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写作 > 著书 >

知 青 的 岁 月 像 条 河-----读熊恩普回忆录《东河西河》

时间:2020-06-11来源:泛长三角知青研究会 作者:刘 晓 航 点击:
读了上海书法家熊恩普的知青回忆录《东河 , 西河》使我黄昏岁月已经平静的心绪像被一杆子划碎的河水,使我们又回到不堪回首,却又梦牵魂萦的知青岁月,昨天仿佛刚刚过去,我们又听到流淌的青弋江的涛声,又看到美丽的青弋江上的帆影,两岸杨柳依依,农舍上
     
   读了上海书法家熊恩普的知青回忆录《东河 , 西河》使我黄昏岁月已经平静的心绪像被一杆子划碎的河水,使我们又回到不堪回首,却又梦牵魂萦的知青岁月,昨天仿佛刚刚过去,我们又听到流淌的青弋江的涛声,又看到美丽的青弋江上的帆影,两岸杨柳依依,农舍上袅袅的炊烟,去寻找我们知青年代的足迹和歌声。
       青弋江发源于黄山,流经黟县,歙县,太平,泾县,南陵,宣城,芜湖县,从芜湖市的宝塔根汇入长江,东河和西河是奔腾的青弋江流经南陵,宣城,芜湖县三县交界处的两个古镇,东河属于南陵县,西河属于芜湖县的红杨镇,与它们比邻的是宣城的文昌镇,南陵的弋江镇,而弋江镇曾经是宣州府治所在地,是一个千年古镇。离东河和西河不远的是孤峰挺立的珩琅山。这是一片美丽富饶的土地,浓缩了江南农村的耕读文明。这里也是我和熊恩普从芜湖市上山下乡到南陵插队的地方,我在弋江公社的蒲桥插队,他在东河公社插队,两地相距不到15里路,1980年代中期人民公社体制解体后,它们都归属于南陵县的弋江镇。
      我和恩普是在芜湖市老城区一条老街是长大的,我家在东内街8号,他家在东外街的启春关6号,我们都是在贫民窟里长大的。我们的人生经历有许多相似之处。从小就没有父亲,是母亲将我们抚养长大的。我们都出生于书香门第。我们的父辈都是参加了八年抗战的老兵,国民政府的军政人员。这样我们自小就背上出生不好的枷锁,一直在贫穷和屈辱中长大,我们的知青岁月注定要比许多知青漫长。我和恩普是知青中学历最高的,恩普是芜湖市二中1966届高中生,是语文课代表,我比恩普高一年级是芜湖市三中1965届高中生,我参加了文革前最后一次高考,由于家庭出身问题,虽然我的高考成绩优秀,但是,我收到的却是一份“未录取通知书”,1968年12月,我以无业的社会青年身份到南陵农村插队。我和恩普为南陵农村教育和文化事业做出卓越的贡献,我们是知青民办教师中担任中学教学的不多的知青之一,我们都是南陵县文化馆工农兵业余作者的骨干,我在文学组,他在美术组,1973年,我创作的短篇小说《信》被收进安徽人民出版社的小说集《青弋江畔》,1974年,恩普创作的版画《送粮归来》参加了安徽省美展。但是,我们所付出的努力与取得的成果都不能改变我们的命运。在漫长的知青岁月里,我们没有一次被推荐招工,招生,提干的机会,我们一次次被无情地拒之人生转折的大门之外。今天阅读恩普的回忆录《东河 西河》,我们感受到的是满纸辛酸泪,听到我们与命运不屈不挠抗争的青春脉搏的跳动!
      从1992年开始,我就在创作知青文学,研究知青历史文化,出版了了16本专著。在2015年,我发表了一篇长达三万多字的论文《从集体记忆到个人自述——四十年中国知青回忆录的演变》,对40年来海量的知青回忆录作了系统的分析和总结。熊恩普的《河东,河西》应该是与众不同的一本。全书的结构基本没有按照时间的顺序,有一种随心所欲的跳跃性,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但是形散神聚,始终扣住命运的主题。他别出心裁提取知青岁月的24个片段,或轻描淡写,或浓墨重彩,刻画自己知青岁月最刻骨铭心的人和事。虽然是已经过去40多年的往事,娓娓道来却像是在促膝谈心。首篇就是他和夫人严佩仙——一位美丽的上海女知青的一见钟情,她远在新疆的阿克苏农场上山下乡,是到安徽西河的姐姐家探亲,两人异地邂逅,从相识到相知,再发展到谈情说爱,这本身就是一种命定的相逢。知青一代人被放逐的青春,最珍贵纯洁的就是友谊和爱情,他们是荒岗上绽放的野花,是青山恋,是江河情。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在1973年3月结婚,用17元钱办了一桌酒席,只邀请知青参加,酩酊大醉后,所有的知青放声大哭,新婚之夜的欢乐却演变成对未来命运不可预知的悲痛,这是一代人绝望的哭声,因为在当时,知青如果在农村结婚就意味着放弃招工招生的机会,就意味着扎根农村一辈子,这种现状需要付出太大的勇气!我今天读之也为之潸然泪下!所辛,我们今天看到恩普夫妇一辈子相濡以沫,儿孙满堂,事业有成,从知青年代一直走到人生的黄昏,多么不容易!
