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时政 >

讲好党的七大的故事

时间:2022-11-18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李舒 赵国宁 点击:
学习时报关于党的七大的栏目评述 摄影/日升 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前往延安,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重温革命战争时期党中央在延安的峥嵘岁月,宣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向历
——学习时报关于党的七大的栏目评述

摄影/日升

      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前往延安,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重温革命战争时期党中央在延安的峥嵘岁月,宣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的坚定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延安革命旧址见证了我们党在延安时期领导中国革命、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光辉历程,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每次来都温故而知新,受到深刻教育和启示。要管理好、研究好,结合现实讲好杨家岭的故事、讲好党的七大的故事。

      自2021年12月10日起,学习时报党史国史版开设“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回眸”与“革命领袖在党的七大前后”两个专栏,还刊发了“党的历次代表大会”系列中的《党的七大: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等整版文章,从毛泽东思想的确立、新民主主义道路的确定和共产党人的品格等方面,全面立体地讲述党的七大的故事。专栏文章一经发出,即获得了热烈的社会反响和高度认可。人民网等第一时间予以转载,新媒体传播的阅读量、点赞量、转发量数据表现优异。

      讲好七大的思想贡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


      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照亮了中国革命前行的道路。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对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实践在认识上还不够成熟,一度把共产国际的决议和苏联的经验神圣化。这种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做法,让党在革命斗争中一度处于不利地位。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在危急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然而,这样的思想却并未在党内得到统一,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深刻总结了革命失败的教训,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肯定了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路线。其后,面对复杂的革命斗争局面,党和毛泽东不断进行经验总结与理论深化,于党的七大上将毛泽东思想写进党章,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这不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更极大地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

      学习时报文章从历史宏观和个体微观等不同视角,系统阐述了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及其深刻内涵,还原分析了从提出到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历史过程。通过视角的交叉印证,既见脉络又见细节,让读者得以深入历史情境真切感知思想统一的渐进性,深刻认识用正确思想武装全党的极端重要性。

      一是从宏观上凸显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历史纵深。“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回眸”专栏详细回顾了七大召开前中国共产党开展的思想统一工作,包括延安整风运动和对《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讨论。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梳理总结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历史动因、实践基础与时代意义,展示中国共产党政治思想的逐步成熟,雄辩地证明“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就是中国的共产主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些不仅有助于深刻体认毛泽东思想理论联系实际的理论品格,更点明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意义,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颇具启发性。

      二是从微观上展现毛泽东思想内涵的时代张力。“革命领袖在党的七大前后”专栏以党的七大作为切入点,展示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任弼时等总结革命经验、分析时局形势、确定斗争策略的过程,体现了经“无数次的千百万人民的剧烈斗争中反复考验”的毛泽东思想的实践伟力。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作题为《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关于形势和思想政治问题的报告、关于讨论政治报告的结论和关于选举问题的讲话,朱德作《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和关于讨论军事问题的结论,刘少奇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和关于讨论组织问题的结论,周恩来作《论统一战线》的重要发言以及邓小平在《新华日报》(华北版)上发表的文章等,多角度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深邃内涵,印证了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历史必然性。

      历史映射现实。党的七大确立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后,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发扬七大的光荣传统,持续理论创新,相继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讲好七大的道路自觉
      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


      道路选择,关乎前途命运,关系未来发展。党的七大发扬历史主动精神,锚定“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的方向,提出建设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的目标,并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阐明实现目标的具体路径。七大开启的新民主主义道路,坚持的社会主义方向,确定的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推动了中国革命走向光明、中华民族走向复兴。

      学习时报文章从道路的方向选择和依靠力量等方面入手,一方面追根溯源,系统回顾了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完整论述和新民主主义道路选择上的重要作用,指出了方向选择对中国革命胜利、未来发展的重大意义;另一方面延展思考,突出展现了党的七大如何牢牢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善于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深入阐释了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

      建立新民主主义中国,选择光明的前途。新民主主义道路,不仅为当时中国革命指明方向,也为后续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国家的现代化拉开帷幕、夯下基础。毛泽东在七大报告《论联合政府》中指出,“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可以看作是党对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早期思考。新中国成立后的1954年,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四个现代化”任务;后来经调整充实,在1964年底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正式确立了“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的宏伟目标。

      世纪行过,转眼百年。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一切奋斗,就是为了把中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从七大对“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的初步思考,到二十大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逐渐明晰,从老一代革命家大胆设想、前瞻设计,到新一代领导核心的守正创新、与时俱进,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通过接续奋斗,探索出了一条惠及人口最多、体现公平正义、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的富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这条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选择与人民休戚与共。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的集中体现。学习时报关于党的七大的专栏系列文章,“人民”一词出现频率极高。党的七大首次将“具有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精神”写进党章,刘少奇在报告中概括了党的群众观点:“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这一切,就是我们的群众观点,就是人民群众的先进部队对人民群众的观点”;七大报告《论联合政府》第一部分主题即为“中国人民的基本要求”,提出要走团结和民主的路线,打败侵略者,建立新中国,是中国人民的基本要求;七大还提出了“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人民”的高频出现、贯穿始终,从话语层面折射出七大对人民地位的认识高度。

