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热点 >

难忘战疫“十”刻!致敬逆行的上海战士

时间:2020-09-29来源:文汇报 作者:唐闻佳 李晨琰 点击:
抗疫期间,浦东一家医学隔离观察点的医护人员连续工作,防护镜内满是汗水和热气。 本报记者 赵立荣 通讯员 蒲苇摄 ①即将驰援武汉的医护人员与家人依依不舍道别。 本报记者 赵立荣摄 ②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病房大楼内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 本报记者
      抗疫期间,浦东一家医学隔离观察点的医护人员连续工作,防护镜内满是汗水和热气。 本报记者 赵立荣 通讯员 蒲苇摄
      ①即将驰援武汉的医护人员与家人依依不舍道别。 本报记者 赵立荣摄 ②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病房大楼内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 本报记者 邢千里摄③徐汇云医院内医生在“云端”接诊。本报记者 袁婧摄 ④机场海关人员查验入境旅客。本报记者 张伊辰摄 ⑤上海年龄最小确诊患儿出院。本报记者 袁婧摄 制图:李洁

       ■首席记者 唐闻佳 记者 李晨琰
      
       2020年,注定是特殊的、难忘的。
      
       八个多月前,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武汉告急、湖北告急。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来自全国各地的医疗队无畏“逆行”,星夜驰援,硬核出击。“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我们什么都可以豁得出来!”
      
       在上海这座超大城市,有人出征,有人守城,无数白衣天使为了抗击疫情披甲上阵,义无反顾。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处处都闪耀着伟大的抗疫精神。
      
       回望,是为了更好地出发。在此,我们记录上海战疫“十”刻,再次致敬逆行的白衣战士。
      
       1月20日
      
       确诊上海首例新冠肺炎感染者

      
       2020年1月15日,对大多数上海人而言,“新冠肺炎”还是一个比较遥远的存在,上海市同仁医院呼吸内科于亦鸣医生也只是“客串”,临时到发热门诊来支援。但那天深夜10点30分,他在接诊一位女病人时察觉到了一些异样。“来自武汉”“连续多日发热咳嗽”“精神不太好”,这些特别的字眼,让这名80后医生的脑海中立即亮起“警灯”。
      
       一系列问询后,于医生立刻给这位患者安排了胸片检查,影像学表现进一步印证了他的猜想:患者两侧肺部呈现多发渗出病灶,这是“非典型肺炎”的典型征象,于医生马上向总值班和医务科报告……此后,在上海市卫健委、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的很多人员经历了五天的不眠之夜后,这名患者经国家卫健委确认,为上海首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者。
      
       1月20日,上海战“疫”正式打响,全市110家发热门诊“亮灯”,发热门诊标准化建设同步快速启动。此后的第二天、第三天,确诊病例陆续攀升。而在1月24日除夕夜辞旧迎新之际,人们迎来了好消息——上海首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治愈出院!经上海医护团队全力救治,这名武汉阿姨在除夕夜康复出院,与家人吃上了迟到的年夜饭。
      
       新冠肺炎来势汹汹,打得很多人措手不及,而这名阿姨的治愈,却给无数人以战胜疫情的巨大信心。
      
       1月23日
      
       武汉“封城”,上海首位“逆行者”出征

      
       1月23日,小年夜。再过一天就是万家团圆的除夕了,而就在这天上午10点,武汉宣布“封城”。一座城就此按下“暂停键”,为全国抗击疫情“一盘棋”争取时间。
      
       但在上海,有一个人要去武汉了,他就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钟鸣。1月23日下午,中山医院传出消息:钟鸣一个人踏上了奔赴湖北的列车。由于出入武汉的所有通道已在当天上午10点关闭,钟鸣实际下车的地方是麻城。他正是上海首位出征武汉的“逆行者”,接国家卫健委指派,奔赴此次疫情的中心地带——武汉市金银潭医院。
      