       熊恩普的知青岁月比许多知青有了更多的付出,由于他在农村结婚成家,有了在农村扎根一辈子的打算,所以和农民一样,要认真地过好每一天的生活,不像大多数知青“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凑合着打发每一天的日子;不会种菜,不会养鸡鸭,喂猪,不会想着法子去挣钱养家活口,反正一人饱了全家就饱了。恩普除了每天教书还喂了大肥猪,鸡鸭成群,积肥种菜,在屋后的小塘里还种了莲藕,菱角,他家的小日子过得很磁润,劳动创造世界。作为1966届高中毕业生,他将城市的时尚也传播到闭赛的农村;矿石收音机,大气枪,小提琴。大熊早在南陵的芜湖知青中就有“大侠”之称,在南陵县城的河桥边的照相馆为取照片,被照相馆长欺负,一拳打断他的眼镜架,他挺起胸膛;“你不分青红皂白,上来就是一拳,我的眼镜被你打断了,你也不会赔了,也给我打一拳吧!”,说是迟,那是快,我握紧牵头,抱着对社会不公平的怨恨,一个钻心拳对准对方的鼻梁打过去!当时血一冒,这一个一米八的大个儿就这样摇摇晃晃地倒下去了。虽然这件突发事件以双方和风细雨的方式化解了,但是,大熊占理,他出击的这一拳维护了知青的尊严,打出了芜湖知青的名声,以后,县城里的人没有人再敢欺负我们知青了!这件事已经过去很多年了,2006年的五四青年节,我向中共南陵县委建议,发起“相聚南陵------我们共同的家园”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当年在南陵上山下乡的知青重返第二故乡---南陵,我和恩普都参加了,南陵县城许多老人还在津津乐道这将往事,笑谈那个知青大侠又回来了!
1973年,福建莆田县小学教师李庆霖斗胆向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告御状;哭诉知青的无米之炊,毛泽东主席给这位素不相识的小学教师回信;“寄上300元,聊补无米之炊,此类情况全国甚多,容当统筹解决。”,中共中央为此发出(1973)第21号文件,对全国知青是的安置工作进行全面检查,中共南陵县委组织了一个检查团,对全县24个公社的知青安置工作进行检查,还抽掉6个知青参加检查团,我非常有幸成为这6个知青之一。我们深入到各个公社检查,发现知青的安置工作确实存在不少问题,县委立刻布置整改。没有想到与我们只有15里地的东河公社,对知青每一年的口粮不低于700斤的要求一直没有到位,引起该公社知青的强烈不满,恩普领头发起了一场维护知青权益的运动。他们有礼有节,始终掌握肯定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是毛主席伟大打的战略部署的大方向,终于使公社领导及时调离了对这项工作负有责任的有关干部,妥善解决了东河公社知青的口粮和燃料问题。
熊恩普在从东河到西河这块土地上收获了珍贵的友谊和爱情,也留下他永恒的哀伤和悲痛,他的母亲是在这里去世的,他的儿子伟伟刚刚出生42天,在一场大雪后感冒引起的高烧不退,由于当时农村的缺医少药,没有得到有效的救治而不幸夭折,这是他一辈子最伤心的两件事。为了生存下去,他机智地“走出江湖,他将一周担负的课程安排好,在每一个星期四就会消失三天,不是请病假就是请事假,他乘火车到南京金和镇江的风景区,运用自己学来的技艺给游客剪影(五毛钱剪一个人影)和钢笔刻字(刻一个字3分钱),居然获得游人的赞叹,三天下来是一笔不小的收入,解决了几口之家的柴米油盐。这在当时叫“流串外地,不务正业”,从今天来看,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超前的商品意识和经济头脑,但是,在1970年代的中后期,中国社会镇面临作一场“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变局,这些在风景区卖艺的人员被视为社会的不稳定的因素,是“不务正业的流串分子”,被当地的公安和民政部门一次次遣返,最后送到地方的“遣送站”强迫遣送到户口所在地。恩普的“走出江湖”的经历最后是在1978年结束的,他被遣送到故乡芜湖市的“遣送站”,时隔多年,恩普在叙述这段不堪回首的往事时,不是悲伤痛苦,却是一种轻松的具有“黑色幽默”的调侃,因为这是一个大时代的剪影!正如他在回忆中写道的;“是的,如果没有十一届三中全会,我们这些知青还将继续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感谢小平同志!”
