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娱乐 > 书画 >

章节精选:从红小鬼到总书记 胡耀邦(23)

时间:2020-06-27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作者:陈利明 点击: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六执掌共青团中央(9/2) 胡耀邦生活朴素,自奉简约,食不贪精,衣不厌旧,从不讲究,不求闻达,知足常乐。1952年他调团中央工作时,团中央书记处的9位书记,除廖承志、王宗槐和荣高棠外,其余6人都住在大甜水井胡同一号。这是一所有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六 执掌共青团中央(9/2)

 
      胡耀邦生活朴素,自奉简约,食不贪精,衣不厌旧,从不讲究,不求闻达,知足常乐。1952年他调团中央工作时,团中央书记处的9位书记,除廖承志、王宗槐和荣高棠外,其余6人都住在大甜水井胡同一号。这是一所有四进四合院结构的大宅第,房屋都很陈旧,年久失修。第一进房间正房是胡耀邦的办公室(他习惯在住处办公)兼会客室和会议室。他的卧室在办公室的西头,呈长方形,面积狭窄,阳光照不进来,光线阴暗,地面泛潮。大半截为卧室,除了木柜别无长物;小半截隔成卫生间,条件相当差。一位6级干部,正部级待遇,却住在这里,当时有关部门曾要给他在紫竹院盖一栋房子,他坚决拒绝。公家给什么便用什么家具,窗帘、地毯、桌椅仍是50年代的旧物。墙壁没有装饰,一切是普通人家的摆设,所不同的是书桌、桌架上全放着书籍。他认为条件相当不错了,感到非常满足。

      直到1955年,团中央办公厅安排胡耀邦和胡克实两位书记和秘书佘世光迁住关东店胡同(“文革”中改名富强胡同)20号,两家居住,这里是个三进的四合院,显得比较宽敞。因此胡耀邦的老母亲、老岳母、两儿一女、一个上高中的侄女,全家人才住在一起。按规定给他配了厨师,家里单独开餐。而胡耀邦有时陪老母、老岳母吃饭,许多时间是单独用餐,用托盘搁在办公室或茶几上,边看书报边吃饭。他当了中央组织部长、中央秘书长后,仍住在这里。当上党的主席、总书记后,还住在这里。一直到1983年,为了工作方便,才搬到中南海旁边的北长街会计司胡同,在墙上开了一道门,与中南海相连。这栋房子也是普通的四合院,十分陈旧。

      至于穿着,他更是随便。外出开会、出差、会见贵客、接待外宾,穿的都是那套旧的深色咖啡中山装,冬天外出,加件外套。夫人李昭当时担任北京国棉二厂厂长,工作繁重,她的生活也很简朴,只在厂休回家一次,不可能有多少时间照顾胡耀邦的日常生活。

      胡耀邦从来手不沾钱,工作中也不管钱。他每个月的工资,都是财务处的同志送来,由秘书代为签收。厨师的采购,警卫员经手购物的零星开支,其他临时的支出,包括李昭偶尔的急需,都从秘书手里取钱,胡耀邦从来不过问这方面的事情。他的衣袋里也从来不装钞票,只带香烟,因为他的烟瘾很大。

      至于“行”,胡耀邦按制度配有专用小轿车。不过他来团中央使用的第一辆专车,是从前任冯文彬那里移交过来的一辆旧的“别克”。1954年,苏联列宁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第一书记谢列平来华访问,向胡耀邦赠送了一辆吉姆牌小卧车,他这才更换了座车。但从不让家人用他的公车办私事。

      1954年夏季,中央办公厅安排胡耀邦去北戴河休假。他带了些书和文件,住在一所海滨别墅里,利用休假时间刻苦读书,阅读文件,接待来访者,谈论一些工作上的问题。10来天的休假,实际上他一天也没有休闲过。

      胡耀邦对自己要求极其严格,勇于接受各方面的批评意见,哪怕是普通工作人员批评他,他也能虚心接受,立即改正。一则“吃馒头”的故事,在共青团内传为美谈。

      那是1955年5月,胡耀邦来到河南省检查青年团的工作。一向幽默风趣的胡耀邦,笑容可掬地对团省委的干部打趣地说:“今天是1955年5月,我的个子是1米55,我与‘5’有缘啊!今天开个座谈会,大家随便谈吧。”一席亲切、幽默的话语,使大家开怀大笑。一上午的座谈会开得无拘无束,生动活泼。

      中午,胡耀邦和团省委领导一起到团省委食堂就餐,吃的是中灶,伙食标准每人每天6角。早餐是馒头、稀饭、腐乳加一小盘豆芽菜;午餐是两荤两素加一碗清汤。胡耀邦首先声明不要加菜,更不喝酒。他和大家一起吃得很香,毫不特殊,按价付款。

      胡耀邦吃完午饭,离开餐桌,与大家谈笑风生正往外走,突然,老炊事员发现餐桌上有一块核桃大小的馒头块,便大声喊道:“这是谁剩下的馒头?怎么这样不爱惜粮食?”

