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复旦大学开启第四届读书节暨第21个世界读书日主题活动,多位阅读达人、爱书之人,共同开启一场别开生面的“访书”之旅。 我们所有人,都是河底的石头 陈思和(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
之前在一所高校进行关于读书的讲座时,有一位老师跟同学们说,“你们听了这样一个讲座,你们应该想一想,你们不要再去看什么《太阳的后裔》,也不应该看手机,应该好好读书。”
我也不知道《太阳的后裔》是什么,不过,我觉得,看,不仅仅可以针对一本书,当然也可以拿着手机看,可以在网上看,在电脑里看。因为现在社会变化了,科学也在发展,人文使用的工具、生活形式都会发生变化。但是有一点东西是不变的,就是我们作为人类的一分子,必须对知识有所追求,对一些未知的领域,我们有兴趣去知道。
当年不像现在国际旅游那么容易,鲁迅就说过,他最喜欢看的电影就是关于非洲的,因为当时没有条件到非洲去,能在电影里看到,他也很开心。你说这个是不是一种阅读呢?
我们中国古代人看画叫读画。读是一种动作,是一种非常认真地用眼睛去跟客观世界接触,是一种深度的相融,只要有这种本质,我认为都可以叫作读。看是用什么东西看,用手机看还是别的什么看,我认为这个不重要。
我们图书馆也大量购买了数据库,慢慢取代纸制的书,所以这不是一个问题。就像古代的人习惯用竹简记录、阅读,看刻在石头上的碑,后来发明纸张了,开始纸张印刷,开始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书。当时有很多人不习惯,认为读书应该对着石碑读,对着竹简读,你拿着一张纸,一不小心就要撕坏了。当时肯定有很多人批评用纸张阅读是浅阅读,用竹简或者看石碑才是深度阅读。现在用手机看也不错,关键你看什么,这才是最重要的。
阅读其实很简单,人人都会,哪怕不识字的人,看风景或者看一个东西都是阅读。阅读是一个本质,阅读的层次是要有的。作为大学生,应该算是一个职业的读者,如果你们妈妈不从事文字工作,一天下来八小时非常劳累,压力非常大,晚上回来读读报纸,网上浏览小文章或轻松的心灵鸡汤,我认为都是阅读。你不能鄙视这个阅读,这是普通人的阅读,它是浅层次的精神追求。
但是通过读书品尝出来许许多多知识、文化,那就是一种精神享受,它通过脑力,通过精神的消化,你才能获得提高,我觉得这就是一种高层次的享受。
对我们同学来说,不管什么专业的学生都应该是专业读者。你们的专业就是读书,就是阅读。除了学习知识以外,还有另外一个目标,就是人文传承。有一种更高的精神层面,就是成为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自觉,这种东西必须从前辈、从自己的父母或者更往前的祖先身上,以及他们建立的传统中来接受和传承。所谓的传和承,承是承接,传是传下去。我们每个人都承担了这样一个功能。
我是搞现代文学的,我跟同学们都要谈这个,我有个比喻,我们所有人都是传统当中的一分子,如果传统是一条河,那我们都是河底下的石头。为什么呢?让传统像河水一样迈过我们,把我们包容起来又流过去。当这个水流过去,它已经带走我们每一块石头上的信息,那这个传统就越来越丰富。
奇怪的是,为何要读书会成为一个问题
黄子洵(年借阅量344册的哲学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
从本科到现在,我在复旦已7个春秋,在这的每一天,图书馆几乎都是我的必经之地,而古今中外的人文典籍也成了我最忠诚的朋友,而身边不少同学会这样问我,现在通讯方式那么五花八门,既然上网、看手机,包括看电视等等,也都能获取很丰富的信息,为什么你还要花那么多的时间,来阅读那么晦涩艰深的经典。
而我想他们这样问,或多或少都在于他们已经把书籍、把经典等同于信息之中介、承载信息的载体。而在我看来这种比喻或多或少是不恰当的,因为它遮蔽了书籍之为书籍的一个很重要的维度,它就是人文幸之储存。既然是储存,那就必须建立与著书者以及解读者、诠释者存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差异的基础上。
传统暗示着他们从何处来,对传统的创造性解读,指引着他们到何处去。从这个角度而言,书籍的重要性、经典的重要性不言自明,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的古人把书、把经典称为再道之言。把书称作天下人求道之工器。
然而,奇怪的是,为何要读书在当下却成为了一个问题。读书的合理性急需证明,以致于如果人们不能从一个实用性、公利性的角度来论证这个问题。读书的合理性、这个行动的合理性就有面临着消解的危险。
而这个问题本身,我觉得它就能反应出危机,也就是我们当下已经被一种前所未有的浅薄所蒙蔽了,而这种浅薄随之而来是对实用性的狂热。周遭的一切都在告诉我,当下就是全部,生活在当下就够了。
对我而言,为何要读书,为何要读经典,这不仅仅是一个十分私人的,仅关乎个人兴趣爱好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提出,这个现象本身就能说明问题。
周围的一切都告诉我,当下所有所有都是天经地义的,都是亘古自存的,不要思考,不要问为什么,只要闭着眼睛、跟恩着潮流就好,大家娱乐、你也娱乐,大家消费、你也消费。哪有那么多为什么呢?
可是当真如此吗?书籍,他让我看到了别样的生活方式,让我看到了真善美的存在。而我同时也日益坚定人不应浑浑噩噩地活着,不应把思考的权利拱手交给所谓的公共知识分子。而应该努力增进对自我生命的意义,对人类文明之大我的了解与探求。
经典之所以重要,还在于它为我提供了反观现实的一个维度,而反观现实唯有在与现实拉开距离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与古人对话,这为我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契机,与现实拉开距离之乐,我想把它称为一种静观之乐。这种乐,远胜过一头扎进当下、与世沉浮。
如果我们的喜怒哀乐,我们的痛苦,我们的困惑,不仅仅来源于对日常琐事纷扰的纠缠,而是更多地贴近人类大我之文明。我想,我们的喜怒哀乐,或许会变得更加深刻,更加不平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