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清香
□王坚忍 当年每逢端午节前,我丈母娘都要忙活几天。她是苏州人,会包白米、赤豆、鲜肉等粽子。这些粽子以形状分为三角粽、枕头粽、小脚粽等。一般用碧绿生青的鲜芦箬作粽叶,也有用隔年的淡黄色芦箬作粽叶的。在包好大粽子后,她把整张的芦箬剖成几小片,为我牙牙学语的女儿包一些比苏州采芝斋的粽子糖稍微大点的小白米粽。小粽子包好了,就用一根长长的白棉线串起来,待煮熟后沥干了,挂在女儿的脖子上充当绿色的小“香袋”。 那时,我丈母娘家住石库门,灶披间是多家合用,烧煤饼,所以煮粽子是一桩很费时的事,一般要在锅中焖煮三四个小时,中间还要添一次水。煮粽子由我丈人负责,我女儿屁颠屁颠地跟在后面当“小助手”,实际上是关心她的那串小粽子。等到粽子煮熟,看外婆将大粽子一个个放进竹篮子,上面搁上她的那串小粽子,吊在屋梁的通风处,她才肯上床睡觉。 第二天一早醒来,女儿吃好蘸白糖的赤豆粽后,将那一串像绿色小铃铛似的小粽子挂在胸前,一蹦一跳地由外公领着她上托儿所。当天下午她又挂着那串小粽子回家,兴冲冲地对外婆说:“班里的小朋友们,还有阿姨,都说这串小粽子好看、好玩。我就骄傲地告诉大家,这是我外婆做的。”这时候,小粽子摸上去已经有点干硬了。外婆将小粽子的箬壳去掉后,一颗颗剥出来装在碗里,再起油锅将小粽子煎至金黄色。女儿端起碗,吃那外脆里糯的小煎粽,吃得是有滋有味,兴趣盎然。 责任编辑: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