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花谷旧书市集在苏州河畔开启阅读新体验
市集首日,不少市民读者冒雨前来“淘宝”。(主办方供图)
雨中漫步苏州河畔淘旧书是什么体验?昨起至27日,上海市民的旧书市集又回来了!作为2023上海书展活动的延伸,“淘书乐·樱花谷旧书市集”在南苏州路186号开启阅读新体验。 记者昨天上午在市集现场看到,渐大的雨势没有拦住爱书人的步伐,陆续有市民相约来赶集。考虑到天气因素,主办方在展位帐篷两侧加装布幅进行半封闭保护,让图书免受雨水影响,也让读者安心购书;文创区域暂时盖上了防雨布,后续会根据情况灵活调整。 “开张首日累计卖出了近千册书,感受到很多市民尤其是中老年读者对旧书、纸质书的情有独钟。”上海图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程犁观察发现,二手书买卖收购近年来尤其火热,背后动因一是出于怀旧情结,有些书几十年前看过或拥有过,再次偶遇有种失而复得的惊喜感,能唤起一代人共通的记忆;二是部分旧书蕴藏收藏价值,二手书流通也是精品出版物内容价值的延续;三是绿色环保循环理念盛行,渐成城市新风尚。“就像入口处海报上写的‘你家书房新陈代谢了吗’,旧书与新书满足不同读者的多元需求。这也提示出版行业还是要立足于打造优质内容,甚至是传世精品,才能让好书走得更长远。” 稀缺性、体验感,让旧书市集“圈粉” 在线上购书、电子阅读流行的当下,淘旧书仍是许多书迷们的日常小确幸。为了让更多爱书人收获“如得良友,如逢故人”的惊喜,上海图书公司承办的“淘书乐·樱花谷旧书市集”,分书刊、展览、讲座、文创、非遗技艺、互动体验等六大板块。此次市集展示展销1.5万余种“宝藏书、稀缺书、断版书、签名本”等古旧书刊和5000余种特价书,以及千余种由上海香港三联书店和上海外文图书公司提供的港台版及原版进口旧书、特价书。 热衷收藏古旧书刊的曾先生,是当天第一位购书者,他入手了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获赠了“淘书乐”主题帆布袋。“我第一次在市场上看到这本书,赶紧买下收入囊中!”他还带来藏书《聊斋志异》《芥子园画谱》向书友展示,其父亲和爷爷都喜欢藏书,经过三代人努力,家中目前有5万多册藏书,其中不少是古籍书和线装书。“希望通过旧书市集能让更多年轻人爱上读书,多来这样的户外特色市集逛逛。”他说。 在外滩附近主持讲座的徐家宁,路过市集立即被吸引进来,逛了近一上午。他兴致勃勃向记者展示“战利品”——《北洋军阀史略》《存在与虚无》《新闻研究资料》,“三本共50元,挺便宜的,主要是版本少见,比如萨特代表作《存在与虚无》家里有好几版了,但难得看到这本年纪比自己还大。”除了版本的稀缺性,线下体验感也是他所看重的,“现场能摸到书的质感与品相,捧在手里沉甸甸的,可能还有旧书独有的气味,这都是在网上购书所难以替代也无法体验的。” 穿行书摊,市集所展销的古旧书刊绝大多数为单品,从5元1本的连环画到9000元的清光绪二十三年养树山房刻本《辛卯侍行记》六卷,都吸引了读者驻足。此外,还有不少“宝藏书”待有缘人来“淘宝”——比如,戴望舒译、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世界文学名著——比利时短篇小说集》,出版于1942年、吕思勉所著《先秦史》,1946年由文光书店出版的朱自清《经典常谈》,本草学集大成之作《证类本草》等稀缺书,出版于1957年的《圣鞠斯特》和出版于1962年的《英雄国(上下)》等断版书,以及留有秦瘦鸥签名的《秋海棠》和留有倪墨炎签名的《鲁迅后期思想研究》等签名本……这些书目前多已绝版或断版,市面上较为罕见。 收获绵长记忆,给书“第二次生命” 低碳环保的二手书,一不留神成了“网红”。市集现场也竖起收购海报和二维码,欢迎市民腾出自己暂不需要的图书,给书“第二次生命”。 “上海旧书店多年来以循环共享为宗旨,除了出售旧书,还提供上门收购旧书的专业服务。”上海图书有限公司总经理石洪颖透露,旧书收购是该公司的特色业务,这是沪上其他书店鲜有的。“老版旧书在市面上存量稀少,这注定了该类图书在销量和利润方面对公司的贡献有限。但在不少爱书人眼中,旧书不只是一本印刷物,更是一段被封印的历史,拥有‘考古’信息量。书的生命,是作者和读者共同赋予的,二手书更是在低碳理念下延续一本书的生命。” “网上也有二手书商家销售,但少了偶遇的喜悦感,在这里除了能真真切切、实实在在触摸到,边翻边感受,还能收获绵长的时光记忆。”徐小姐趁午休拉上同事结伴来淘书,她发现,市集或书展容易汇聚更多同道中人和书友,大家一起交流更有氛围。而旧书与读者的相遇,更像是一段跨越时空的缘分。“很多书可遇不可求,淘到后还能第一时间和同伴分享,承包了一天的快乐。” “书集中、时间短、收效大!”81岁老读者方耀庆流连多个摊位,他觉得在旧书市集能短时间内“锁定”胜果,这带来了极大的满足感。 责任编辑: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