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猫,本姓钱,与我同庚,刚届花甲,他这绰号怎么得来的,当初我们呆在一起的时候,始终不解,时光过去了这么多年,那天,我把曾经一道插队的兄弟姐妹们这些年来的合影又翻了出来,有滋有味地浏览时,却猛地发现,老猫那张面孔,戴着副宽边深色的眼镜,唇上...
我,今年六十六岁,生于上海,但几十年来,远赴版纳插队,复至蜀地求学,如今落户昆山,一路走来,该丢的,不该丢的,不知不觉地失落了不少,唯独那断断续续却又绵延不绝的求学经历,最为难忘,一应资料,始终珍藏;而其中,那张加盖有革命化的上海市工农第...
1969年4月24日, 上海彭浦火车站,高音喇叭里不停地播放着马玉涛的这首歌,似乎很高亢激扬,但我的心底则满是悲怆与烦闷,父亲独自来送我远赴版纳插队务农,而,母亲,这位解放前党的地下工作者,美商上海电话公司的老话务员,居然被戴上疑似特务的帽子而隔...
马兰英是1968年下乡的知青,在农村一干就是七年,吃了很多苦,农活虽然很累,可是她性格开朗,热情大方,聪明好学,学会了多种乐器,尤其是吉他,能自弹自唱,质朴醇厚的女中音,优美动听。 1975年,马兰英招工到丹东纺织厂上班,因为她文体都很在行,厂工会...
1964年10月16日,邓世昌离开重庆上山下乡到达达县地区首府达县县城。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邓世昌在这一天下乡,注定了他的不寻常的命运。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50周年,是从1968年计算:当年参加文化大革命的2000万学生,连续三年既不读书...
简介:上世纪60年代末,一场史无前例的上山下乡运动几乎波及到上海的每个家庭,到70年代初,有100多万上海知青告别城市和亲人,奔赴遥远的农村或农场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一代人的命运骤然被改变。但十年不到,历史的走向突然出现了拐点,几十万知青通过...
今天要说的这位,是克尔伦牧场的人们都熟知的,至今仍居住工作在有大兴安岭森林明珠之称的牙克石的天津上山下乡知青辛孝茹,他在大草原上奋斗了一生。 此人不算高大,也不甚威猛,穿衣打扮也不光鲜亮丽,常年留着小平头,在人群中不显山不露水,平时也不多说...
那一代人有太多的怕 我们不愿意离别原地正如我们父母不愿离别上海的心情一样。 看了知青子女的报道,感受很深。我们家有三个知青,我们的孩子每个人都靠自己,走过了一段艰难的路。他们的甘苦远远比文中提到的艰难。读者朱新玙,一位老三届知青看到上期报道...
全国公安一级英模、《今天我休息》原型马人俊:为人民服务是终生奋斗目标 只要有可能,就想再做一些有益的事 马人俊手指向《今天我休息》的电影海报,讲述马天民的故事。 均司占伟 摄 马人俊夫妻合影。 口述:马人俊 整理:本报记者 邬林桦 从旧社会的穷孩子...
1973年之冬,冷得邪虎,兴安岭上龙门农场,田鼠冻得钻进知青宿舍。于是,可怕的鼠疫暴发。 1月27号之夜,狂风打鼓,大雪拍门。一辆马爬犁从三分场驰到场部卫生院,抬下上海人李志鹏。 李志鹏脸泛了青。高烧的人这个脸色,是真不行了。 李志鹏脸形难看,要说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