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结束的第70届, 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上, 一个中国导演以自己的纪录片, 夺得了主竞赛单元最高奖,金豹奖, 这是该电影节史上首次, 由一部纪录片获得最高荣誉。 可在中国,没有多少媒体报道此事, 他的名字,更是没有多少人听说过。 是这个奖份量太轻吗? 要知道,洛迦诺国际电影节, 是国际A类电影节之一, 为世界上第四悠久的电影节。 那么,是这个导演不够厉害吗? 可他曾和张艺谋同年, 获得法国文学艺术骑士勋章。 他的纪录片《铁西区》被英国电影学会, 评为世界影史上, 最伟大的50部纪录片之一, 他的《方绣英》与《15小时》, 今年参展第14届卡塞尔文献展, 期间于雅典展区最大的展场放映, 放映结束后,这件影像作品, 也随即被该馆永久收藏。 欧洲人都赞誉他是一个电影天才! 更重要的是, 他也是中国最勇敢的导演, 可我们,却对他一无所知?! 他,就是王兵 1967年,他出生于陕西, 14岁时父亲突然去世, 根据当时政策, 他无法拒绝地接班了父亲, 在西安建筑设计院的工作。 还未成年的他,过早步入社会, 成了家里的顶梁柱, 他边努力工作,还边供姐姐上大学。 此后他在西安建筑设计院工作了10年, 可这并不是他想要的生活: 我不可能每天坐在那里白活一辈子, 总要做点事情。 1991年,已经24岁的他, 毅然从父亲单位离开, 选择自己真正喜欢的摄影, 他先是考进鲁迅美术学院, 后又进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进修, 这才有了后来的导演王兵。 1999年, 他开始着手拍摄第一部纪录长片, 这部长片,是真的长, 整整551分钟,9个多小时。 影片一开始, 火车缓慢而沉重地驶过颓败的街道、 积雪覆盖的荒地, 观众们被带入了一个工业文明的废墟。 镜头拉进了工厂车间的休息室, 工人们光着膀子,喝酒、 下象棋、赌钱,不经意间, 聊着工厂买断和养老金的话题, 一副听天由命的样子。 随着影像的推进,你会看到, 一个时代的没落。 这片曾经辉煌的重工业厂区, 如今却荒芜、凋敝。 铁西区,是工业文明的废墟, 凝聚了一代人的理想, 隐喻了一个时代的兴衰, 中国的计划经济在做最后的挣扎。 曾经有这样一群人, 为了创造一个新的世界, 而付出了一切, 可他们最终失败了! 而他用镜头真实地记录了, 国企改制期间工厂的没落, 和人们迷茫的状态, 记录了随着中国迅猛发展, 而产生的各种问题和悲剧。 这部中国纪录片第一次, 向人们近乎完整地呈现出, 大时代变革中普通中国人的生存现状。 《铁西区》一经面世, 就被誉为中国最好的纪录片之一, 很多人看完这片,都忍不住哭了。 2014年,英国电影学会评选出了, 影史最伟大的50部纪录片, 《铁西区》排名第17。 在很多国家的电影学院, 《铁西区》是上课时用的教材之一。 他在国外获奖无数, 被奉为中国当代电影的重要人物, 可这部作品在中国,却是幽灵式的存在。 《铁西区》的影碟, 在国内只能以盗版的形式存在, 而他自己在中国,也近乎隐形。 然而《铁西区》绝不是他, 唯一一部题材敏感的作品, 他的影片从未有过在中国大陆, 通过正常渠道传播的机会。 他的第二部电影选择了, 一位活在回忆中的, 中国劳改营幸存者的故事。 主人公是一位名叫和凤鸣的老人, 她和丈夫在那场, 著名的反右斗争中受尽苦难, 丈夫在饥荒中活活被饿死, 而她活了下来。 令人惊讶的是,整部电影没有旁白, 没有注解,没有对话, 他就直接把摄像机, 架在和凤鸣老人的房间里, 静静地听她讲述了三个小时, 听她娓娓道来那段岁月究竟有多艰难。 