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十四 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4)
促进对外开放 邓小平高瞻远瞩,把对外开放作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他明确指出: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无论是农村改革还是城市改革,其基本内容和基本经验都是开放,对内把经济搞活,对外更加开放。” 从建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建立浦东开发区……中国开放的步伐一天天加快,开放的层次一步步扩大。 胡耀邦领导全党贯彻执行党中央的这一战略决策,大力推动对外开放向前发展。 1980年9月23日至24日,胡耀邦主持中央书记处第52次会议,会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胡耀邦在会上提出,要充分发挥两省优势,先行一步富裕起来,为全国经济建设和体制改革探索道路,积累经验,培养干部。他说,广东、福建两省要有远大眼光,对外更加开放,面向全国,面向全世界,尽快把经济搞活,闯出一条道路,成为对外联系的枢纽。 1982年1月,胡耀邦在中央书记处一次会议上,就对外开放和自力更生的关系问题,又作了系统的阐述。他指出,我们10亿人口大国的现代化事业,应当而且只能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但是,我们又绝对不能囿于过去的狭小圈子里,把自力更生曲解为闭关自守、孤立奋斗。我们一定要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把视野从国内范围扩展到国际范围,不但要放手调动国内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而且要放手利用国外一切可以为我所用的因素,以天下之长,补一国之短。 他还指出,马克思、恩格斯早在100多年前就说过,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各民族之间经济上互相往来和互相依赖,逐步取代了原来的闭关自守和自给自足状态。在近代条件下,经济问题不是一国的现象,必须联系到国际关系来考察,而不能与之割裂开来。 胡耀邦还多次讲过,我们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不只是为了解决我国当前缺少建设资金和技术落后的问题,即使将来我国经济强大之后,对外经济交往和技术交流,仍将是我国经济持续的、高速度的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国策。 他认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利用两种资源——国内资源和国外资源,要打开两个市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要学会两套本领——组织国内建设的本领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本领。这就把对外经济关系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地明确起来了。 对外经济关系所包含的问题千头万绪,胡耀邦用一句话概括说:“无非一个输出,一个输入,或者叫做一个出口,一个进口。而这两个方面,又是互相制约的,互相渗透,互为条件的。因此,对外经济关系的一个中心问题,就是正确处理这两个问题的关系,使它们辩证地结合起来。” 他具体地谈到围绕这个中心,吸引外资提到这样重要的地位,是因为我们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面临的第一个困难,就是缺乏资金。我们现在不是英雄无用武之地,960万平方公里难道还小吗?我们是英雄无用武之器啊! 另外,把吸引外资提到这样重要的地位,还因为从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尽可能地吸引资金,这对我们是一件新事,过去长期没有接触过。其实,苏联在半个世纪以前,在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遵循列宁的方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就搞过租让制。租让制企业,多的时候达到200多个,利用外资达到几千万卢布,胆子相当大! 但是,天上不会掉下馅饼,外资也不会自动飞来,这需要政策引导,胡耀邦当然知道这一点。他指出,为了有效地吸引外资,需要一套开明的方针。第一是大中小项目一起上,当前以中小为主,这样见效快。第二是欢迎外国资本家、华侨资本家和港澳、台湾资本家一起来。第三是适当放宽政策,让他有利可图。你不让他赚点钱,就没有吸引力,局面就打不开嘛!有胆有识地放手地干,才能争取时间。 谈到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胡耀邦指出,路子要宽广,不要理解得太狭窄。不仅要引进先进设备、新型材料,还要引进新的原理、数据和配方、新工艺,还有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 针对有些部门盲目地进口消费品,胡耀邦严肃地指出,除国家统一安排以外,不准任何部门和地方擅自进口消费品。有些地方和部门现在那种私自进口消费品的做法,实际上是打击民族工业,是一种最可耻的行为,最大的投机倒把!这不是引进先进技术,是误国误民。 出口是外贸的基础。只有进口,没有出口,当然不行。但像中国这样的不发达国家能出口什么呢? 胡耀邦有他的看法,他说要扩大四个方面的出口:矿产品、机电产品、轻纺产品和特有的手工产品及我国的土特产品。 