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时政 >

李政道逝世!生前为中国这两件事倾注大量心血

时间:2024-08-06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陆成宽 点击:
当地时间8月4日,著名华人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李政道逝世,享年98岁。 李政道长期从事物理学研究,在粒子物理理论、原子核理论和统计物理等领域做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作。 更重要的是,李政道始终心系祖国的科技事业
 
当地时间8月4日,著名华人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李政道逝世,享年98岁。
  
李政道长期从事物理学研究,在粒子物理理论、原子核理论和统计物理等领域做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作。
 
更重要的是,李政道始终心系祖国的科技事业。自1972年起,他多次回国讲学、建言献策,为高能物理前沿探索、高水平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2021年10月10日,中国物理学会高能物理分会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高能所)举办“庆贺李政道先生九十五华诞”学术报告会,多位院士专家现场回忆了与李政道先生的过往。让记者印象最深的是,李政道为我国的高能物理事业发展和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倾注了大量心血。
 
全力支持中国高能物理事业发展
 
在高能所大院门口,矗立着一座名为“物之道”的雕塑。这件雕塑作品由李政道先生创意,2002年以来一直矗立在那里,诉说着李政道与中国高能物理事业的密切联系。
 
1956年,国际高能物理研究刚刚进入第一代大型加速器实验阶段,我国就提出了建造一台高能加速器的设想。但是,中国的高能加速器计划却经过二十多年“七上七下”的曲折,直到1984年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破土动工才真正起步。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设,离不开李政道的帮助。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和生曾说:“没有李先生的远见卓识和不懈努力,就不会有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设和成功。”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贻芳也持有相似的看法。他说:“从物理目标的选择到加速器方案的确定,从人才培养到工程管理,从物理研究到国际合作,没有李先生殚思竭虑和全力以赴,就不会有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设和成功。”
 
事实上,李政道支持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承担了巨大的压力和风险。“在几乎完全没有基础的中国高能物理和加速器界,建设亮度比美国正负电子对撞机SPEAR高一个量级的正负电子对撞机,在许多人看来简直是天方夜谭。”王贻芳说。但是,李政道押上了自己的声誉,全力投入到这项事业中。
 
此外,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以及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等项目的建设,李政道也给予了大力支持。
 
“李先生为推动中国高能物理的发展呕心沥血、竭智尽力,陪伴和见证了我国高能物理事业艰难而又成功的步伐,为中国的高能物理发展作出了无人可以替代的巨大贡献。”王贻芳说,半个世纪以来,我国高能物理研究蓬勃发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这一切与李先生几十年来的大力支持与帮助是分不开的。
 
心系祖国青年科技人才培养
 
1974年,李政道第二次回国访问时,先在上海参观了复旦大学和上海芭蕾舞学校。目睹了当时祖国人才断档的严重危机,李政道写下了《参观复旦大学的一些感想》。
 
他在文中建议:中国要富强,就要重视基础科学的发展,要从培养人才做起,下决心培养一支少而精的基础科学人才队伍。随后,李政道通过周恩来总理向毛泽东主席上报《关于培养基础科学人才的建议书》。毛主席非常重视这件事,很快接见了李政道,并采纳了他的一些建议,促进国内教育事业部分恢复。
 
1978年3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成立了第一个“少年大学生集中培养基地”,简称“少年班”。然而,李政道认为,只有中国科大“少年班”是远远不够的。他希望,打破不重视培养基础科学人才以及其他各类人才的状况,使全国各类人才的培养步入正轨。
 
1979年,李政道提出从中国选拔派遣学生,到美国攻读物理专业研究生。他的提议得到了中国政府的支持,并在试点招收了两批学员之后,于1981年开始正式实施。在李政道的努力下,美国有76所大学参与了这个项目。这就是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CUSPEA)。
 
在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的组织下,1979—1988年,全国共选拔了917名学生,赴美国顶尖名校学习。该计划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较大规模地向国外派遣留学生的先河,为我国后来的大规模国际人才的交流和科学文化交流起到了开拓性作用。
 
在该计划送出的917名CUSPEA学子中,如今已有10多位科学家成为院士,300多人在国际科学技术组织中任职,100余人次获得各类国际科技大奖,400多位成为高科技发明家和企业家。
(责任编辑  晓歌)


(责任编辑:晓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