      专栏系列文章还注意捕捉历史细节,通过生动可感的故事,进一步解释中国共产党与人民血脉相通、一体相连的关系,唤起与读者的广泛共情。在《集全党优秀代表于一堂——党的七大代表是怎样产生的》中,明确指出“要使那些最优秀的最为党员群众所信托的干部与党员有机会当选为大会的代表”,七大的选举是完全民主的,体现出党对人民至上的坚持。在《见证七大的杨家岭中央大礼堂》中,面对建筑材料缺乏、枣园后沟礼堂被烧毁、开会时间几次更改等现实挑战,党员干部和能工巧匠共同攻坚克难,最终建造了可容纳千人的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在人民群众大力支持下,党第一次在自己建造的房子里召开全国代表大会,谋划人民的利益,无疑具有鲜明的象征意义。

      讲好七大的精神塑造
      团结奋斗、自我批评、敢于斗争


      学习时报讲述党的七大的故事,不仅包括思想、道路,还包括共产党人的精神品格。

      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人最显著的精神标识。学习时报专栏系列文章在讲述党的七大故事时并不刻意重复“团结”,但通过对七大前后的历史回溯,处处体现出共产党人团结统一的精神风貌。在代表选举过程中,各地方党员在统一思想指导下,选出了最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队伍;在奔赴延安的道路上,他们团结斗争,成功突破敌人的封锁;更重要的是,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党的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迅速形成了团结统一的大集体。七大是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使全党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达到空前的统一和团结,在原则的基础上团结了全党全国人民,推动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当下,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面对一系列新课题新挑战,团结奋斗依然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变的精神内核,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

      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专栏系列文章生动讲述了七大前后,中国共产党人勇于开展自我批评、不断自我修正的故事。党中央在1942年的整风运动中提出,领导干部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为在全党范围内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树立了榜样。在党的七大上,党员干部也拿起了自我批评的武器。作为党的重要领导人的张闻天就曾做了深刻的自我批评,陈云则针对自我批评的意义,提出了“要讲真理,不要讲面子”的著名论断。此外,党内还对王明等人的错误做了深刻的批评与反思,完成了思想统一。

      敢于斗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风骨品质。学习时报专栏系列文章生动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困难、面对敌对势力,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众星何灿烂,北斗驻延安——七大代表奔赴延安的艰辛历程》中,各地代表几次出发,几次被封锁,不少同志在遭遇战中负伤、牺牲,毛泽东将代表们山重重、路遥遥、水迢迢、风尘仆仆的赴延之路称为“小长征”。在“革命领袖在党的七大前后”专栏中,面对1944年正面战场出现的大溃退,毛泽东当机立断开辟河南、发展苏浙皖、进军湘鄂西,经半年多斗争,收复被日军侵占的大片土地,与国民党的溃退形成鲜明对比;周恩来坚决与党内错误思想作斗争,在谈判桌上与国民党展开有理有节的斗争;朱德在战场上开展军事斗争……中国共产党成长的历史,就是一部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斗争奋斗的历史。在内部,坚决与错误思想倾向作斗争;对外部,坚决与敌对势力作斗争。

      从胜利走向更大胜利
      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重访七大历史,目的在于明理、增信、崇德、力行,在于提醒我们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提醒我们始终使命在肩。学习时报专栏系列文章讲述党的七大的故事,营造了历史与时代的跨越对话,让历史沉淀的精粹为第二个百年新征程赋能。

      从七大到二十大,保持全党统一和团结深入人心。党通过延安整风,特别是党的扩大的六届七中全会原则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号召“全党同志如同一个和睦的家庭一样,如同一块坚固的钢铁一样”团结起来;毛泽东在党的七大预备会上强调全党全国人民的坚强团结,并提出了看齐原则;在七大的发言中,许多代表都谈到团结的重要性,使全党团结在毛泽东的旗帜下,实现了党的空前统一和团结。在“两个一百年”交汇点的重大历史关头,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第三个历史决议确保了“两个确立”成为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高度共识和共同意志;党的二十大立足新时代新征程的历史方位,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全党思想上更加统一、政治上更加团结、行动上更加一致。

      从七大到二十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时俱进。1945年,党的七大将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2017年,党的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2022年,党的二十大精辟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的立场观点方法,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从七大出发,面对百年大变局下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中国共产党人将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从七大到二十大,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行稳致远。党的七大把中国引向光明前途,指明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的方向。沿着这条道路,中国共产党人保持战略定力、坚定道路自信,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找到了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的重大创新和发展,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面对各种风险挑战,中国共产党人主动识变应变求变,善于发挥制度优势,必将不断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

      回望历史,党的七大是“胜利的出发点”;展望未来,党的二十大必将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

      (李舒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院长,赵国宁系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讲师)


责任编辑: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