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娱乐 > 书画 >

图书精选2《魅力周恩来(共和国开国总理与总管家)》

时间:2020-02-03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作者:余玮 点击:
大鸾翔宇(2) 苦难童年 周起魁夫妇相继过世后,一个大家庭的生活渐入拮据。但是封建家庭的官场体面还要有,送往迎来的排场不能少,为了支撑门面,作为周家理财管事的主持者万十二姑不得不举债应酬,或者靠典当衣物度日。这给幼时的周恩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大鸾翔宇(2)

      苦难童年

      周起魁夫妇相继过世后,一个大家庭的生活渐入拮据。但是封建家庭的官场体面还要有,送往迎来的排场不能少,为了支撑门面,作为周家理财管事的主持者万十二姑不得不举债应酬,或者靠典当衣物度日。这给幼时的周恩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正当家境贫困的时刻,周贻能生了第三个儿子,取名“恩寿”。在周恩寿出生的1904年,让周贻能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和万十二姑的兄弟万立珍(周恩来的十八舅)合买的一张彩票中了头彩,计1万元。两人各得5000元,这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毕竟周贻能在外面从业的月薪也不过16元。可是中彩票的事在淮安一张扬,借款的、乞讨的、公益摊派的、慈善募捐的……接踵而至,仅驸马巷铺设石板路面就出了100多元。还有以上一代的“借据”来要债的,没有办法,只好迁到清江浦娘家去躲避。

      这一年,万十二姑和丈夫周贻能带着3个儿子及周恩来的嗣母陈氏一起搬到清江县清江浦万十二姑的娘家居住。这时,万青选已经去世,表面上万府仍是深宅大院,房屋几乎占了半条街,但实际上家道中落,田地房产不断出售,显赫的声势已经成为过去。不过,万家留下了大量的藏书,有诗词歌赋、通鉴野史,还有很多小说,正好满足了周恩来的求知欲。

      起先,生母和嗣母送周恩来到万家的家塾中继续读书,但他嫌教书先生讲得不过瘾,没有外祖父藏书里的东西精彩,便抽时间跑到书房里去如饥似渴地阅读。生母和嗣母知道后,只好专门找了一个先生单独教他,并鼓励他读了大量的小说。周恩来读的第一部小说是淮阴人吴承恩写的《西游记》。这部小说里的神话故事对他开阔思路、发挥想象力有很大帮助。从中,周恩来也明白了为了探求真理不畏艰辛、正义最终战胜邪恶等道理。再加上嗣母的讲解,他对神话故事、历史故事和古典小说更感兴趣。

      万十二姑的母亲张氏是个续弦,万家这个封建大家庭中,本来就人口众多,矛盾重重,既有万青选原配夫人的儿子、媳妇,又有续弦张氏的儿子、媳妇,如今增加了嫁出去的女儿万十二姑五六口人来吃饭,日子就更难过了。其间,周恩来一次次领略了生母在调解家庭纠纷中的办事公道、耐心且明理的魅力,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也侵袭着周恩来幼小的心灵。

      1905年,周恩来一家只好离开万家,搬到离淮阴东南百里之遥的宝应,在宝应水口巷那陈家祖辈的旧居陈家花园——嗣母的堂兄家住下。陈家花园是陈氏祖辈的产业,与万府隔街相望。虽然号称“花园”,其实不过是十余间旧房。

      堂兄一家对陈氏等的到来非常欢迎,周恩来在这里认识了两个表兄陈伯容、陈式周。陈伯容30多岁,是个不挂牌的儒医。陈式周在一家私塾执教,他引导周恩来读了不少书。

      1907年春,万十二姑因患胃气痛病(胃癌)而去世,终年30岁。当时周贻能为生活奔忙在外,竟未能与妻子见上最后一面。当报丧到万家的时候,万家张氏提出女儿的丧事要按照当地的排场办理,棺木要如何如何,道场要怎样怎样,致使周贻能只好商量着把陈家花园的几间房产典了出去才应付了丧事。但是,已经无钱把棺材运回淮安安葬,只好暂厝于清江浦一座庙宇里。经过28年的动荡谋生后,谋得一点余钱的周贻能才在1935年回清江浦将妻子万氏灵柩领回淮安,归葬于淮安东门外的周家祖茔地。

