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引:2023年是大规模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55周年(1968-2023)。此文本是受约为50周年纪念日所写。但随即便传出:所有原约的纪念知青运动的文字都被搁浅,此文也就因此写了这个开头就中缀了。此半截短文述说了一个关于《岁月甘泉》大故事里略微完整的小故事,也是大故事的一个引子吧,今天就以此“引子”的方式刊发,也是作为知青运动55周年的一个小小纪念。 ——作者 近日,知青组歌《岁月甘泉》的选曲——由廖昌永领唱的《山的壮想》08年演出视频,忽然在各个微信群热传。让我恍然惊觉:一晃眼,创作和演出此歌,已经整整十年了!同时马上,进入2018年,大规模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就要进入五十周年了!老友隔洋为知青集子约稿,我呢,却因知青文字以往写得太多而有点“审美疲倦”了,便曰:久未写知青文,还能写点什么呢?老友说:就写写《岁月甘泉》十年来的点点滴滴吧! 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可不是么?《岁月甘泉》十年走来,也可谓风光旖旎亦关山重重,盛誉频频也蜚声遐迩,其间从未与人言的般般种种——内情外议、喜乐汗泪、成事秘辛包括舞台八卦等等,真真是可以洋洋洒洒写出几本书来的。就让我将宏篇化涓滴,借此偿还稿约吧! “不动声色的显山露水” 先就从这位约稿的老友说起。“老友”不是别人,正是同为农垦兵团老知青出身、曾在广东党政部门出任高职的我的大学同窗——蔡东士老兄。他和组歌《岁月甘泉》的渊源外人很少关注,以往我也很少言及,却是关涉这部作品生死攸关的、至关重要的一页,这里,不妨作一点开篇的“剧透”吧。 粤海知青网领导层当时如何调动各自的人脉关系去解开难题死结,霍东龄兄没有跟我细叙。但其中最关键一点——他们找到了曾任省委宣传部长、时任省委副书记(演出时任省政协副主席)的兵团老知青蔡东士,获得了这位知青老战友的鼎力支持,则是霍兄向我一再强调的。“这是最关键的一步,也是最重要的推助力!”他们当时并不知道蔡东士是我这个作词人的大学同窗(隔山隔洋的,我完全没参与他们的具体运作),只知道他是农垦兵团知青出身,有在湛江地区军垦农场多年的辛劳历练,便一致坚信:蔡东士一定会对这台知青晚会和知青组歌《岁月甘泉》,伸出援手的!据霍兄告我:当时,《岁月甘泉》的歌词在宣传部门的审查中,在好几句歌词的“负面字眼”下面(如:“在苦难中掘一口深井”等等),被划上了红杠杠、打上了问号。蔡东士仔细审阅歌词后,告诉审稿的年轻官员:你们没有过知青经历,这样的歌词表述得很真实,也很有分寸,没有问题。在蔡东士的首肯和拍板下,词曲审查通过了,演出必须的例行手续——演出许可证拿到了,演出日期被正式确定延至2008年9月,演出地点——白云山国际会议中心剧场的档期,也终于敲定了! 我们随后就从各种渠道获知,为了2008奥运年的诸般敏感,各地纪念知青运动四十年的活动或是叫停或是降格,唯独广东既不减规模、又不动声色地在沉缓推进。我们深知:当时尚在高位的蔡东士老兄为此保驾护航,是要因之承受巨大压力和承当风险责任的!让霍东龄和我喜出望外的是,我们蔡东士老兄不光身体力行、亲力亲为帮助知青纪念演出晚会和《岁月甘泉》顺利过关,甚至拿起他的健笔,为正式演出和专辑CD出版,写下了《岁月甘泉 . 序言》—— 我们的知青岁月是由特殊年代、特殊人群和特殊际遇铸就的千秋历史印记。 在历史长河中,这段岁月不管有多久,都只是极其短暂的一段流水,但在人们脑海中却是千刀万剑斩不断、百虑千思理还乱的绵绵思绪,是震撼千百万知识青年、牵动整个社会的挥不去抹不掉的沉沉情结。 ……………… 我们当然心领:正是这样沉甸甸的“知青情结”——对一段关涉“千秋历史印记”和一代人青春和命运的人生经历的爱重之心和汗泪深情,大大重于乌纱帽的分量,促使蔡东士兄慷慨伸出了他的义助之手! 还有一段不能不提的余话:《岁月甘泉》和知青晚会的成功演出和由此造成的积极正面的社会轰动效应,转换为庆功宴上热心农友歌友们的一致倡议:建议趁热打铁,请粤海知青踊跃捐款,在广州著名风景区白云山上,建立一座“知青亭”。霍东龄兄隔洋向我转达此议时,我当时笑曰:这是不是有点异想天开呀?!知青组歌《岁月甘泉》能顶着重重压力平安顺利地完成演出,我们已算万幸成事,“大功告成”了!尔等还要“得寸进尺”,在广州如此重要的头牌风景区白云山建立“知青亭”,势必要触动各种门槛,遇到比《岁月甘泉》更大的难题,恐怕更是关山万重,阻隔万千,只能等待奇迹出现吧? ——奇迹,果然出现了。我这里只能省略其中艰难繁复却感人肺腑的种种申报、筹款及其建筑的全过程(这本身就值得写出另一本书来)。“白云山知青亭”,今天已然成为广州白云山风景区最受欢迎的景点之一,也被广东有关部门定为爱国教育的基地之一。我只能说,每一个游览者,也许都会注意或忽略其中的一个重要细节——那个主体亭廊上由蔡东士题写的“知青亭”的题匾。了解上述故事以后,您也一定能了解:这个题匾,对于“白云山知青亭”最后得以奇迹般地矗立白云山的关键性因素,她,正是高耸在松涛绿浪间这座金色亭廊所蕴涵的一个——奥秘。 “不动声色的显山露水”,这确实是千年历史形成的粤地人的区域品格,更是粤海知青群体近十年来沉实耕耘、扎实行事、有热情有章法,因而实绩累累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只是我和霍东龄几乎从未对外言及:蔡东士老兄对《岁月甘泉》的关键性支持,才算真正的“不动声色的显山露水”——敢为天下先却有情有据,合理合法,分寸适度;因而可以低调完成,高质呈现。这,正是组歌《岁月甘泉》创演成功,在音乐专辑正式出版时敢于冠名“中国知青组歌”的又一个——奥秘。 作者简介:苏炜,中国大陆旅美作家、批评家,现任教于美国耶鲁大学,曾任耶鲁东亚系中文项目负责人,文革中曾下乡海南岛农垦兵团十年(1968-1978),中山大学中文系77级,1982年赴美留学,获洛杉矶加州大学文学硕士,后在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担任研究助理,1986年回国工作,任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1990年后定居美国。曾出版长篇小说《渡口,又一个早晨》《迷谷》《米调》《磨坊的故事》《远行人》、学术随笔集《西洋镜语》、散文集《独自面对》《站在耶鲁讲台上》《走进耶鲁》 、交响叙事合唱知青组歌《岁月甘泉》、歌剧《铁汉金钉》《天涯晚笛——听张充和讲故事》、古体诗词集《衮雪庐诗稿》等。 (晓歌编辑) (责任编辑:晓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