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刚到呼玛时,各生产队都纷纷造起知青宿舍。是那种一长溜的大房子,隔成几间。北面一条大走廊,每间两排炕,两间之间是火墙。水缸、炉子都在走廊上。可是,知青宿舍不比老乡家,白天晚上的都有人在家烧火,屋子总是热的。知青白天都出去干活,晚上回来...
六、面对死神 ( 下 ) 谁知道,在我和生产队其他五个知青坐海轮去大连改乘火车回呼玛时,又经历了一件悲剧。 我们六人,五男一女,都是准备回黑龙江参加大学高考的,其中最有希望的当属舒民安,大家都叫他阿安。他生在美国,两岁时随父母归国,是文革前上海最...
五、面对死神(上) 受当时政治宣传的影响,来黑龙江边境农村插队的知识青年有不少是自愿报名的,他们渴望在边境的艰苦锻炼和血汗洗礼中,让自己也成为和父辈那样的英雄人物。哪里的活最艰苦,哪里的任务最危险,他们就自告奋勇地冲在前面,他们的许多人逐渐取...
四、叛逃者和特务 文革期间,中国这边有一些人夏天游泳,划小船渡过黑龙江,冬天则直接从江上进入苏联境内,那时当然不会是为打工挣钱非法过境,所以中国当局称他们为叛逃者。 叛逃者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在国内受到政治迫害,走投无路跑过江去的一些党政干...
三、外交辞令和中苏往来 俗话说边境无小事,事事连国际。根据中苏两国的协议,双方只是在几个口岸有定期和不定期的边防和外交会晤,大至边境冲突和犯罪者的引渡,小至溺死者死尸漂入对岸、牛马猪狗误入他界,都是谈判的话题。我县各生产队,公社管辖地带发生...
老知青们的故事作者 文/刘琪 前言 1970年我被下放到黑龙江省呼玛县农村的一个生产大队插队,与苏联隔江相望,不仅对岸的哨所、军营、车辆、人员走动看的清清楚楚,顺风的时候连对岸的人说话也能听见。到这里来插队也是自己自愿报名的结果。当时虽说是一片红...
二、虚惊一场 中苏武装冲突后,中国的报纸上天天强调苏修亡我之心不死,要防备苏修的突然袭击。我们到生产队不久,上级便把我们知青武装起来了。虽说不是人人有枪,但比起文革时一个讽刺上海造反派头目的政治笑话中上海民兵的人均武器数量来讲,要多得多。...
48 、天边飘来故乡的云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会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必须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45 、知青蓄电池木隔板厂 整个公社的上海知青和黎川知青已经为数不多了。为了便于知青们的集中管理和公社发展产业的需要,由县知青办的一位姓曾的干部从广东梅县引进了一个生产蓄电池木隔板的项目,公社出一部分资金扶植,在十里山边上的一个砖瓦窑厂的地址...
42 、黎川县广播站的上海小姑娘 曾经在黎川插队和生活的人们,还记得那一个又一个的黎川的早晨吗?还记得黎滩河那伴随着《东方红》乐曲升起的太阳吗? 在我黎川插队的十年中,每一个清晨和夜晚,耳边都会环绕着二首熟悉的乐曲而挥之不去。 我与县广播站的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