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娱乐 > 影视 >

议电影《勇敢往事》的想象力

时间:2018-12-29来源:原创 作者:SYI 点击:
前不久有知青老友相邀去看了一场知青题材的电影《勇敢往事》,据说导演是知青二代著名知青作家叶辛之子,不觉有点感叹其对父辈情怀的想象力,看来隔代人能彼此理解的概率还很低的。 影片主线是描述革命后代上海知青杨青山受父辈献身精神影响,奔赴黑龙江畔插

      前不久有知青老友相邀去看了一场知青题材的电影《勇敢往事》,据说导演是知青二代著名知青作家叶辛之子,不觉有点感叹其对父辈情怀的想象力,看来隔代人能彼此理解的概率还很低的。
 
      影片主线是描述革命后代上海知青杨青山受父辈献身精神影响,奔赴黑龙江畔插队务农保家卫国。同行的恋人为猎人所误伤,因其去追击逃犯而误时不幸身亡,恋人密友为此坚守农村四十年。杨青山考入大学,返城成家立业后又重返农村,义无反顾地帮助恋人密友建成合作社。在其身染重病之机,得到已在海外独立创业的儿子的理解。
 
      影片的画面大量表现了黑龙江畔冬季美丽的白雪、白桦林,但是画面所衬托的剧情想象似乎与事实偏差太大。
 
      黑龙江沿岸的边疆农村的村屯比南方集中,耕地规模在7-8千亩,所以上海知青插队大多采用集体户方式,每个集体户30-80人不等。绝对没有影片中仅5-6人的形式。知青有规模的集体集中生活、劳作给每个知青个体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对当地村屯带来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影片中所描述的几个知青几乎完全脱离当地农户的浪漫生活场景实在不敢恭维。影片对北疆农村艰苦生活和劳作也缺乏必要表现。
 
      地处中俄边境的黑龙江畔,中俄关系曾经大起大落。知青年代是中苏关系紧张时期,逃往境外的分两种人,有被逼有被诱,不过数量极少远远低于当年逃港或逃缅的人,影片中知青围捕越境人员的场景并不典型。倒是当地居民对俄在十九世纪中叶强占我北岸地区的历史记忆普遍很强烈,对前苏联无好感。改革开放后黑河市成为边贸口岸,对当地经济有一定拉动,但由于贸易产品单一,俄对资源开发也有保留,规模仍然有限。也许知青杨青山的父辈由于苏联对中国早期革命的支持、指导而对俄一直怀有敬意,而知青这一代目睹了前苏联的崩溃后则已经对俄有了现实的看法。
 
      影片中那本《勇敢》的前苏联小说可能在上世纪60年代很有影响,在70年代的知青潮中则少见。当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也很有影响力,知青中不缺为国献身的情怀。在经历过改革开放后,这种情怀减少了幼稚的成份变得更加理智和成熟,可惜影片中看不到这种变化。
 
      知青返城不仅是高考,大多数人是依据文革后国家政策的改变。极个别继续留在农村的知青一般是已经提干、招工转变农民身份的,或者是已在农村结婚生子的。重返农村帮助搞合作社的人至少是原来在村有影响力的知青,或返城历经磨练具备管理能力的知青,影片中看到是一个苦守亡友的弱女子和一个有亏欠情结的男知青,这种想象和现实的差距实在太大。
 
      影片中描述知青帮助村民建合作社的事迹仍比较肤浅。农民土地参股组成合作社有利于土地规模化、机械化经营,但更重要的是将富余劳动力转化为新的生产力,真正使农民富裕起来,影片并没有表现出这个方向。
 
      最后,影片将知青模范的勇敢奉献归结为对亡友的救赎,对落后农村的拯救,这是完全不理解已经数代埋骨边疆的当地农民和干部,他们才是这片热土的真正主人和未来,一些知青模范重返农村正是出于对他们的感动和感恩。可惜影片对此却毫无想象力。
 
      (作者是曾在黑龙江爱辉农村插队十年的上海老知青)
 

(责编: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