为了发展出口,胡耀邦赞成这样一系列方针和办法,例如:要采取适当的扶助出口的政策;要打破等客上门的方式,走出去搞销售网、情报网、服务网;要不断提高我们的产品的信誉,讲质量,讲履约;要解决运输和港口的问题,中央地方一起上,大中小港口一起上;要统一组织,发展各部门、各地方的积极性;以及打开同苏联和东欧国家的贸易等等。 对外国开放需要一定的地缘优势,作为内陆省份没有沿海的优势又该如何对外开放呢?胡耀邦明确指出,对外开放,一是对外开放,一是对外省外区外地开放,要定期搞集市贸易,五天一期,谁来做生意都行。对外开放的办法有两个,一是走出去,一是请进来。走出去可以采取三种方法:去学习某方面的经验;一是带项目去商量请教;一是派出人去培训。一是请进来是对外开放更为重要的一个方面,他说,从自治区、盟、旗(县)到乡、专业户,都可以引进资金、技术、设备、人才。可以从上海、南京、天津等地请一些有真本事的工程师、技术人员来,同他们签合同,长期的、短期的都可以。 一个“外”字,理解成两个办法,轻轻的点拨,便为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尽的活力。 建设经济特区是邓小平倡导的。早在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上,广东省委主要负责人习仲勋、杨尚昆谈到要发挥广东的优势。邓小平提出了办特区的问题,他说,可以划出一块地方,叫做特区。陕甘宁是特区嘛。中央没有钱,要你们自己搞,杀出一条血路来。后经谷牧率工作组到广东、福建两省实地考察,选定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为特区。这一建议当年7月即获正式认可。自此在中国大陆清一色的社会主义版图上,长出四颗璀璨的明珠。 对于经济特区的兴建,中央一直十分关心。1982年11月,胡耀邦来到厦门作实地考察,他关心的是特区经济发展问题。 参观后,胡耀邦听取了福建省和厦门市负责人对有关情况的汇报。他指出,中央对福建、广东采取特殊政策,灵活措施,搞四个特区,这个方针是不变的。 他对厦门经济特区负责人说,你们还是要大胆地干,只要不冲击民族经济,而是面向国际市场,并且是我们收地租,我们就业,我们收外汇,我们就不用怕。 1983年春节前夕,胡耀邦在百忙中抽空前往深圳指导工作。他兴高采烈地对当地负责人说:你们已经闯开了一个新的局面。我对你们总的评价是,比较出色地完成了中央交给的任务。他指出:经济特区是个新生事物,要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特区要新事新办,特事特办。新事新办就是立场不变,方法全新。共产党员的立场不能变嘛! 1月24日至2月17日,邓小平和王震、杨尚昆去南方,特地访问了深圳、珠海、厦门三个经济特区。邓小平说他要亲自看一看特区是不是能够成功。通过这次实地考察,他对特区取得的成就表示满意。 邓小平从南方回到北京后,于2月24日上午同胡耀邦等中央一些领导人座谈,讨论进一步办好经济特区和进一步开放沿海港口城市的问题。 邓小平提出了极其重要的战略指导思想。他说:我们建立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他还提出:厦门特区划得太小了,要把整个厦门岛搞成特区;除现在的特区之外,考虑再开放几个点,增加几个港口城市。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邓小平概括了经济特区的作用,他说: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这个座谈会开得非常热烈。在座的胡耀邦等中央领导人都很赞成邓小平的倡议,认为进一步开放部分沿海城市,是继续实行开放政策的重要部署。 1984年4月的北京,春光明媚,百花争妍。中南海翠柳拂堤,春意盎然。 30日下午两点半,一辆辆轿车驶进中南海西门,在怀仁堂的朱红大门前停下。这天,中央政治局在怀仁堂会议厅召开会议,作出一个关系到我们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决策。 政治局会议由胡耀邦等主持,会议要就中央书记处和国务院前不久召开的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的建议,作出最后的决定。 这次政治局会议之前,中央书记处在4月19日的例会上专门讨论了这个问题,决定将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的纪要报中央政治局常委,并派主管这项工作的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委员谷牧向在外地的陈云汇报。政治局常委对纪要都表示同意,并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意见,然后由书记处提请政治局会议讨论。 为了集思广益,政治局请书记处、国务院、中央顾问委员会等机构的领导人列席会议。会议经过热烈的讨论,一致通过了座谈会纪要,决定进一步办好现有的4个经济特区(包括把整个厦门岛划为经济特区外),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和海南岛,在这些地方实行经济特区)的某些政策,增强它们开展对外经济的活力。这是继5年前在深圳开始兴办经济特区之后,实行对外开放方面又一个重大步骤。这些港口城市加上所在的省、自治区,是我国经济、技术、文化的发达之地,工农业总产值、工业产值、国民收入、财政收入都占全国之半;科技力量、对外贸易、企业经济效益,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些沿海城市连同深圳等4个经济特区和海南岛,从北到南形成我国的对外开放前沿地带,带动和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日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