多少年后我故地重游,发现门口的牌子换了块“外流人口救护站”,其他什么也没有改变。
“请问你找谁?“
门卫大爷小心翼翼地问。
“二十年前我在贵所待过三天。今天过来看看,没有事,你忙吧!”
笔触轻描淡写,却有那么沉重!
这本知青回忆录中最揪人心肠的是第十四节“同是天下受苦人”,我们听到了多灾多难的中国社会的底层民众的呻吟和无声的抗议!这简直是神来之笔,黑暗严酷的社会现实本身的传奇性远远超过小说家们的虚构。
一场大雪掩盖了地面的一切。我用力打开队屋的大门,一堆白雪滚了进来,名副其实的大雪封门。我们艰难地扫除通往茅灰屋的小道的雪,那是我们的厨房啊!我掀开茅灰屋的草帘子一看,眼前的一切让我惊呆了;里面一堆人和狗,仔细一看,原来是一个中年盲人,一个女人怀抱着一个孩子,还有一只小狗。
“打扰了,这是我哑巴内人和孩子,昨天天黑了,我们走到这儿,就进来了,幸亏有了这堆茅灰,我们才没有冻死。”
老天爷呀,在这之前,我还以为我们下放学生是天下最苦的人,想不到还有比我们不知道苦多少倍的更苦的人,我们要活下去!
想不到这位盲人还有文化,说起话来文绉绉的,令我顿然由同情而产生几分敬意。他们虽然一贫如洗但是身上洋溢着一种贵族的气质,让你不敢怠慢。
“这茅灰屋是我们下放学生的厨房,请你们往傍边挪一挪,我们要烧早饭了。”
那天,我烧了一大锅饭,还蒸了一碗腊肉和一碗腌菜,给盲人夫妇一人盛了一大碗饭。
“哎,天无绝人之路,遇到贵人了,多谢,多谢”
我看着这一对夫妇,这么艰难,都能够相互牵扶着活着,我们好手好脚,还会苦到哪里去?
“我们下放学生和你一样,都是天下受苦的人。”
“此言差矣,你们是薛仁贵蹲寒窑,总有出头之日•”
那一天,我将吃剩下的饭菜统统倒给盲人夫妇。
“好人好心必有好报,老天爷会保佑你们。不打扰了,我们还要继续赶路”。
一队唐僧取经的队伍形成了,小狗走在最前面,哑女怀抱孩子握着棍子,盲人握着棍子的另一头,非常艰难地一步一步往前走了。我站在雪地里,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心想,他们是什么人,他们从哪里来?又往何处去?
多少年过去了,我渐渐悟出;这难道不是老天爷派来的启示我的使者吗?
这一节出神入化的描写,升华了我们对于人世间的苦难的审视,这是哲学上的一种大彻大悟,
熊恩普的回忆录《河东 河西》对年轻一代的读者们来说是一本人生的启示录;每一个人的记忆都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个人的感情色彩。那些往事之所以在记忆中积淀下来,并且产生强烈的心理震荡,每个人对于往事的回溯其实是现在的自己与过去的自己的心灵的对话。人生正像是一条宽阔的河流,他总是一刻不停地往前流淌,百折不回!
托尔斯泰说过;“我们生活的时代是共同的,但是,每一个人的个体的体验各有各的故事。个体化的历史就是一部时代的变迁史”。熊恩普的知青回忆录《河东 河西》就是一面时代的镜子,折射了知青一代人的蹉跎岁月,知青经历培养了我们从不向生活低头,不向命运屈服的信念,共和国的的长廊嵌刻着我们深深的足迹,历史不会忘记!
二〇二〇年五月于东湖湖畔

 
(责任编辑:晓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