《和凤鸣》没能够在国内公映, 但这些被历史忽视的小人物的故事, 却一次次激发了他的创作欲, 他的作品一部比一部不可思议! 一年后,他远赴戈壁沙漠, 拍出了一部神片:《原油》, 时长840分钟,比《铁西区》还要长。 这次,他镜头下的主人公, 是油田的工人们, 采油绝对是又苦又脏的职业, 他看他们在恶劣工作环境下操劳, 也跟他们走回宿舍, 跑到饭堂,体味苦中作乐, 听他们讨论工资被克扣,领导的腐败…… 他更看到了人口众多的中国, 对石油内需的巨大压力。 之后,他又拍了《煤钱》, 这一次,他以短小篇幅, 记录了跟煤有关的黑钱交易。 在影片中,你可以看到, 买煤的人和卖煤的人, 都在盘算如何从中图利, 人与人的关系全靠金钱来定义。 既肮脏又乌亮的煤, 反照出如今时代人们向钱看的现实。 2009年,他还拍了《喜洋塘》。 喜洋塘村庄位于云南省东北地区, 海拔约3200米, 这里生活着几十户汉族村民, 虽然叫喜洋塘, 然而讽刺的是,在这里, 你看不到任何的“喜”…… 贫穷究竟有多可怕? 看完这部影片,你就会明白, 在中国还有许许多多人, 仍在为一日三餐而发愁。 纪录片《无名者》记录的是, 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 常年住在一个没水没电的洞穴里。 他从冬天记录到秋天, 整整一年没有跟这位无名者说一句话, 就是这样真实的记录着, 一个原始人一样生活的人, 一个脱离了社会关系的人。 作为一名导演,他不仅记录了困厄, 更是在追究困境下的原因, 以及困境之下, 如何让人们能够找到, 继续存活下去的力量。 接着,他又拍了《夹边沟》, 讲的是西北劳改农场的故事, 1957年10月到1960年底, 在这个劳改农场里,三千多名, 甘肃省“右派分子”被遣送到此, 这里是真正的人间炼狱, 农场内一半以上的“右派”, 皆因饥饿而死。 而他几乎没有任何回避地, 回顾了那段不堪的历史, 本片获得第67届, 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提名。 《法兰克福德国日报》评价: 《夹边沟》是一部让所有人有机会, 去发现一些从来不知道的新事物的影片。 《斯洛伐利亚日报》评价: 这是献给那些受过苦难的人, 这部影片很有必要。 然而,这部片子同样, 没能在国内上映。 他在云南拍片时,偶然遇到三个孩子, 他至今仍难忘第一次见到她们时, 心里涌起的那种强烈感觉: 那天刚下过雨,天气放晴, 两个小妹妹就趴在泥地里面玩。 姐姐英英就在旁边,也是七八岁的孩子, 却要去照顾更小的孩子。 你看到的时候,就有说不出的感觉。 她的眼神很单纯,又带着期盼。 三姊妹没有母亲,父亲外出打工, 她们没能上学,每天放牛牧羊, 干农活,捡羊粪,相依为命, 日子过得极其艰难。 一年后,他扛起设备去拍她们, 才发现,她们的家是真正的家徒四壁, 平日里,她们只能烤土豆喂饱肚子, 看到他来,孩子们还拿了一个土豆给他, 一个小小的土豆不算什么, 可如果你知道, 除此之外,她们一无所有, 你一定会讶异,会震撼。 影片临近结尾时,二妹忽然唱起了, “世上只有妈妈好”, 可这三个孩子却从未感受过, 一丝丝来自母爱的温暖。 这是一个很苦涩, 却又有着温暖的珍贵故事。 该片在国外获奖无数, 威尼斯电影节, 地平线单元首映最佳影片奖, 瑞士弗雷堡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最佳观众奖, 迪拜国际电影节大奖 …… 而中国观众还是看不到它。 他和其他导演很不相同, 一直在拍摄着边缘人物, 这些人是人们不想见到的群体, 不仅仅因为他们自己躲藏起来, 也或被某些原因而遮蔽。 