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四五清明”,今年为啥不一样?
前年和去年的清明都是4月5日,到了今年为何是4月4日?不是都说“四五清明”吗,为啥今年不一样了?
天文科普专家表示,中国民间虽有“四五清明”之说,即清明是在4月5日,事实上,清明的时间并不固定,在每年公历的4月4日至6日之间变动。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独特创造。
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杨婧介绍,二十四节气是把黄道分成二十四等分点,以春分点为零点,太阳每运行15度为一个节气,等分点就是节气交节的时刻。每个节气都有专用名,体现气候变化、物候变化、农作物生长、降水等信息。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运动的规律来划分的,基本上,每个节气在一年中的日期变动不大。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从这首朗朗上口的“节气歌”中不难看出,公历每月都有两个节气,上半年分别在每月的6日和21日前后交节,下半年则在每月的8日和23日前后交节,上下差不了一两天。
杨婧表示,具体到清明节气,它在公历中的日期只会在4月4日、5日和6日这三天变化,具体哪天为清明,则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负责计算和对外发布。就21世纪而言,绝大多数年份的清明出现在4日,其次为5日。
由于太阳在黄道上并非匀速运动,因此每年清明到来的交节时间各不相同。如2022年清明的交节时间是公历的4月5日3时20分,是凌晨;2023年清明的交节时间是公历的4月5日9时13分,是上午;2024年清明的交节时间是公历的4月4日15时02分,是下午。
在二十四节气中,唯有清明演变成传统节日——清明节。为了弘扬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2008年,清明节被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并放假一天,加上周末调休,则放3天假。此后清明节,不论是祭祖扫墓还是踏青郊游,人们都有了更为充足的时间。
来源:新华社
梨花风起时,我们怎样纪念清明清明节,这个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日子,在当下的中国有了愈发重要的意义。 辜鸿铭先生说,真正的中国人,是有着赤子之心和成人之思,过着心灵生活的人。在改革开放的初期,许多人为了生活乃至生存,背井离乡,埋头苦干,咬牙坚持,所谓的心灵生活被暂时抛到了一边。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奋斗,中国人摆脱了饥饿与贫困,2023年中国人均GDP达到8.94万元。物质生活的极大改善,让我们有了重新审视精神生活的空间。当然,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需要时间。 在网络上,各种寻根问祖的短视频、帖子以及相关讨论也颇为热烈。近些年来不时出现的名人寻祖的新闻,就是例证。这些都表明,清明这个传统节日,在人们心理版图中的地位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在不断扩大。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需要清明这样一个日子,在梨花风起的时候,引领我们回到内心、链接传统。 “国风”踏青+多元祭扫 中国迎清明出游热
徐女士身着神仙图汉服,扮演“山茶花神”。(受访者供图) 中新社北京4月4日电 (记者 马帅莎)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北京时间4月4日15时02分,清明节气正式到来。当天,中国各地迎来郊游踏青、追思祭祖的出行热。 清明,是节气,也是节日。作为时序的标志,清明时节,草木欣欣向荣,花卉次第开放,入眼皆是春意盎然,每年清明节前后都是赏花的黄金期。今年,武汉樱花、洛阳牡丹花、林芝桃花等成为人们赏春的热门选择。随着赏花热情高涨,赏花游也被年轻人玩出了新花样,去哪赏花、如何赏花愈发讲究。 春季赏花受气象因素影响较大,为了避免赏花“扑空踩雷”,一些网友化身“赏花情报员”,在社交平台上分享当地“实时花讯”。这些注明具体时间地点的“开花情报”,成为年轻人的赏花“宝典”。 春花竞艳间,身着汉服的年轻人穿过花海、踏春而来,是今年清明赏花的一道独特风景。随着国风不断“出圈”,“新中式”穿搭成为当下许多年轻人的赏花“战袍”。 来自上海的徐女士就是其中一员。在当天举行的常州花朝节上,徐女士身着神仙图汉服,扮演“十二花神”中的“山茶花神”。衣袂飘飘、裙裾飞舞的造型吸引不少游客驻足欣赏。 除了“十二花神”,现场亦有不少游客身着汉服赏花拍照。徐女士对中新社记者说,现在越来越多年轻人喜欢穿着汉服“打卡”美景,“希望未来人们不光是在游玩拍照时想到汉服,也能把汉服穿进生活,让更多人看到我们把文化‘穿’在身上。” 同样受“新中式”风影响,“茶园游”在今年清明小长假悄然兴起。清明前,各地春茶已陆续开始采摘。明前茶芽叶细嫩,色翠香幽,味醇形美,是茶中佳品,素来是不少茶客的心头好,但由于产量少,又有“明前茶,贵如金”之说。今年清明,“采茶游”“问茶游”成为旅行项目中的“黑马”,不少游客热衷于探访春日茶园、品尝今年第一口春茶,亲身体验中国茶文化。 作为唯一以节气命名的节日,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内涵,它不仅是人们享受春天乐趣的日子,也是慎终追远、纪念祖先的肃穆节日。人们探亲祭祖的需求让清明小长假出行热度更高。 数据显示,清明小长假铁路运输已于3日启动,自4月3日至7日,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7500万人次,日均发送旅客1500万人次。在这些出行的人群中,除了出游踏青的,还有追思祭祖的民众。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杨朝明表示,清明祭祖是中国人和谐和睦的载体。中国古代礼仪繁多,但“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祭祀之礼之所以重要,其实是为了“以祀礼教敬”,培养人们对祖先的敬畏之心,后代也由此思考家族关系,这份爱与敬在仪式中得到强化。 清明当天,不少民众自发前往烈士陵园祭扫悼念,烈士墓前不仅摆满了鲜花,还有一份份来自家乡的“礼物”。一些地方开通“网络祭扫平台”,方便民众线上留言,寄托哀思。随着文明祭扫观念不断深入人心,人们缅怀英烈、追思故人的方式越发多元,家庭追思、网络祭扫、鲜花祭祀、擦拭墓碑等现代文明祭祀方式逐渐普及,祭扫方式虽变,但不变的是清明蕴含的浓厚温情。 春色清和,思念悠然。人们在祭扫与踏青的仪式中,抚今追昔,感受缅怀与新生,赓续传承,拥抱希望。 (责任编辑:北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