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这座电影之城可以更好地想象城市的过去和未来
大光明电影院前的巨幅海报。 张熠 摄
“上海和香港是少数几个可以用城市命名电影的地方,城市跟电影之间是一个相互定义的过程。城市本身孕育了上海电影,我们可以在城市里发现跟电影有关的很多场所,这些电影也让我们去更好地想象这个城市的过去、今天和未来。”在昨天举行的“交融与共生:电影与城市论坛”上,中国电影资料馆节目策划、北影节策展人沙丹道出了上海这座电影之城的独特魅力与电影创作间相互支撑的关系。 在同日举行的上海大学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成立十周年活动上,上海温影院长、导演贾樟柯则感谢上海承载的电影历史对电影教育的赋能,“在这里,我爱上了电影教育”。 城市和电影间互相滋养 在上影节,沙丹尤为关注《神女》《铁扇公主》等老片的重新修复,其中《铁扇公主》由中国电影资料馆与上海的公司合作修复,在今年的上影节做世界首映。“如果是在北京放这部影片,会带有学术意味,但拿到上海来放,有一种电影回家的感觉,因为这部影片本身就是在上海创作的。在美琪大戏院看阮玲玉的《神女》时,想到这里是她生长的地方,也会有一种别样的感觉。”在他看来,不同城市文化会带来不同的观影文化体验,这也让上影节和北影节有着不同的观看滋味。 中国电影资料馆保存的中国老电影里,大部分是在上海拍摄的。而上海不仅仅存在于老电影的影像里,还存在于科幻电影的未来想象中。今年科幻电影周展映的影片《她》中,就出现了上海陆家嘴的场景,并将其作为未来城市的形象。在导演罗冬看来,很多电影喜欢在上海取景拍摄,因为这座城市有和其他大城市不一样的包容性和多样性,所以产生的故事也更加多元化。“上海给了电影很多可能性。” 多伦多国际电影节首席执行官卡梅隆·贝利认为,来到上海是一种非常精彩的体验。在这里能看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历史建筑,看到中国改革开放后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能看到未来感。“上海是一座伟大的电影之城,也像伦敦、巴黎一样是文化交融的地方。”他认为,电影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在城市里拍摄、制作,也是能代表城市的符号形象。正如很多人说,走在纽约的街头,就像走在电影里一样,6月的上海也给参加电影节的各地观众带来类似感受。“电影在讲城市的故事,也帮我们思考和想象城市的未来。” 今年电影节推出城市漫步路线,邀请观众观影之余欣赏城市之美。沙丹认为,上海是一座电影化的城市,观众在电影中看过城市景象后,再走上街头实地寻找,会发现银幕内外潜在的流动关系,对城市本身怀揣敬意。“好的电影可以让城市的魅力更好地流淌出来,散播至大千世界。” 培养观众对电影人的尊重 昨天下午,《法式火锅》结束放映,影院里照例响起掌声。影片导演正是本届金爵奖评委会主席陈英雄,他和为影片担任服装造型设计的妻子陈女燕溪出现在舞台上,接受观众的再次致意。时间已经到了饭点,但观众依然守着他的映后交流环节,他笑着说,“感谢大家来看电影,希望大家不要太饿。”他妻子则补充,“这是我们的影片第一次在中国上映”。她穿着明亮的柠檬黄连衣裙,和白色衬衫、黑色马甲的陈英雄仿佛有意呼应背景的主视觉海报,他们一起融入“电影之城”的光影里。 良好的观影氛围,以及市民对文化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默契度,是专业电影人对上影节的深刻感受。“我喜欢上影节观众。”小说家、纪录片导演陈丹燕发现,以前每部电影放完,演职员名单出来时,大家都巴不得“黑屏”快点结束,但作为电影导演拍摄了《萨瓦流淌的方向》,她才明白“黑屏”上每个名字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在上影节,我最感动的是大家安静地看完最后黑屏的五分钟,即便没有映后,也会为此鼓掌,那是对电影制作者极大的尊重。”她认为,在电影节不光是看好电影,也培养起观众对电影人的尊重。 以培养国际化影视创制人才为目标的上海温影,走出了大量“黑屏”上的电影人。去年,由上海温影电影制作系校友陈仕忠导演、编剧,温影班底主创的电影《寻她》获得上影节艺术贡献奖,让贾樟柯颇感欣慰。“《繁花》的声音部门几乎都是由我们的校友参与。陈仕忠获得的上影节奖项名为‘艺术贡献’,这一奖项正是奖给电影技术。这部影片幕后的工作人员全部是我们的校友,上影节的肯定,也坚定我们的办学方针,成为培养国际创意性人才的学院。” “从展映片中找到可以投放市场的生力军也是电影节的作用。观众的热烈参与,可能会让未来资方、发行方坚定进入电影市场的信心。电影节不光有产业本身的功能,还有文明互鉴的作用。”沙丹的发言赢得热烈掌声。 责任编辑: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