他并不感兴趣那些成功登上, 中国当前“经济发展列车”的人, 而最关心,最想拍摄的是, 那些被经济时代甩在了后面的人。 于是,他又把目光聚集在了, 一群被社会所抛弃的群体身上: 精神病院里的病人。 他来到云南昭通市精神康复医院, 拍摄了一部长达4小时的纪录片, 命名为《疯爱》,英文则是: Til Madness Do Us Part, 直到疯狂将我们分离。 其实,很多精神病人, 并不属于这里,他们不是真的疯了, 而是被家人遗弃才关进来的。 然而一个可以正常的人, 在这样的环境待久了, 也会不知不觉真的成了精神病人, 一想到这些,你一定就会感到很压抑。 在片中,有这样深刻的一幕: 一位患者在封闭的楼层里, 不停地奔跑。 这个楼层是四方形的, 这种奔跑不过是一个死循环, 可这个患者浑然不觉, 只是不停地跑着,循环往复, 边跑还边说: 我明天就要回家了, 我明天就要回家了…… 没有因果只是记录, 看完令人大汗漓淋, 仿佛就是自己在疯人院住了四个小时, 他还原了一个真实而被折叠的世界。 在这部纪录片,人们第一次, 在影像中看到了中国的精神病院。 你会突然惊觉,原来, 锁住的世界也是世界, 疯掉的人也是人! 《方绣英》是他的新作品, 也是让他在第70届, 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上, 夺得金豹奖的作品。 方绣英是他一位朋友的母亲, 是阿尔茨海默病患者。 他亲眼目睹了朋友, 和感知系统退化的母亲之间的交流, 语言障碍无法阻碍情感的流转, 他深受触动,决定拍下这一切。 他在方绣英的身边, 架起了两台摄像机, 一台镜头对准躺在床上的她, 纪录了老人临终前的最后十天, 另一台则用来追踪这个村庄, 如何面对一位老人的死亡。 他为世人真实地展现了一个人, 生命消逝的过程和感受。 他说: 我从来不在电影里面制造故事、 加强故事,什么叫好看? 没有什么好看不好看。 一个自然的,相对真实的呈现是最重要的。 这是一个人对世界的一个认知, 我一直遵守这个原则。 尽管他拍了这么多电影, 可他在国内却特别受忽略, 在那本是最需要、 也最应该认可他电影艺术的地方。 因为他拍摄的题材敏感, 很多影片都没能在国内公映, 大部分作品目前都只能在欧洲发行。 盗版是中国观众, 与他作品相遇的为数不多的途径。 B站上《铁西区》全集的, 播放量达到了2.4万次, 人们发弹幕聊起了自己的父辈, 以及工厂子弟共同的历史记忆, 当人们试图重构那片土地上的历史轮廓, 才发现《铁西区》是离真实最近的影像。 有人忍不住问他: 你自己从本身选材来说, 不会考虑这个东西能不能拍吗? 他坦然回答: 我不知道什么东西能拍, 什么东西不能拍, 我只知道我想拍什么。 自从我事业的开端, 我唯一的愿望就是表达自己。 王兵拍摄电影的足迹 他的作品直言不讳, 因此长期游走于主流视野之外, 他并不胁迫观众接受任何观点, 但他那美丽而勇敢的作品, 却为阐释人的心灵而留下了无限空间。 在这个浮躁、轻狂的商业社会, 他没有显赫地位,更没有雄厚资本, 只是尽管保持着某种良心, 和道德的高度自律, 可他却活出了一个, 诚恳、热烈,且自由的自我。 在中国坚持做纪录片的人, 感谢他为消逝的历史, 为热闹非凡的人间图景, 坚持着见证和反思, 记录下, 这个时代的小人物和边缘群体, 记录下, 人们执意想要忘记的现实和苦难。 他紧紧随着历史,注视着它, 他没有虚饰它,没有夸大它, 他拍摄下中国大地上曾经发生的真实, 再通过这些真实的影像, 引起大众的关注, 只是希望, 让我们的世界再变好一点点…… 这样坚持求真,不拍烂片, 勇敢的中国导演, 值得我们所有人的致敬和点赞! (责任编辑:晓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