       钟鸣出征之后一天,也就是除夕夜,当央视的春晚刚刚开始,上海市第一批医疗队要出征了。这一夜的虹桥机场,只有医务人员和送行人员,大喇叭喊着点名信息、同事间互相拥抱、互道珍重……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在年夜饭的餐桌上接到出发任务的,“集结令”来得很快,队员放下碗筷,从上海的四面八方朝机场赶。
      
       52家医院,135名医护人员,清一色都是骨干,构成了上海市首批援鄂医疗队,由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郑军华担任队长。此行拉开“上海队”驰援武汉的序幕,后来这支队伍奋斗的地方也是金银潭医院,是全国第一支到达武汉的援鄂医疗队、第一支开党课的医疗队、第一支提供尸体解剖病例的医疗队、第一支发表高水平临床研究经验论文的医疗队。
      
       1月28日
      
       12名院士联名倡议,增强共同战“疫”底气

      
       “控制传染病、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需要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需要多部门的通力合作,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正当全市抗击新冠的关键时刻,1月28日,汤钊猷、闻玉梅、邱蔚六、戴尅戎、葛均波、金力、宁光、张志愿、陈国强、樊嘉、黄荷凤、马兰等12位沪上的医学界院士联名向上海市民发出倡议书,共同向全社会呼吁:科学认知新发传染病,配合排查、及时就医、做好防护。
      
       “人类发展的历史,从来就是一部疾病斗争史。实验室里、无影灯下,我们征服了一个个病毒,书写了一次次奇迹,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院士们的倡议书中如是说。
      
       彼时,随着卫生部门和科研人员逐步掌握新冠病毒致病的病原体及其主要的传播途径,政府部门、专业机构和社会各界启动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在相当程度上阻止了疫情的进一步扩散蔓延,但对新发现的病原体及其所引发的传染病的认识与控制,仍然需要一个过程。因此,12位院士的联名呼吁,从某种程度上说,不仅起到了安定人心的作用,也教会全城市民一件有力的战“疫”武器:不过于恐慌,不信谣传谣,要相信科学。
      
       “配合排查、及时就医、做好防护,这既是对个人和家庭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我们并肩承受这一次考验,携手打赢这一场硬仗,医患同心、全民同行,为这座卓越的城市书写传奇,在这个崭新的时代创造历史!”院士们的话语在这个寒冬给了全城人民共同战“疫”的底气,而在他们背后,还有络绎不绝的来自医学以及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们现身抗疫一线。他们或现身始于大年初二的上海市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与公众谈疫情防控要点;或不分昼夜地奋战在病房、实验室,找寻战“疫”方法。
      
       从上海战“疫”打响以来,这里始终凝聚着本土最强的医学科学力量。
      
       1月29日
      
       一句“共产党员先上”,是誓言更是承诺

      
       1月29日上午,面对凶险的新冠疫情,科室人手相继外出驰援、迎来“史上最难排班”的时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召开了一次特殊的支部组织生活,并喊出“共产党员先上”,一句话刷屏网络。
      
       “我之所以那一刻能喊出‘共产党员先上’,是因为从建科之初起,华山感染科党支部就拥有的光荣传统:从非洲救援到唐山地震,从出血热、血吸虫病到甲肝流行,从‘非典’暴发到新冠疫情,只要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党支部党员就始终奋战在最前线。”张文宏后来这样回忆。
      
       “共产党员先上”是誓言,是承诺,也是每一位党员内心的自觉与担当。新冠疫情突如其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在此次战“疫”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2月28日
      
       上海迎首家线上脱卡支付公立互联网医院
 
     
       1月31日中午12点,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的一间会议室,“上海市发热咨询平台”启动后不到两秒,就有市民打来热线电话。此后,电话络绎不绝。对每一名来电人员,接听电话的医生都耐心地给出专家意见。医生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不要紧张”。
      
       这是一条真正的“热”线。到2月1日中午12时,“上海市发热咨询平台”度过上线后的首个24小时,共接到584个电话,发热咨询204人,占34.93%,其中不仅有上海本地来电,也有湖北、浙江、山东等地拨来的长途电话……每隔数秒就有电话进来,即便已至半夜,来电依旧不停。
      
