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来支撑全国4500多个团队完成2万多个实验课题,14项成果入选国内外重大科学进展或突破
截屏图片
昨天,坐落于上海张江科学城,外形酷似鹦鹉螺的上海同步辐射光源正式向用户开放15年。作为我国大陆首台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上海光源已发展成为全国用户最多的跨学科、综合性大科学研究平台,成为上海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一张城市名片。
如今,上海光源正进入“马力全开”的运行黄金期。已完成二期线站建设的上海光源共拥有40条光束线、55个实验站,其中34条光束线、46个实验站正在运行,今年底还将建成3条产业专用线。 随着“鹦鹉螺”创新支撑力的不断释放,以上海光源为中心,全球密度最高的大科学装置集群在张江崛起。 建成后的光源从未停止建设 “这个曾经被质疑‘没有用户’的装置,如今成了国内用户和成果产出最多的大科学装置。”中科院原副院长、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施尔畏在上海光源的食堂内看到,中午12点已过,这里仍然用餐者济济,其中大多数都是来做实验的用户。 “建成光源,我们用了52个月。后续使它不断扩容、走向成熟,我们用了整整15年。”从项目酝酿、建设,到开放运营和后期建设,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振堂为上海光源倾注了多年心血,“15年前,刚建成的‘鹦鹉螺’园区空空荡荡。如今不仅已建满线站,还有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相伴”。 与上海光源“梦之线”结缘多年,中科院院士、上海交大李政道研究所教授丁洪经历了“做实验只能去国外光源”,到深度参与国内线站建设。在“梦之线”试运行期间就首次在固体材料中发现外尔费米子,他说:“上海光源帮助我不断实现科学梦想。” 15年来,这台“超级显微镜”支撑全国4500多个研究团队的4.7万余名用户,完成了2万多个实验课题,发表论文逾1.1万篇,其中《自然》《科学》《细胞》等国际顶级刊物论文220多篇,9项成果入选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5项入选国外重大科学进展或突破。 本月中旬,上海光源线站工程将迎来国家验收,这标志着上海光源历经15年成长终于步入成熟期。目前,上海光源的光束线站在数量和性能上均在全球处于同类型装置前列,并在国际上率先建成了一批性能领先的线站,形成了系统的同步辐射实验方法体系和用户实验支持能力。 15年来,上海光源培育出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工程团队,不仅向国外光源输出关键部件,紧贴光源建成了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还实现了质子治疗系统的国产化,为国内多个光源项目输送人才,今年还将冲击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建设的里程碑。施尔畏说,这支队伍不断成长,成为一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研究团队,在中国崛起了一方加速器的研究高地。 提出原创概念,酝酿下一代光源 就在上海光源如同一艘“科研航母”在众多学科领域乘风破浪之时,全球同步辐射领域也在迅猛发展。 眼下,与上海光源同类型的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扮演着“透视微观世界超级显微镜”的主角,第四代高能光源已悄然成为建设重点。中科院高研院副院长、上海光源中心常务副主任邰仁忠介绍,英国钻石光源、法国SOLEIL光源等主流三代光源,近年都已启动大规模升级,其目标主要瞄准四代光源,“我国也已在北京、合肥启动四代光源建设”。 面向未来,上海光源也在酝酿“下一代蓝图”。这一次,上海光源团队提出了原创性概念,在光源的新原理、新技术上寻求突破。“上海新一代同步辐射光源将为动态化学、高温超导机理研究等前沿科学研究提供革命性的研究手段。”邰仁忠相信,上海的未来光源将为科技创新照亮更广阔的时空。 责任编辑: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