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杨世雄(左)
2023年4月,新冠疫情基本结束,我们当即订购了到中国的机票,由美国休斯顿回到上海,然后开始了峡江第二故乡之行。
5月15日,我们起了个大早,乘高铁去江西峡江。回江西看看分别50来年的第二故乡是我多年的愿望。这些年来由于学习,工作,家庭诸多因素,又长期在国外,一直未能成行。多年前有几次出差火车经过江西樟树车站时,心里都会有一种莫名的激动,难忘在这里度过了最好的青春时光。阔别50来年后,现在终于重新回到峡江。 我当年插队的庙口村(大队)的张书记和他的朋友开面包车来接我们。老朋友见面分外高兴,大家喝了酒,话匣子就打开了。张书记告诉我说,我在生产队管理电站和广播站时,他还是一个小孩,跟在我后面跑来跑去。文革后他经大家选举在村里担任了32年的大队书记,现在还在乡里返聘,带那些大学生考上来的村官。 我在村里时,张的大伯是村里的老地主,每天都要把村里的厕所打扫得干干净净,很勤劳老实的一个文化人。在座的有好几位的儿女在上海,也有在国外留学的。这么多年下来,大家的视野都开阔了。
作者杨世雄(左一)与最早来炎田的知青在长条房屋前面的合影。
下午,张书记带我回去看了几位在县城的老朋友,当年公社拖拉机站司机的黄先生与公社广播站的播音员的吴女士,我曾在公社社办企业担任会计,和他们都是老朋友了。大家谈起许多往事,不胜感慨。又拨通了原桐林大队广播员上海知青朱春凤的电话,记得上次见到朱还是在80年代初期,一晃又是40年了。
5月16日是重头戏,张书记一早就来接我们去炎田村。我在那里度过了七年青春最好的时光。由新县城到炎田村四十里路,途经马埠镇,桐林乡,很快就到了炎田村。 乡亲们在活动中心挂了大横幅欢迎我们,车子一停下,又点燃了震耳欲聋的大鞭炮。老乡们都聚集在村门口,老乡们问的第一句话都是:杨世雄,你还记得我吗?是啊,50年过去了。来时还是刚满18岁的中学生,现在已是“古来稀”的老翁了。和乡亲们一一握手,年轻时的记忆又慢慢清晰起来。 张书记告诉我们,当年我们来时,生产队来不及建房,就把生产队养牛场的牛转为散养,把养牛场临时改建,用杉木板隔开后给我们居住。生产队还为我们打了木床,写字桌等。门口有一棵大樟树,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记忆。现在,旧居早经拆掉,建了新房。想当年意气风发, 到现在已经半个多世纪过去了。 老乡带我从村头走到村尾, 一一介绍,我还记得许多当年各家农户的位置。现在旧房子都拆掉了,老乡们在旧宅基地上建了他们的新房。大部分都是楼房,都有卫生设备,高大宽敞。 我们到了以前村里的妇女主任吴九香家。她丈夫许苟仔一直是炎田村的生产队长。我们来村里插队后,他知道我有一些电气知识,就要我在生产队担任柴油发电站的工作。1973年推荐上大学时,他认为我有了实践经验再去深造一下会有很多发展,他和老乡们都极力推荐我去。后来由于家庭出身原因,没能实现。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那天晚上,就在他家的厅堂里,许苟仔特地和九香一起请我去喝米酒,他安慰我说,你还年轻,以后还会有很多机会,千万不要丧气。 我们和村里的一些妇女一起照了相,他们不少都是村里当年能干的“半边天”,现在都老了。 村里的一口老井在村中央,水质很好。我们那时住在村东头,也都是到这里挑水喝,我喝了七年这口井的水。当时每逢过年,村民们还在这里打糯米糍吧。看着老井,又想起许多当年生活的点点滴滴。村民们提起当年和我们一起经常来往的几位老乡“饭桶”、“黒肚”、细苟、福根等,记忆一下子又清晰起来。在那些艰苦的岁月中,他们手把手教我们农活,帮助我们生活。我们和老乡们一起农田劳作,修水库,办学校,为生产队理财,替老乡看病,建电站,广播站,…。五十多年过去了,他们的音容笑貌还在眼前。
作者杨世雄(左三)回访村里时与老乡等在村东头的老井边合影。
这次来炎田前,与张书记商量,我想请全村大家吃个饭。想起当年在在村里时每逢过年,农忙时节,乡亲们杀猪,或是有些什么好吃的,都要请我们知青去喝酒吃饭。这次回村我要请全村大家吃个饭,热闹一下。村里的活动中心,有20来张大园桌。附近的马埠镇有专门下乡烧饭的队伍,他们会开车带所有的用具来。村里派了三名老乡,一大早就开皮卡到县里购买了所有的菜,肉,海鲜,烟酒等。村长前两天还通知了许多不住在村里的老乡。村长说,当年的老乡还健在的或者是他们的子女,基本上都来齐了。开饭前,我做了一个简短发言,给大家鞠躬,谢谢老乡们在那个艰难的岁月中对我们的照顾。
5月17日是我在峡江的最后一天。上午,张书记带来了村里人送给我和朱丽平老师的二大包土特产,每包有一个大猪腿,腊肉,香肠,大小笋干等等。想起以前我们在插队时每次回家探亲,老乡们也总要给我们些好东西。 张书记带着我们到老县城去,看了峡江水利枢纽,在建造中的峡江度假村,还有在老县城的知青展览馆。 峡江的老县城是巴邱镇,这里还保存着一块历史遗址,有当年万人大会的广场,老百货商店等等。 峡江老乡对上海知青的感情还是很深的,在老县城办了一个知青展览馆,有一位半专职的讲解员。馆里收集了不少当年上海知青的材料,做了很逼真的人物蜡像。 展览中看到了当年我们第一批赴江西知青的头头王建华。他后来被推荐上了大连工学院,毕业后又和他的夫人再次回到峡江,80年代后又下海经商,展览中介绍说他是两进两出峡江。 展览中展出了我们流源知青赞助流源村办学的照片,讲解员也介绍了他们长期的努力。 展览中还看到了一位上海知青,与当地老乡结婚后又离婚返回上海。后来当她得知前夫患重病时,又回到峡江照顾前夫和他的家庭一直到现在。峡江县授予她道德模范称号。 展览中看到了王效梅的照片,她曾经是庙口大队的赤脚医生。 那时大队广播站在楼上,赤脚医生站就在楼下。老乡们经常来找她看病拿药,颇受好评。她是高中生, 有空还喜欢看书。听说到她已离世,深感惋惜。 离开峡江前的晚上,老朋友邓增保的儿子,现在峡江县委任办公室主任,又陪我们参观了金坪的另外两个知青展览室,看了峡江玉笥山道观。晚上,他又把炎田村的一些小青年后代叫到县城,和我们再次团聚。大家又回忆起许多往事,谈起这些年的巨大变化和各人的成长历程。为那张50年前田头照片的确切位置,几位年轻人又讨论了许久。 在七十来岁时,还能够重访峡江,我深感高兴。它唤起了我在江西插队的许多回忆,也看到了这些年来江西农村的巨大变化。 作者简介:杨世雄,上海知青,1967届初中毕业,在江西峡江插队7年,大连海运学院船舶导航专业毕业,美国新泽西州理工学院获电机工程硕士和工程科学博士,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高级工程师。 责任编辑: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