       距离“热线”所在地500米左右,另一个办公室也是热火朝天,那是徐汇区中心医院“云医院”的大本营,医务人员正在视频端、电话端“多线作战”,接受大众的咨询。在中山医院副院长、徐汇区中心医院院长周俭看来,“热线”发挥的专家指导、科学咨询的意义很大,消解了大众不必要的紧张,避免、分流了不必要涌入医院的就诊者,降低了各大医院的诊疗压力,也减少了交叉感染的几率。
      
       “上海市发热咨询平台”由上海市卫健委、申康医院发展中心携手推出。除了热线电话,还有在线视频咨询、手机小程序咨询等渠道,最初由15家市级医院、60多位来自呼吸科、感染科、重症医学科等学科的医学专家轮流排班,后来,专家队伍持续扩容,加入战“疫”队伍。
      
       开启“互联网+疫情防控”,上海走在全国前列。2月28日,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徐汇医院)贯众互联网医院成为上海首家实现线上脱卡支付的公立互联网医院,药品配送到家,大大缩短了和患者间的“最后一公里”,让患者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实体医院同质化服务。
      
       此举也掀开了本市互联网医院的大幕,一批三甲医院开辟网络医院“战线”,“在线看病”,为市民带来非接触便捷就医新体验。
      
       3月2日
      
       “上海方案”公布,助力生命重新起航

      
       在上海市公卫中心住院76天后,危重症患者童老伯于4月15日出院了。住院期间,他有47天都在用ECMO——持续47天最高级别的ECOM支持,这早已超越许多医生的医学认知,但市公卫中心的重症医学专家团队将童老伯从死神手中抢了回来。“没有上海医护人员的救治,就没有我的第二次生命!再生之恩,我永世难忘!”出院仪式上,童老伯语带哽咽,难掩激动。
      
       截至9月27日,上海已累计治愈出院936例患者。而每一位患者的痊愈背后,都“镌刻”着“上海方案”四个字。
      
       3月2日,《上海市2019冠状病毒病综合救治专家共识》正式公布。这份共识由代表上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救治最强医学力量的30位专家,通过对临床300多例病患的研究总结,并充分吸取国内外同行的救治经验最终形成,被誉为“上海方案”。
      
       自今年1月初了解到武汉疫情后,上海卫生系统就迅速启动应对之策,全市医疗战线、疾控战线都进入应急状态。自“非典”之后便保留的两所定点医院——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再度成为集中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定点医疗机构,筑起高耸的公卫防护墙。
      
       根据“集中病人、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原则和努力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的要求,最精锐的救治力量向风暴之眼驰援,最优质的医疗资源向“战疫堡垒”汇聚。正如张文宏所言,“上海方案写在每位病人身上。说到底,就是集中优势医疗资源,科学、全力救治每一名患者。”
      
       凝聚全体救治专家智慧的“上海方案”,换来的是一次又一次生命的重新起航。
      
       3月4日
      
       “疾控尖兵”进驻机场,织密全城防疫线

      
       3月4日,正在上海市疾控中心“追踪办”(追踪排查密切接触者办公室)忙碌的市疾控中心危害监控所副主任医师宓铭接到一项新任务——进驻机场。3月5日上午,他进驻浦东机场,此后连续5天、110个小时奋战在边检禁区。
      
       3月初,上海“外防输入”压力陡增,市疾控中心当机立断,进一步前移疫情防控关口。3月5日起,市疾控中心先后派出58名专业技术人员轮流进驻机场,与机场口岸原有的海关、边检、机场形成合力,成为国门疫情防控“闭环管理”至关重要的一环。
      
       进一步织密全城防疫线,重点在“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作为防疫“网底”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在紧锣密鼓行动中。3月22日,市卫健委发布消息:全市在117家发热门诊的基础上,增设18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哨点诊室。第一批哨点诊室于3月底4月初亮相。
      
       作为甄别发热患者的“前线岗”,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上海近八成本地确诊病例均由发热门诊筛查而出。社区发热哨点作为前端监测网络,与发热门诊紧密联动,为城市公共安全提供坚实的网底保障。
      
