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日报与我的知青文学梦
来源:湘楚山地文学 作者:龙国武 时间:2024-07-21 点击:
![](/uploads/allimg/240721/4-240H1093303545.jpg)
那年中秋,我携妻带女回到久违的第二故乡白玉山区探望乡亲们,白大哥备下一桌丰盛的酒菜替我们接风。月色下我想起了一件往事。
那是当知青后的第四个中秋节,李姐的父亲从邵阳带来几个月饼,给了知青喻文和我一个,四个中秋没见到月饼了,我好生高兴!开吃时喻文却犹豫起来,说白大哥的小孩病了吵着要月饼吃,白大哥一贯待知青蛮好,这个月饼成全他家算了。那年头吃饭不饱副食品特别金贵,白大哥推搡了半天才收下。谁知那孩子第二天又退还了我们半个月饼。
眼见乡亲们如今过上了好日子,那夜我兴奋得难以入眠,起了把这个故事写出来的念头。
单位订有邵阳日报,名人名作何其多!可是没见知青的作品可供借鉴。我对着报纸不知发了多少回呆,不知打了多少遍腹稿和草稿,语句推敲了又推敲,还请教了几个知青大哥,才忐忑不安地走进报社。直到审稿老师肖祥海高兴地笑了:“这篇稿件可以发表,标题动一下,《难忘中秋月》改《又见中秋月》。”我才算落下心来。
1996年9月28日,由石擎岳任责编的《又见中秋月》发表,标志着我的知青文学梦正式启航。不久后设立的“往事悠悠”专栏,给了我更大写作空间。我知道自己遇上了贵人,将见报的作品剪下来,标上责编的名字珍藏起来。
![](/uploads/allimg/240721/4-240H1093345337.jpg)
邵阳日报和文史委领导给我的信任,使我迸发出很大的能动性。活动初始我买了百枚邮票,用文史委的信封装上“知青资料征集函”,邮寄九县三区有关部门和知青集中的工矿企业。并到市内各机关和街头广泛散发,得到武冈知青和朋友们热烈回响;邵阳知青回忆录第一辑《抹不去的记忆》成功后,我拿出在这次活动中得到的一千元奖金,从文史委换了一百本《抹不去的记忆》赠送给知青们继续征稿,为邵阳知青回忆录丛书创造条件。
对邵阳知青群体出书活动和我在其间的表现,邵阳日报始终给以关切,肖祥海、刘鹏、羊长发等老师和记者们作了长期跟踪,相继发表了《知青不老》《感受知青情结》《守望知青岁月》《龙国武用知青文集表达他对邵阳爱得深沉》系列文章。
![](/uploads/allimg/240721/4-240H1093430A9.jpg)
1997年11月18日,邵阳日报副总编肖祥海老师介绍我加入了市作协;1998年我被聘湖南省作协作家与社会报特约创作员;2002年被任命为文史研究员;2005年被推荐为作家出版社《中国知青回忆录》副主编。
1999年—2007年,在邵阳知青回忆录丛书和《湖南知青纪念文集》两块“责任田”耕耘九年后,我即着手向全国知青群体纪实文学“珠峰”——《中国知青纪念文集》进兵。鉴于当时相对滞后的通讯方式和工程量繁琐浩大,梁晓声等名作家一时持怀疑态度。苦坐三年冷板凳,2010年8月,当我这湖南宝古佬(邵阳人)把100万字,来自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香港在内240多名作者撰写的近300篇作品邮寄给东北籍大文豪梁晓声阅读时,梁晓声连连发出了赞叹,他的情绪、情感变化尽在为《中国知青纪念文集》而写的序言中。
2022年8月,由李兰君和中国好人、老知青朱鹏涛策划,我和市政协原研究室主任陈建湘担任主编的又一辑邵阳知青回忆录《梦回青山》面世,中国作协原副主席、湖南省文联原主席谭谈深情题写了“难忘的岁月 永远的青春”。
饮水思源,是邵阳日报帮助我提升了生命的质量。
![](/uploads/allimg/240721/4-240H1093454A1.jpg)
(晓歌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