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写作 > 著书 >

连载(2):梁晓声:"知青"今天连结着昨天

时间:2018-07-25来源:老知青家园 作者:梁晓声 点击:
梁晓声《我的兵团岁月》 知青与时尚 总体而言,知青一代,与时尚基本无关。 时尚无非两类文化的,或物质的。文化时尚意广容杂。从听西洋交响乐到逛庙会,从因足球生气的男人到纹眉涂眼影涂指甲趾甲的女人,都算是。千般百种,雅俗并存,举不胜举。物质时尚却
梁晓声《我的兵团岁月》

      2、知青与时尚
 
      总体而言,知青一代,与时尚基本无关。
 
      时尚无非两类——文化的,或物质的。文化时尚意广容杂。从听西洋交响乐到逛庙会,从因足球生气的男人到纹眉涂眼影涂指甲趾甲的女人,都算是。千般百种,雅俗并存,举不胜举。物质时尚却相对单纯得多,再怎么花样翻新,似乎也永远摆脱不了衣、食、住、行四大方面。而且,受着各自经济基础的制约,分野是很巨大的。某些时尚注定了只不过从来都是富人们的时尚,平民和穷人们可望而不可及。以他们的眼光看,不是时尚,而是富的标准。比如名车、别墅和出国旅游。

 

      某些平民和穷人的时尚,常被富人们嘲之曰:“心理需要的冰淇淋”。比如假首饰和仿名牌。仿名牌其实也就是伪名牌的别一种说法。
 
      时尚的追随者们往往又以年纪划类,比如青年的时尚、中年的时尚、老年的时尚。
 
      就当前而言,同居和未婚而孕是青年时尚之一种;婚外恋和离婚是中年人的时尚之一种;为下一代、下下一代全心全意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老年人的时尚。
 
      小蜜是老板的时尚;“傍款”是靓妹倩女的时尚;考“托福”是大学生的时尚;“炒”新闻是记者的时尚;签名售书是作家的时尚;“跑官”是“公仆”们的时尚。
 
      许多种社会现象,最初可能会受到针砭,最终却会变为时尚,形形色色的人们仿之效之唯恐不及,唯恐落伍。中国如此,世界也差不多如此。
 
     知青一代的青年时期,当然也就是我的青年时代,中国是世界上最不允许时尚滋生的国家。一切或可称得上时尚的事物,刚露端倪,还未形成现象,便被革命的剪刀毫不留情地齐根剪除。往往接着刨出根来,踏之唾之,以儆效尤。
 
      我使劲儿想,归纳了以下几种,不知算不算知青一代的青春时尚?
 
      一. “思想汇报”。

      当年日人除了血肉之躯,另有三大政治生命,且宝贵过血肉之躯——入队、入团、入党。入不了队则入不了团;人不了团则入不了党。而入不了党,则意味着有一件比生命本身要紧得多的事一辈子也没完成。所以入队也是相当要紧的。若小学六年级了居然还没戴上红领巾,家长觉得脸上无光,自己也觉得仿佛是“异类”。
 
      所以,当年从小学生到中学生到大人,写“思想汇报”是常事。是普遍现象。是“政治时尚”。

 

      学“毛著”同样是。
 
      “斗私批修”,“灵魂深处爆发革命”也是。
 
      当年文化便是政治,政治全面文化化,充满在中小学课本的字里行间。故这一种“政治时尚”,也可以认为便是当年的“文化时尚”
 
      二. 由于塑料工业的产生,塑料头绳代替了女孩儿们传统的毛线头绳;塑料凉鞋将女孩儿们一向穿的布底扣绊鞋从商店柜台挤下去;“的卡”、“的确凉”被视为比“平纹布”、“斜纹布”高级的布料…大概,这些便是知青一代当年的物质时尚了。
 
      三. “文革”中,少女穿男装,学生穿无章军装,“消灭”长辫子,全国“一刀齐”,更是风靡不衰。实难分究竟是文化的、政治的,还是物质的时尚。或可认为是集三者之大成的“综合时尚”。

 

      四. “上山下乡”运动初期,许多学生争着到离城市最远,交通最不便,自然生存环境最恶劣,人烟最稀少的地域去,曾是一种由衷追求的时尚。而且,一旦去了,接着就比赛谁坚持不探家的日子最长久…。
 
      如果这可以说是一种不失可爱的“革命时尚”的话,除了孔繁森式的榜样,现在的许多“革命干部”是比之惭愧的。
 
      返城后,喇叭裤、披肩发、蛤蟆镜曾在中国各大城市“领导新潮流”,而知青一代正疲惫不堪地四处找工作,几乎无人被“导”入过那潮流…。
 
      转眼,知青一代四十多岁了,五十来岁了,中国的文化时尚和物质时尚日新月异,丰富多彩起来。而除了少数人,广大知青一代是更加疲惫了。没心情也没经济实力“时尚”一把。
 
      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点——在今天,在城市,追随文化时尚,往往是比追随物质时尚还高的消费。
 