       3月24日零时起,上海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级别由一级响应调整为二级响应。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的新阶段后,上海守好“入城口”,抓住“落脚点”,管好“流动中”,服务“就业岗”,看好“学校门”,用好“监测哨”,确保做到不漏一户、一人。
      
       4月7日
      
       上海“公共卫生建设20条”重磅出炉

      
       4月7日,上海市公共卫生建设大会召开,上海“公共卫生建设20条”同时出炉。
      
       上海核酸检测能力的稳步提升,也是这座城市应对公共卫生事件“抵抗力”和“战斗力”升级的一个有力佐证。
      
       4月10日起,上海各区开始接受核酸检测采样预约,有需求企业可自愿自费为员工提出申请;4月22日,上海单位或个人都可按照自愿自费原则预约新冠病毒核酸检测;6月13日开始,市、区两级疾控按照每月一轮全覆盖频次,对全市重点场所中的生鲜等开展动态监测。
      
       和肉眼看不见的病毒展开斗争,公共卫生这道防线至关重要。截至5月19日,上海社区发热哨点诊室建设再扩容,达到200家。除了广布点,上海还着手对发热门诊启动标准化建设。目前,上海建设发热门诊的标准化做法已被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推广到全国。
      
       上海“公共卫生建设20条”的目标是,到2025年,上海将成为全球公共卫生最安全城市之一,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达到国际一流水准。
      
       4月10日
      
       1649名援鄂医疗队员全部安返上海

      
       4月10日12时03分,MU9002航班降落在上海虹桥机场,51名医疗队员缓步走下舷梯。这群来自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的战士,是上海最后一支驻守武汉的医疗队。他们的平安归来,也宣告着1649名上海驰援武汉医务人员圆满完成任务,全部安返上海。
      
       为驰援武汉,上海先后派出9批次、1649名援鄂医疗队员。难忘上海首批援鄂医疗队135名队员除夕夜奔赴武汉,整整67天英勇奋战在金银潭医院医疗救治一线;难忘中医医疗队122名队员驰援雷神山医院,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在疫情防控中的积极作用;难忘“元宵点兵之夜”,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与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24小时内集结两支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在方舱医院内搭起“生命方舟”,为无数患者送去生命曙光;难忘护理医疗队、心理医疗队、疾控队在抗疫一线,用自己的专业为战“疫”献力……
      
       当然,这其中最难忘的当属“学着前辈的样子守护大家”的90后白衣天使们。据上海市卫健委统计,1649名援鄂医疗队员中90后占比44%。
      
       在父母眼里还是孩子的90后,披上一身白袍便成了战士。关键时刻靠得住、危急时刻打得响,90后正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扛起生命的重量。
      
       9月1日
      
       上海公筷公勺使用有了地方标准

      
       9月1日起,上海市地方标准《餐饮服务单位公筷公勺服务规范》正式实施。引领“舌尖上的健康”,上海公筷公勺使用有了地方标准。
      
       新冠疫情发生后,作为防疫的重要举措,市健康促进委、市卫生健康委联合市文明办于2月23日率先向全体市民发出使用公筷公勺的倡议,很多餐馆的餐桌上开始摆放公筷公勺。推广分餐制,也日渐成为共识、成为习惯。
      
       健康、文明用餐的新“食”尚,也是爱国卫生运动的重要一环。6月起,上海爱国卫生运动工作全面加强常态化疫情防控环境卫生管理,明确形成每周四开展各类市场环境卫生大扫除的工作制度。爱国卫生运动,可谓是筑起了常态化防疫的一道“铜墙铁壁”,群众参与则是其最重要的底色。
      
       眼下,步入呼吸道传染性疾病高发季节,我们和新冠病毒的较量还在继续,战“疫”好习惯还需保持。继续强化佩戴口罩、社交距离、个人卫生等防疫“三件套”,持续宣传口罩还要戴、社交距离还要留、咳嗽喷嚏还要遮、双手还要经常洗、窗户还要尽量开等防护“五还要”,树立“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筑牢常态化疫情防控的社会大防线。
      
      
 责任编辑: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