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医院职工食堂全年无休为老助餐
香喷喷的四个菜出炉,在华东医院职工食堂后厨,饭菜的香气与烟火气交织在一起,香味四溢。每天上午,时针指向9点,静安区静安寺街道助老送餐车都会准时到达,这些菜品将通过街道配餐员进一步分装与配送,送抵各助餐服务点和老人家中。 让年迈的老人不必再为吃饭问题发愁,这口热腾腾的饭背后是华东医院的善意与责任。从2006年第一次送出35份盒饭,到如今每日接近400份盒饭,华东医院的“爱心助餐”已进入第18个年头。没落下一天,没耽误一顿饭,送餐量达200万份,累计受助老人1200余位。 每个人都会老去,善待老人其实就是善待未来的自己。在重阳节来临之际,记者走进华东医院职工食堂、静安寺街道乐龄家园助餐服务点,与参与者聊聊这顿热饭的“力量”。 给老年人做饭,不仅仅是多做一点 中午11点,当记者到达静安寺街道愚谷村助餐服务点,4张长桌上已坐了不少老人。待碗里的饭菜凉了一会,黄阿婆开始小口吃了起来,红烧大排、素火腿、榨菜黄豆芽、菠菜,一顿中饭十分丰盛。 静安寺街道是上海较早启动为老助餐的社区之一。在上海部分社区,助餐点只提供午餐,而这里从启动之初,就供应午餐和晚餐,且全年365天不中断。令人有些意外的是,第一家提供助餐服务的单位并非餐饮企业,而是华东医院。 走进华东医院职工食堂,每天上午结束爱心助餐的烹调工作,厨师们还要为全院2000多名职工开餐准备。记者看到,在职工食堂的每日菜单中,“乐龄家园”几个大字格外显眼。 “老法师”朱祥民是华东医院职工食堂厨师长,在这里工作了20多年,也见证着“爱心助餐”项目的起步与发展。 “给老年人做饭,可不是多做一点这么简单。”朱祥民说得认真,荤菜先烧起来,而蔬菜特别是绿叶菜下锅有严格时间要求,必须扣着助老送餐车9点到达的时间点,下锅太早或太晚,口味都差太多。 如何为老人合理设置菜单?医院也有更细致的考量。华东医院总务处处长焦昌安告诉记者,“老年人口腔分辨能力较弱,选择菜品时,刺多、带小骨头的食材尽量少选,放调料下手要轻,菜品要软一些。” 华东医院营养科与厨师们一起,翻着花样给老年人定制菜谱,葱油鸡腿、面筋塞肉、肉糜蒸蛋、宫保鸡丁、南乳肉、菠萝古老肉、芹菜目鱼、玉米虾仁……粗略统计将近50道菜,根据季节而变,每周不重样,营养均衡,口味清淡,到了节假日更有额外的免费加餐。 “适老化”菜单更贴合老年人的营养与口味需求,这份“舌尖上的温馨”也让不少老人竖起了大拇指。 亏本买卖没人做?我们来做! 一家医院缘何与助餐服务结缘?对于华东医院而言,这项坚持了18年的爱心项目,最初只是件分外事。 2006年,静安寺街道在中实新村腾出两套房子,开出了静安区也是全市首家乐龄家园助老服务站,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启动社区为老助餐服务试点。地方有了,谁来供餐?静安寺街道青凤老年生活护理服务中心原主任方佩儿找了不少餐馆,不想均遭到回绝,“餐费只有四元,每顿要四个菜,荤素搭配,这样的亏本买卖谁会做?” 无奈之下,方佩儿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找到了华东医院,这家以老年诊疗服务为特色的医院,对不少老人而言有着天然的亲近感。令她没想到的是,医院并未多问便一口答应,“服务社区老人是好事,没人愿意接?这桩亏本买卖我们来做!” 一餐饭投射出的温暖与力量比众人预想的更多。 黄老伯是静安寺街道助餐服务点的第一批顾客。他身患癌症加之爱人行动不便,吃饭成了这对老夫妻的大难题,不仅常靠面包充饥,还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助餐服务彻底解决了他的吃饭难题。当黄老伯第一次在助餐点吃上一口热饭时,他的眼眶湿润了。如今,他已90多岁,爱人已离世,一日两餐大多由助餐员送餐上门。方佩儿难忘他的话,“要不是你们,我可能就走投无路了”。 此后,越来越多老人提出,希望在社区搭伙。18年来,爱心助餐的供应不断加码、提升;在华东医院的带动下,酒店、敬老院也加入其中。华东医院也在两餐饭的基础上,于两年前开始供应老年人呼声较高的点心,如肉包、菜包、烧麦等。 截至目前,静安寺街道已在其11个居民区内设立了7个乐龄助餐点。眼下,社区老年助餐服务场所已在上海遍地开花,与不少社区食堂相比,静安寺街道助餐点的餐费依旧延续着价廉物美的特点,每餐四菜一饭的标准是15元,其中区政府补贴2元,老人支付13元。 采访时,有位老人告诉记者,从这顿饭中尝到的不只是美味,还有爱意。而一顿饭的含义也不只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一份善意的传递与延续。 责任编辑: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