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文学出版社,何大章著
连载22:《宋庆龄往事》宋庆龄与“文革”第一案 1966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来势凶猛,绝大多数人对此都感到措手不及。初起阶段的“批《海瑞罢官》”、“批‘三家村’”、“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破四旧”等闹剧,似乎漫无目的,让人摸不清这场运动的真实意图与指向。 到了8月,毛泽东《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发表,局势逐渐明朗。刘少奇在中共中央的排位从第二位突降至第八位。 10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刘少奇、邓小平的路线是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刘、邓司令部”是资产阶级司令部。 11月初,“打倒刘少奇!”的大字报贴到了天安门前。 12月25日,清华大学组织了规模浩大的游行示威和“誓师大会”。“打倒刘少奇!”“和刘、邓血战到底!”等大幅标语贴满了北京的大街小巷,也贴上了天安门城楼。 政治形势已经不难看清。许多平日里同“少奇同志”关系亲密的人,由于担心受到株连都已躲得远远的,再没有人去对刘少奇表示尊重,去做那种“飞蛾扑火”式的蠢事。 然而,就在这样的境况下,刘少奇的家里却来了一位意想不到的客人:宋庆龄的秘书。宋庆龄派他来,为的是专程送上刚刚出版的《宋庆龄选集》。信皮上是宋庆龄的亲笔墨迹——“敬爱的刘主席、王光美同志收”。《选集》的扉页上写着:“敬爱的刘少奇主席、王光美同志纪念 宋庆龄”的字样。同时,她还给少奇同志的几个孩子送来了贺年片、日记本和糖果。总之,一切都同往常一样,似乎什么事也没有发生。 几个月来,在众叛亲离的处境之中,王光美整日与刘少奇四目相对、困坐愁城。接过宋庆龄派人送来的《选集》,坚强的她禁不住泪水长流。她边擦眼泪边用颤抖的声音说:“如果宋副主席知道我们现在的处境,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啊!” 宋庆龄有着丰富的政治经验。她并不是不了解大的形势走向,也不是不知道这样做的危险。但是她一贯保持着刚正不阿的政治品质,无法去做违逆良知之举。她与刘少奇共事多年,深深地了解刘少奇的为人,根本无法相信强加在刘少奇身上的种种莫须有的罪名。她仍然称刘少奇为“敬爱的刘少奇主席”,正是为了明确表达她对迫害国家主席的强烈抗议。 王光美曾经几次向我讲起这段刻骨铭心的往事。她告诉我,这本《宋庆龄选集》她已经捐给了湖南刘少奇纪念馆。几年前,我在刘少奇的故乡花明楼,看到了这本有着传奇色彩的《宋庆龄选集》。这本书已经被定为一级文物,成为“镇馆之宝”。2009年,在筹备新的宋庆龄生平展时,我们复制了这本书。 在后海北沿四十六号宋庆龄住宅大客厅的墙上,曾经悬挂着八幅油画像。靠南面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靠北面是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在会见客人时,宋庆龄就坐在这八张画像的前面。“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除了伟大领袖毛主席,其他人不是被打倒就是被排斥。于是领袖像统统被摘下来,换上了大幅的毛主席语录或诗词。时隔三十多年,当我们清理宋庆龄的遗物时,发现了其中的一幅画像。出乎意料的是,这“侥幸”留下的画像上的人物竟然是在“文革”一开始就被彻底打倒的“最大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中国的赫鲁晓夫”刘少奇。 一次我到王光美家,说起了这幅画像。王光美很感兴趣。我答应为她复制一张,她也提前为此致谢。遗憾的是,不久她的病情就发展得很严重了,最终也没能见到这张画的复制件。这是我欠王光美同志的一笔账。 今天,这张画像出现在宋庆龄生平展中。它寄托着特定年代里宋庆龄对刘少奇的深厚情感,清楚地表明了宋庆龄对“文化大革命”的态度。一张画像,显示出宋庆龄在大是大非面前的“不妥协”,在大风大浪中的从容淡定。 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宋庆龄多次遭遇政治高压,但她从不妥协、从不动摇,被誉为“压不碎的政治原子”、“中国的良心”。海伦·斯诺曾经这样评价:“在中国历史上,宋庆龄曾像是孤独挺立于海岸边的自由女神。” 这样的品格与锋芒,即使在宋庆龄的晚年,也丝毫不减当年。这使她成为一切向往正义者的榜样。 (责任编辑:日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