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卸不去的包袱 在农村插队,唯一可以离开农村的不外乎招工、当兵和上学了,每次我都被推荐到选拔的名单里,但是每次总与之无缘,擦肩而过,沮伤而归。不是我在农村的表现不好,也不是我没有尽力去争取每次机会。说实在的,在那个火红的年代里,从我踏上...
35 、烧窑 插队在黎川的十年中,最艰苦的莫过于烧窑的那些日子了。大队书记黄奕俚终于向走资本主义道路迈开了一小步,决定建一个砖窑。砖窑建在联盟大队向西约一华里公路边依山傍水的一个土坡上,砖窑由九源一个卸了大队书记职务的党员饶达成负责。为了体现...
31 、菜地 下乡的当年春天,队里就在村口的不远处为我们划了块自留地,用于种些日常的菜蔬。地虽然不大,但后来知道这块地是块很肥的农用田。我和小猫负责日常的菜地管理,我们像村里人一样,在地里种上了白菜、茄子、辣椒、豆角、芋艿之类的东西。从栽下秧...
27 、知青们的老何 几十年过去了,黎川县城里会知道老何-何存其的人应该不多了。但是在回城后的许多上海知青(特别是社苹公社)心中,却使终没有忘记老何-这个黎川上海知青的和蔼可亲的大哥哥。 结识老何纯属我一起插队的二哥。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中国共产...
23 、饶家的呜咽 在芦家的屋檐下,还居住着一户叫饶玉俚的一家四口,他们是从城里作为社会闲散人员被下放安置在这里的。饶玉俚的老婆是一个十分忠厚老实的女人,我们跟着大家称她饶玉奶。两个孩子老大叫饶歪子,老二叫细歪子,虽然还未成年,但也为队上放牛...
19 、邮递员 - 老张 我已经记不得邮递员老张的名字了。但在黎川,是邮递员-老张用他那绿色的自行车和车后的邮袋,默默无闻的串联起了东风公社上海知青十年插队生活中全部的亲情、爱情和友情。 初到黎川农村的第一个晚上,我们伏在老乡的桌子上,就着昏暗的油...
15 、知青集体 我们插队的九源村不知为什么会同时吸引了那么多的男女知青。在我们上海知青到达之前,已经有一批黎川当地的女知青先于我们在九源生产队落户了。她们是杨桂香、李丽芝、涂素霞和鲁燕。前三人都是自己插队的,只有鲁燕是随父母一起来九源的。鲁...
6 、芦家 芦家是个自然村,隶属于九源生产队。位于九源生产队正南面1华里的山坳里,确切的说只是一个寨子。全村总共14户人家,4、5幢房子。全村除了一个饶姓的家庭,其余的都是姓芦的本族,芦家也就因此而得名。 村子的正门是一个极富乡村特色的柴门,就像三...
10 、一上德胜关 德胜关是江西与福建在黎川境内的一个重要关口,海拔大约在1500米左右。山上风景秀丽,原始森林密布,流水潺潺,是典型的南方亚热带雨林。六十年代末,这里的森林植被保存完好,山上除了少量的山民外,几乎没有人涉足这块处女地。1969年4月,...
2018年6月2日上午,由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上海农场知青网、上海知青研究资料中心承办2018上海知青图书交流会上海市属农场专场在嘉定鹤望路679弄2号隆重举行。 走进一楼演艺厅,迎宾稻谷堆特别让人产生联想,7个展区从前言到结束语,老照片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