      等万氏的丧事办完,周贻能仍旧外出当差,一家的重担压在了陈氏的肩上。她本来就身体瘦弱,时常咳嗽,入夏后咳嗽不但不见好,而且痰中带有血丝。看到嗣母面色苍白、身体消瘦,且一阵阵撕心裂肺的咳嗽,年幼的周恩来束手无策,他不知道嗣母这时已患痨病,也就是当时被称为“白色瘟疫”的肺结核。尽管周伯容全力诊治,陈氏的病就是不见好转。

      1908年7月,陈氏病故。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周恩来接连失去了生母和嗣母,心里万分悲痛。

      家里料理完两次丧事,已是债台高筑。秋冬之交,周贻能因经济困窘,再次离家去湖北谋事。这时,10岁的周恩来领着两个年幼的弟弟重新回到淮安那个残破的老家,与八叔八婶生活在一起。

      八叔周贻奎从年轻时起就偏瘫在床,家里有什么事需要人出头露面的时候,10岁的周恩来算是一大家的男子。周家没有土地,只有那座自己居住的房屋,有一段时间一部分房屋也给抵押出去。要债的人接连上门,有的债主竟坐着不走。有时伯父寄些钱回来,才还掉一笔债。借贷无门时,就只能把母亲的遗物拿到当铺去典当。周恩来后来回忆说:“我从小就懂得生活艰难。父亲常外出,我10岁、11岁即开始当家,照管家里柴米油盐,外出应酬。”

      周恩来原指望父亲能寄点钱回来,可他的等待却化作了叹息。家里没有进项,却有一个“清单”,就贴在房间窗子一旁,上面开列着诸多亲戚的名字,各家寿辰、忌辰的日期,都是要送礼的。他瞅了瞅,像是密布的乌云,压得他几乎不能喘气。

      有一次,一个亲戚过生日,请帖送来了,周恩来急得没有办法,和八婶杨氏商量。听说这事,杨氏也感到犯难,家里的确没有什么值钱的了,可是礼还得送。面对年幼的侄子,杨氏不知说什么好。

      “八婶,几只箱子我翻遍了,也没有真正值钱的东西。娘留下些衣物,能不能当呢?”周恩来问。杨氏跟着进屋看了看,见有一件藕色缎子面料、花绫滚边的夹袄,大半新的成色,式样也不旧,她掂量了一下说:“你还是个孩子,让你做这种事,我真是于心不忍,可又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呢?只好去试试,当铺会杀价,你要留心。”周恩来应了声“知道”,就拎着那件夹袄出了门。

      磨了一阵嘴皮,在当铺当了两块五角钱,算是把送礼这一关应付过去了。

      当年,生活的重担,就这样沉重地压在了童年周恩来稚嫩的双肩上,他咬紧牙关,默默地忍受这一切。除了考虑生活来源和应酬亲友外,他还坚持读书,曾到东门附近表舅龚荫荪的家塾里寄读。龚荫荪的思想倾向维新,早先服膺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派思想,后来成为孙中山的信徒,家里有许多古籍和一些宣传近代西方文明的新书和报刊。周恩来从他那里学到了很多社会知识。龚荫荪给周恩来讲鸦片战争的故事,讲太平天国的故事,回答周恩来提出的一些政治时事问题,使周恩来明白了国家的沉沦和社会的不平,萌生出追求进步、向往光明的思想。龚荫荪请的塾师周先生是个落第秀才,学识很好,人也比较开明。周先生教周恩来的虽然仍旧是四书五经,但是周恩来有机会阅读其他的历史、文学读物。周先生的书法很好,他曾教导过周恩来临摹字帖。周恩来曾把龚荫荪称作自己政治上的启蒙老师,周先生则是自己文化上的启蒙老师。在这里,龚家的表姐们和他共同学习,在一起作诗做游戏,周恩来为此获得难得的欢乐。

      可好景不长,1910年春,龚荫荪离家外出。周恩来希望跟随他去,龚荫荪对他说:“你年纪还小,父亲又不在家,家中还有两个弟弟要你照顾,以后有机会再带你出去吧。”谁知龚荫荪离家不久,他家就被抄家封门,周恩来被迫失学在家。


(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