动局报到的。 当我们带着所有录用知青的人事档
1969年初我从上海到安徽蒙城县“插队落户”,在农村待了近四年时间。1972年11月通过招工分到蚌埠市,当时蒙城县知青办留下我和戚桓两人抄写招工录取人员的档案资料存档,所以我俩是比大队人马晩了两三天才到蚌埠市劳动局报到的。
当我们带着所有录用知青的人事档案交到市劳动局时,被告知分配到蚌埠印染厂当工人。当时脑子里蹦出的一个画面:几个穿着皮围裙的人拿着棍子在一个大染缸里搅动着被染色的布块,旁边院子里的绳子上则晾晒着五颜六色的布匹——这是我曾经在坛城镇上的染坊里看到过的情景,我们不会也是做这样的工作吧!到厂里报到时,遇到先来两天的人很兴奋地跟我们说:“车间里都是自动化的大机器”,这才放下心来。
当时蚌埠印染厂新建不久,是以原蚌埠染织厂的一个车间(八连)的职工为基础建立的,我们是印染厂所招收的第一批新工人。厂房里的设备还在安装之中,由于这套设备是我国新设计并将用来出口援助亚非国家的,因此来了许多上海、北京和西安的师傅。他们中有些是设备生产厂的,更多的是援外工作队的,总之是将蚌埠印染厂这套设备的安装当作了他们的“练兵场”。



我被分配到染色车间做絲光机挡车工,不久厂里又派我们到无锡的印染厂和漂染厂去学习了一个多月。刚从农村到工厂,又到无锡这个鱼米之乡来学习,当时的心情真是好极了!工作之余,我们一帮上海老乡几乎把无锡城里好玩的地方都逛遍了。记得早班下班后或星期天我们经常去锡惠公园,找个风景优雅的茶室,泡上一杯香茶,坐在那里晒太阳、聊天,好不悠闲自在。
印染厂正式开工后,我们是要三班倒的。因为住在厂里的集体宿舍,业余时间还挺多。厂址在市郊,附近也没什么好玩的地方,看个电影都要乘车去南岗一路的淮河电影院。下班后一般就在附近的乡间小路上闲逛,或花两毛钱买一大捧炒花生可以吃半天。为了打发时间,记得好像跟着广播电台学了一阵英语,但没有坚持很久,我这个人比较厌煩那些要花功夫死记硬背的东西,所以上学时外语成绩就不好,勉强过关而已。
进厂一年多,我被厂工会调去在业余时间管理图书借阅工作,另一位图书管理员是成品车间的陈燕萍,她和我是同一天进厂的。然后嘛,以书为媒,她就成了我的“领导”。

当然,我最大的兴趣爱好还是无线电,这是从初中时就开始的业余活动。在厂里先后结识了有相同爱好的张启(当时是锅炉工)和张浙东(电工),业余时间经常在一起切磋交流,并且计划着添置零件制作九英寸电视机。1976年时我们还给锅炉房的10T/h锅炉研制了一台水位报警器。
1977年厂里开始新建二车间,由总工程师王沺升推荐,我和张启都被调去当电工了。当时二车间的电工组是由孟庆明师傅负责的,成员除了我和张启,还有钱纯玉、张浙东。从那时起,我的职业方向与兴趣爱好总算基本一致了。当一个人选择的职业与自己的兴趣相吻合,就会产生一种动力,即使枯燥的工作也会变得丰富多彩、趣味无穷。



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老三届”的高中生都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WG结束后大学逐渐恢复,虽然也招了几批“工农兵大学生”,但名额极少,而且要层层推荐。后来恢复高考,还是要单位批准才可以参加。
1978年底,首届电视大学开始招生。刚开始我只报读了英语和高等数学两门课程,没有报全科。第一学期结束后可以增报全科了,我就报了电子专业,开始半脱产学习。
当时,二车间的设备正在安装调试中,我只好上午上课,下午回厂上班,晚上复习做功课,时间安排十分紧凑。电视大学,顾名思义就是通过看电视来上课。当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邀请了北京高校中的一批知名教授来录播课程,使我受益匪浅。电大这种学历现在似乎是摆不上台面啦,但对我们这一代人在当时的环境下已经是很不错的一个努力方问了。
1982年电大毕业回厂上班。当时厂里新安装20T/h锅炉,采用了许多自动化控制仪表 (由机械部第一设计院设计)。十月份厂里安排我去组建了仪表组(含计量检定工作),从此我的专业方向就转到了自动控制方面了。当时控制部分采用的DDZ-II型仪表,对我来说又是一个比较陌生的领域,其间到上海参加了两次自动化仪表培训班。 

在仪表组的工作中,不但自学了自动控制方面的知识,更是对电脑(当时更流行的叫法是微机)的软硬件产生了浓厚兴趣。上电大时虽然学过《电子计算机原理》和《BASIC语言》等相关课程,但限于设备条件,只能从书本到书本,没留下太深印象。记得学BASIC语言时唯一一次上机是到“淮委”计算站进行的,那是一台DJS-100小型计算机,没有键盘与显示器,我们所编的程序要先用纸带机打成穿孔纸带,然后用光电读带机输入到主机中,再从宽行打印机上得到运算结果。1980年前后,微型计算机热在国内初步掀起,著名的TP-801A单板机应运而生。因工作关系,1984年时仪表组购置了一台单板机,成为了我们学习和研究的对象。之后陆续购置了LASER 310、APPLE-II、IBM PC XT等电脑,也算是紧跟时代潮流了。那段时间我还将LASER 310电脑的监控软件反汇编打印出来进行解读,这个软件是微软公司编的,使我在使用汇编语言编程上有很大进步。
八十年代中后期,厂里新建中长车间,又要新装一台20T/h锅炉,控制系统由我负责设计及实施。此系统采用STD标准工业控制计算机为核心,命名为MBC-1型微电脑锅炉控制系统,历时两年多研发成功并投入运行。
1990年底,MBC-1型微电脑锅炉控制系统项目通过了省级技术鉴定,被认定为省级科技成果。先后荣获安徽省及蚌埠市的科技进步奖。



1990.12 由省科委组织的技术鉴定会在我厂举行
1991年上半年曾计划研发印染色差控制系统,并做了大量前期调研与技术准备,后因种种原因而搁浅。
在蚌埠印染厂工作期间,从1984年至1992年我曾被选为第九、十、十一届蚌埠市西市区人大代表。
1991年,我离开仪表组,调到动力车间从亊技术管理工作。1993年前后,我曾被借调到机械部第一设计院的南南公司,帮助他们完成了山东莱阳的一个项目。
对蚌埠印染厂的回忆,除了紧张的工作还有轻松愉快的业余生活。厂工会、车间和班组会经常举办各种文娱活动,比如书法、知识竞赛、摄影、舞蹈、围棋、篮球、足球、旅游等等,当年印染厂的舞龙队在市里还是很有名气的。
我从1972年底进入蚌埠印染厂,到1994年因纺印行业不景气而停薪留职离开(真正关系调离是在2003年),在厂里待了近二十二年。见证了一个新建的国营小厂从一二百人发展到一二千人初具规模的大厂的变化,并付出了自己的努力与青春年华。时值暮年,回想往事,很怀念曾经一起奋斗的老同事们,也怀念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成稿于2020年8月)

 
(责任编辑:晓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