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魁:我的长水河知青经历(二)

来源:知青50年 作者:李金魁 时间:2022-11-19 点击:
      编者:作者下乡的长水河农场曾经是归属于劳改系统管辖。

      文中“二劳改”正式名称应该是刑满释放人员或刑满就业农工。存在于1960、70年代。

      据查:1972年,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管理局成立,省国营农场管理局黑河分局组建时,知识青年多,刑满就业农工多是特点,当时全局人口184638人,职工121275人,其中知青87962人,占职工总数的72。5%,刑满就业农工14815人,占12.2%。     
 
     二劳改

     二劳改 — 正式名称是刑满释放原地就业人员。原居于大城市的反革命,刑满释放后不允许返回原住城市,如果乡下有亲友可以投奔,若无处可去,原地就业,成为“二劳改”。二劳改享有公费医疗,有一级或二级工人的钱可拿,但是否为农场工人,戴不戴反革命帽,是否有公民权都不知道。我认识的二劳改都是二十二队的。

      刘进福或刘富贵,记不准名字了,缅甸远征军战士,童子军,当兵时还是个娃娃,16 岁。大概是在“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时投笔从戎的吧。打完日本不收手,接着和我们打,打进了大牢。还有一个军统的,大高个,弹吉他,谍报员,上尉,自己吹牛打过日本。有时候看电视剧,看到打日本的军统或国军,常常多看两眼,觉得好像在长水河见过他们。

      某二劳改惹谢队长生气,捆起来了。我听到他辩解:“我没说‘翻身’,说的是‘反省’。”看来该二要争的是:队长不该听错了乱捆人;而不是:自己也是个人,不应该被人捆。一个四五十岁的人,五花大绑地在农工帐篷里示众,有点滑稽,能给人稍存体面吗。已经刑满释放了,还不能当人看吗。

      队部办公室里一封厚厚的信放两周了,有人认得收信人,是个一劳改或二劳改,不在二十二队。政府不愿费神再查该二转到哪个劳改场了,也就不再进一步转递。有人闲着没事就拆开信读着解闷,我恰巧见到。寄信人是收信人的父亲,居南洋某国多年,患“甜尿之病”,无钱治,希望儿子寄钱帮他。言辞凄切,读之令人动容。应该有二十年不通音问了吧,竟然不知道儿子在狱中,还在殷切盼儿相助;得不到回信该作何感想呢,骂儿子不孝,继续苦苦等待至死。儿子没收到这封信是苍天眷顾,若收到了,有钱寄给父亲吗;没钱寄,让父亲等死吗,余生唯余上火和痛苦。

      伙房二劳改王连贵的长公子娶媳妇,请书记和我去吃席。公子敦实厚道,媳妇面如满月,一双佳偶。书记吃完走人,当然不用送礼,能来就已经给足了面子赏够了脸,再送礼岂不坏了阶级立场。我送上五元钱不腆之仪,小两口无论如何不肯收,只好第二天送给老王。吃席送礼,天经地义;请客收礼,也是天经地义,他们为什么不收呢,我又不是恶霸,没人敢惹。细一想,心里很难过,他们一定想到父亲是二劳改,自己当然就是三劳改了,主动地把自己做人的资格取消了。他们的孩子该怎样呢,四劳改?

      2017-11-25

 
当年劳改农场特有的“大架子”瞭望塔(杨成义摄影)
 