      大家闻声感到愕然,不约而同地停下脚步,向桌上张望。唯独胡耀邦转身向桌旁走去,向老炊事员点头致意,深感歉意地说:“对不起,我个子小,饭量也小,馒头吃不完,就扔下了,很不应该,不应该啊!”说罢,拿起小块剩馒头就往嘴里塞,并对大家说:“这位老师傅有阶级觉悟,他这种勤俭节约、敢于提意见的精神,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在场的一位团干部,目睹此情此景,感到一位“高官”受到一个普通炊事员的“训斥”,觉得有些过意不去,便连忙向胡耀邦解释:“他以前是为冯玉祥做饭的,受冯玉祥提倡俭朴的影响很大。”

      胡耀邦满脸严肃,认真地说:“不管他受到谁的影响,他坚持节约,爱惜粮食,就应该向他学习,可我们包括我自己勤俭节约的习惯还养成得不够。”

      胡耀邦勇于自责、敢于自我批评的精神,特别是他尊重劳动人民的品格,使团省委干部受到深刻的教育,至今仍被传为佳话。

      求真务实

      胡耀邦经常对团干部们说:实事求是是党的工作的最高原则,也是我们团的工作的最高准则。因此,他在工作中,一贯注重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搞形式主义,力求讲真话,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他提倡团的干部要成为“四无干部”,即无个人主义、无自由主义、无主观主义、无宗派主义。1960年前后组织青年学习毛主席著作、编注出版《毛泽东著作选读(乙种本)》时,都注意按照邓小平和中宣部指示的精神,正确地宣传毛泽东思想,不搞简单化、庸俗化、形式主义,与林彪主张的“急用先学、立竿见影”,断章取义、实用主义那一套,是根本不同的。同时,注意把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毛泽东著作统一起来,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对那些不讲实效、盲目追求高指标、放“卫星”、搞浮夸风等脱离实际的做法,胡耀邦是深恶痛绝的。1960年,他到曾经工作过的川北视察,从广元到南充的几百里路上,他看到许多群众衣不蔽体,面黄肌瘦,身体羸弱,精神疲惫时,他激动地说:还不如解放初期我在川北工作时吃得好,穿得好,难道这就是“大跃进”吗?随行者见沿途惨象,都默默无语,听胡耀邦发此感慨,从内心发出共鸣,为胡耀邦的坦露真言极为赞叹。

      在一片“大跃进”声中,许多人头脑发热,不顾客观规律,做了一些劳民伤财的蠢事。一次,胡耀邦从河北、河南直下湖北视察,沿途看到大炼钢铁、深翻泥土的场面。当他看到深翻地达一丈多,便忿忿地对随行人员说:“我出生在农村,有必要挖地一丈吗?麦子的根须能扎到这么深吗?乱弹琴!”

      当他看到人民公社对上级和参观者以大鱼大肉、丰盛的酒席款待,而社员都在公共食堂围绕着锅台喝稀饭、吃野菜,饿得皮包骨头时,他双眉紧锁,喟然长叹:“毛主席曾用《孟子》说的话告诉我们:‘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事实上,他老人家受包围,受蒙蔽,得不到真实情况啊!”真是语出惊人,随从者为他捏了一把汗。

      在团中央工作10个春秋的原团中央候补书记曾德林,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耀邦同志对革命事业赤胆忠心,呕心沥血的献身精神,实事求是而又敢作敢为的高尚品格,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优良学风,无私无畏、光明磊落的坦荡胸怀,对同志既严格要求又热诚爱护的待人之道等等,都将永远铭刻在我的记忆之中。”

      曾德林在文中还写道:“最使人难于忘怀的是在河南禹县的一场经历。其时,正值热火朝天的大炼钢铁的时候。那天,包括耀邦在内,我们一行七八人都在该县最大的炼铁基地参加炼铁劳动,把一筐一筐的矿石往小高炉里面倾倒。这些矿石究竟含有几分铁质,烧出来的铁水究竟凝成了什么样的铁块,这都姑且不论。当晚住在县招待所,晚饭后耀邦就同县委的主要负责人交谈,闻知他们和北京来的记者上报禹县放了一个炼钢的大卫星,其数量超过实际产量的近百倍。这使耀邦大吃一惊,于是一场激烈的争议发生了。一方说,要实事求是,不能弄虚作假,并且用亲自参加了劳动后的材料仔细算账,认为当天全县出铁量顶多不过300吨;一方则认为,大跃进嘛,要敢想敢干,不能泼冷水,算账要算大账,并说除了县里直接掌握的基地外,全县还有数不清的群众自己建立的小高炉,是你们所不知道的;一方是苦口婆心,反复劝诫,说这样搞是非常错误的;一方则铁了心要震惊全国,态度可谓十分顽固。直至次日凌晨也谈不到一起,只好不欢而散。当天早晨6点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广播里报道禹县放了日产铁2万吨的大卫星,《人民日报》也在头版头条赫然刊登了这条消息。耀邦同志听到以后,气得脸色发青,手一挥,叫‘走’!没和主人告别就坐上吉普车急速离开了禹县,主人也没有来送行。”

      今天听来这好像是一篇神话故事,但是在那个头脑高度发热的“大跃进”的年月里,“保钢铁元帅升帐”,是何等惊天动地之事,在“气可鼓而不可泄”的盾牌下,什么瞒天过海的事情、稀奇古怪的假话都可以堂而皇之地畅行无阻,一时形成一股不可抗拒的潮流,而胡耀邦“不识时务”,偏要逆潮流而动,给人们泼冷水,这在当时是需要相当勇气的。


(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