      比如看球赛,听音乐会是时尚,“肯德基”、“汉堡包”也是时尚。但一场球赛的门票也许几百元,能买成箱的“肯德基”和“汉堡包。广大知青一代,不为自己,也得为儿女算这一笔账。文化的时尚虽“雅”,但他们宁肯在时尚方面趋物质的“俗”。
 
      知青一代从前所逢之时代的文化匮乏,以及由此造成的自身文化享受的缺憾,与当代的文化品质雅俗参半,芜杂泛滥,以及当代青年由此造成的自身文化享受的抉择难境,和捧熊掌而顾鱼的两全心理,相映成趣,各有其“代”面对物质之时尚和文化之时尚的窘状。
 
      于知青一代是人被时尚抛弃的窘。
 
      于当代青年是人被时尚玩于股掌的窘。
 
      总体而言,知青一代多数现在孜孜以求的是物质以及物质的时尚,心中殷殷向往的却大抵是文化的时尚。
 
      因为如果左邻右舍家里都有了VCD,唯自己家里没有,为着不羡慕别人家,自己家也得极早攒够钱买一台。买了,也就为家庭尽到了时尚的义务。至于时装表演那一类文化时尚,自己没去,完全可以想象别人也没去。别人家里明明摆着VCD,别人的儿女明明拥有电脑,想象别人家没有是不解决问题的。自欺欺人可也,欺儿女不可,而儿女对于当了父母的知青一代,自认为最不可欺。自认为欺之有罪。
 
      知青一代对物质时尚的在乎重于对文化时尚的关注,差不多都是为了儿女。只能将对文化时尚的向往之心留作自己难以成真的梦。
 
      与知青一代相比,当代青年之大多数,表面孜孜以求的是文化,内心里殷殷向往的是物质。
 
      因为文化时尚提供五花八门的快乐。许多种文化快乐过时不候。今天还是最佳风景,明天就成过眼烟云。所以必须赶场一样去追,才不至于错过。

 

      又因为文化时尚的快乐受岁数限制。比如“蹦迪”。非年轻不可,老了跳不动。也经不起那一种强烈的音乐对耳膜的摧残。比如结伴郊游至夜野宿,未婚男女青年一夜风流不足为怪,也不足论道。是年龄的特权。哪怕回来的路上就吵翻了。或并不吵,却好像彼此之间什么特别的事都没发生过,又恢复到单位或公司里的一般同事关系。而有了家室的中老年人,就基本没这特权。想向青年学习,那也得偷偷的,没了青年们的潇洒和坦荡自然。
 
      还因为当代青年从自己父母身上,包括从知青一代身上,悟到了青春的宝贵,总结了什么都可以辜负,但是千万别辜负自己青春的人生原则。那原则基本上可以叫作“及时行乐”。这其实也不见得是一种多么有害的人生观。只不过保守。只不过不全面。由于不全面而保守。由于太现代而累。从积极的角度理解,工作之余、事业之外,倘其乐不邪不恶不危害他人,及时“行”之,倒也可取。
 
      当代世界,几乎每天都在以商业的名义挖空心思地制造着如此这般的花样百出的文化时尚。中国也不例外。以满足当代青年在文化标榜之下对时尚的吞食。并且,此类快乐越来越趋于平价。
 
      至于物质,它所满足的不仅仅是人的快乐,而是享受的级别。
 
      高级别的物质享受皆是高消费。当代青年既还为青年,一般没有经济实力达到。所以权作向往,储存意愿中。通过对文化时尚快乐的追求,渐渐地迂回地接近那物质享受时尚的高级别的目标。
 
      比如通过“傍款”的时尚,接近美女香车的目标;通过与洋人“友谊”交往的时尚,接近做洋太太洋夫人的目标。
 
      当然不都如此,典型不只相对于普遍知青一代中,也有命境富贵了之后而忘乎年龄的前提,急急于在两类时尚方面都“猛药恶补”的例子。
 
      某次我参加一部影片的首映式。放映结束后举行影迷座谈。

 

      青年群体中,不期然地站起一位中年女士,肥胖的身躯紧裹着束瘦的旗袍,椅背上搭着貂皮大衣。染成红褐色的发,纹过的眉,涂得腥红的唇。一只大而软的白手比来划去,红指甲晃人眼目。她侃侃而谈,从制作水平到剧本水平到表演水平,一一道来,足足说了二十几分钟。
 
      她一身的物质时尚。
 
      而参加影迷协会,充当影迷,又是何等文化的时尚呵!两类时尚集于一身。只不过以她的年龄,充当影迷未免迟了十几年;将自己的头发和脸搞到这么现代的程度,也未免缺少明智。
 
      后来别人向我介绍,她竟是我的北大荒知青战友。我内心里倒一点儿也没有取笑她,但在她面前一时觉得大不自然,甚至有点儿不知如何是好。同时,内心里涌上一种酸楚。
 
      知青一代与时尚的关系,在她身上最为典型地体现出喜剧性的悲剧意味儿…


      (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日升)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