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建设兵团即老百姓口中的军垦农场,其任务是屯垦戍边。 屯垦戍边在我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刘彻击败匈奴后派数十万大军在西陲大规模屯田,首开边防屯田之先河。后来历朝历代均有屯田养兵的举措。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实行“九边屯田”御元兵,直言“遇敌则战,寇去则耕”,可见屯垦戍边历史悠久。 1954年10月,根据中央命令驻新疆解放军大部分集体转业,脱离国防部队序列,组建生产建设兵团,拉开了新中国劳武结合、屯垦戍边的序幕。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苏两国意识形态的严重分歧导致边境摩擦不断发生,随时可能引发战争。为了应对前苏联的挑衅和军事威吓,预防战争爆发,党中央审时度势,居安思危,对黑龙江流域的战略战备作出重大部署,决定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1966年3月根据中央军委命令,沈阳军区一万余名解放军转业到黑龙江“插场插队”,组成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农建一师(即黑河一师)和农建二师(即合江二师)。 1968年6月18日,毛主席圈阅批准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和当时的中央文革小组《关于建立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批示》。根据批示,黑龙江垦区内93个国营农牧渔场划入兵团建制,其中包括已建的农建一师和农建二师重新编入兵团。合编后的黑龙江兵团初期为5个师,辖58个团,76个营,1300个连队。所有师团营主要领导干部以及团以上机关负责人均由现役军人担任。兵团纳入解放军序列,任务明确为“屯垦戍边、反帝反修、保卫边疆、建设边疆”,形成一个庞大的党政军合一、集农工商学兵一体的半军事化组织和管理体系。原兵团司令部作训处梁文玺副处长在回忆录中写道,当年中央的战略意图是:一旦开战,“兵团在沈阳军区的指挥下,进行战役火力侦察,在边境地区的黑河、佳木斯、牡丹江各战役要点杀伤迟滞敌人的有生力量,掩护野战军展开战役,同时进行全民战争动员,组织指挥广大军民打击歼灭入侵者。”黑龙江省全面进入屯垦戍边、准备打仗的状态。 1968年6月30 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大会在哈尔滨市举行,黑龙江省革委会、沈阳军区、省军区和省农垦系统2200余人出席大会。随后,划入兵团建制的各农场迅即进行改编。这张照片就是当年黑龙江省万山红农场改编为兵团22团时,其3连举行兵团组建大会的情形,是为数不多保存下来的珍贵历史记录。1968年到黑龙江兵团的知青们都经历了这一历史时刻。当时,心中着实激动了一阵子,为自己能成为兵团战士而骄傲,决心为保卫边疆和建设边疆贡献自己的力量。 兵团成立初期,也受到“文革”影响,随着珍宝岛的枪声响起,备战便成为第一要务,“文革”影响逐渐减弱。 兵团在成立初期组建了140个武装值班分队,为7万余名武装战士配发了武器,并在长达1500公里的边境线上完成了武装部署。当年,加入武装值班分队,在知青心里视同参军入伍,因为武装战士配发武器,统一着装,劳动和军训并举,更为重要的是,随时可能开拔奔赴前线。对苏修霸权早已怒发冲冠的热血青年,个个向往金戈铁马,征战沙场,无不争先恐后报名,甚至许多知青写了血书,要求加入武装连队,当一名真正的战士,大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王昌龄《从军行》)之气概。可是,那个时期,强调政治挂帅,强调武器必须攥在无产阶级手里,因此各师团对武装战士的政治审查是非常严格的。工人、贫下中农、革命干部、革命军人家庭出身的知青自然顺理成章。家庭出身有问题的,如资产阶级家庭、走资派家庭,以及“地富反坏右”这些“黑五类”家庭出身的知青则不可能加入武装连队,甚至知识分子、城市职员家庭出身的也很少有被批准加入的。原兵团司令部军务处纪道庄副处长回忆说,当时组建武装连队的方案里规定“值班分队的任务:平时生产,战时配合部队作战或独立进行游击战,就地开展斗争。政治条件要大体相当于服兵役。”这就把所谓出身不好的,但又属于“可以教育好的”青年排斥在外了,人为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差别。笔者作为当事者之一,当年就深深地体会到那种被“阶级出身”烙伤心扉的痛楚,但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又是非常正常的事情,除了无奈地接受外,别无他法,而且反倒会激发出“一定要认真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干出点模样来证明自己是坚定跟党走的革命青年”的想法,于是埋头干活,刻苦锻炼成了知青们兵团生活的主旋律。 1969年1月,兵团曾经设想过把武装值班分队编入正规军,配发更为先进的武器,战士服役期两年,期满回原农业连队。沈阳军区没有批复兵团的请示,也许是让武装值班分队以“民兵”身份坚持屯垦戍边,更能在中苏对抗中赢得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支持吧。尽管如此,兵团在边境部署,填补防务空白等方面为保卫边疆做出了贡献,特别是在珍宝岛自卫反击作战中,兵团迅速派出多支武装值班分队担任运送弹药和伤员的任务,立下了战功。在之后的战区防务上,也派出多支武装值班分队圆满完成了执勤任务;兵团还修建了大量战备公路、战备设施,在“戍边”上交出了一份佼好的成绩单。对于绝大多数武装战士而言,参加值班分队后更多的经历是修路、伐木、修水利、凿山洞等极其艰苦的国防施工,因此武装值班分队更像是一支青年突击队。 生产建设兵团的主要任务毫无疑问是生产粮食,兵团领导虽大多是军人,却很尊重农场干部,各师团也启用大量农场干部主管生产。组建兵团头三年情况尚好,中间两年减产,后来又呈上升趋势,到1975年不仅扭亏为盈,粮豆总产量还突破了垦区历史最高纪录。八年来,兵团开发了抚远三角洲,增加了大量耕地,生产粮豆200亿斤,上交商品粮10.7亿斤,建成了炼油厂、化肥厂、钢铁厂、制糖厂、造纸厂、收割机厂等一大批工业企业,修建了查哈阳水利枢纽等大小水库数十个。兵团还培养了13000余名知青干部,为国家培养和储备了大量人才。 1976年,中美关系改善大大制约了前苏联的扩张野心。此时,邓小平同志提出“军队要整顿”,党中央适时作出撤销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决定。2月25日,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在佳木斯挂牌成立,3月16日,总局、省农场局和兵团三方完成交接,兵团正式结束了为期八年的历史使命。兵团撤销时共有6个师,67个团和7个独立营。 黑龙江兵团撤销时,现役军人们虽然对倾注了自己心血的兵团被撤销有些惋惜,但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责,大多数回了老部队,也有少数就地转业的。据原兵团司令部管理处干事、北京知青王路通的回忆,颜文斌副司令听到国务院的批文后,立刻流露出难以割舍之情,任茂如政委则立即表态,拥护这一英明的决策,认为这是大势所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 黑龙江兵团虽然只存续了八年,但对于曾经归属于兵团的50万知青而言,心情远比军人们要复杂得多,因为大多数人是冲着兵团而来的。兵团的撤销,意味着知青们当半个兵的梦想也破灭了,成了完全意义上的农工。好在知青们经过八年的磨练,已经成熟起来,很快适应了没有解放军带领的农场生活。 这八年,是知青们生命中举足轻重的一段历史,是心灵中永远抹不掉的记忆。 (责任编辑:晓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