      吴振远
 
      吴振远 — 也是二劳改,沈阳人,老牌反革命。满洲国时期毕业于某商科学校,给日本人当差,据他自己说是日本关东军司令的随身翻译。我跟他学了数月日语,都是秘密接头,后来领导知道了,就停止了。日本战败后投了国军,国军战败后加入反共救国军,官至少将。终于坏事了,镇反时抓到抚顺战犯所。后经查实,‘少将’是地方大员,他舅舅,私自授的,不算数,国军正式授的衔是‘少校’,被撵到长水河。据他讲我军围长春时他立过功。当时长春的形势好像同心圆,内圆是城墙,国军守着,城里是蒋匪军;外圆是我军防线,圆外是我军部队;两圆之间的环带为从城里逃出的难民占据。难民的日子不好过,往外逃,我军不让;返回城里,匪军不允;长期留居,没饭吃。此时吴振远出场了,他说他有侦察兵的本事,越过了我军封锁线,并没逃之夭夭,反倒直奔我军某纵司令部,向司令建言:两军交战不应不顾百姓死活,请我军开个口子,让环里的难民逃命。据说司令接受了他的建议,开口子放人,活人无数,胜造许多浮屠。司令并给一纸证明,算是起义。可是他反动立场顽固,撕了证明,重新投入国军怀抱。和我唠此事时颇为懊恼:忘了是几纵,也忘了司令的大名,若知其人之名也许可以找找,当年毕竟有一份功劳。当年的纵队司令都是开国上将,岂是他能“找找”的。最后终于回沈阳老家了,算是最后一批特赦战犯。

      中日建交后,日本人总想回来做点买卖骗点钱。有人寻找过去的老关系,想起了商科毕业的吴君,这么些年过去,该是发达了。由政府帮忙,终于找到了二劳改吴振远,合作万不可能了,只能合影。鬼子直立,垂直于地面;吴君与地面成 85 度,斜向鬼子,以示亲热。鬼子西装革履,像是有俩钱;吴君的四个兜干部服洗得也很干净。

      吴振远向我讲过男孩子找对象的窍门:不用看姑娘,要看姑娘的妈,妈啥样姑娘一定啥样。说得极有道理,那位朋友的公子找女朋友,不妨试试此招。

      2017-11-26

 
从总场通向北安的路,长水河8600名知青都走过这条路
 
      作者老照片和近照
 
      李金魁和夫人关瑞珠

 
     作者曾经生活过的土地
 
南北河(黄定天摄影)
 知青于国霖背景是长水河特有的瞭望塔
从瞭望塔远眺八分场(杨成义摄影)

 

 
长水河八分场学校
雪中打扫场院长水河知青武若中
“上跳”知青武若中

田间为播种机装运种子知青:林青(左)柳堤(右)

长水河八分场知青的食堂粮票

上海知青下乡乘车证长水河上海知青洪国霞留存

知青书信长水河知青关海军留存
 
      后记:长水河农场的历史沿革:

      作者下乡所在的长水河农场历史上曾经先后隶属于省公安厅北安地区劳改工作分局、黑河地区国营农场管理局、省国营农场管理局黑河分局,现为北大荒集团黑龙江长水河农场有限公司。

      1955年,公安部未劳字13号电示:“未维护沿海地区的社会治安和适应劳改上产的需要,决定将浙江、辽宁两省的大部分罪犯迁出,拨交黑龙江省从事劳动改造”。黑龙江省委决定在在本省西部地区(德都、嫩江、北安等县)创建一批较大规模的劳改农场,在边开荒边生产建设方针指引下,先后建成了24个农场,1956年至1960年,全省又陆续建立了长水河等农场,全省劳改农场总数达到38个。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黑龙江省革委会(68)346号文件《关于调整劳改体制的决定》,对边境地区进行清理,人员内迁,疏散遣送了一批劳改从业人员,长水河等27个农场,划归了国营农场管理局。1970年北安地区劳改工作分局撤销,组建黑河地区国营农场管理局。1972年,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管理局成立,省国营农场管理局黑河分局组建时,知识青年多,刑满就业农工多是特点,当时全局耕地面积305.9万亩,人口184638人,职工121275人,其中知青87962人,占职工总数的72。5%,刑满就业农工14815人,占12.2%。

      知青下乡时农场的称谓是地方国营黑龙江省北安长水河农场,邮寄北安416信箱。


责任编辑:日升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上一篇:著名作家分享的10个提升写作的经验,看完受益匪浅
    下一篇: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陈健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