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山到上海:金山区历史地理研究》 上海市金山区档案局(馆)编安介生 周妮 马巍 著 上海辞书出版社
■本报记者 顾学文 “不懂金山历史,就很难懂上海历史。” 在历时数年,带领团队深入研究了金山区的历史地理之后,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安介生教授斩钉截铁地对记者这么说。 6400年前,上海大部分地区还是茫茫汪洋,西南金山已成陆地,境内至今留存的上海最早的海岸线遗址——古冈身遗址,时跨六千余年,分割海陆界限,静守这片古远土地的沧海桑田。 作为上海地区最早成陆、最早有先民生息、最早有行政建置的地区,金山在时序更迭中,沉淀出以古冈身、古县治、古海塘和金山卫这“三古一卫”为核心的地理文化标识。 成陆史 先于上海大部成陆 读书周刊:“上海成陆”以及“上海地区海岸线变迁”问题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您的研究对这个问题给出了怎样的解释? 安介生:距今25亿年至11.21亿年间,现金山地区经历了强烈的海底火山活动,今朱泾、吕巷、张堰、朱行一带逐渐形成稳定的地层,地质学上称之为“金山群”。漫长的时间里,金山地层时而为海、时而为陆,长江南岸与钱塘江口沙嘴连成一片,把太湖与大海隔开。至6400年前,上海大部尚为一片汪洋,平均海拔4米左右,以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为主,湖网密布,而西南有少数丘陵、山地。 潮水鼓涌间,地势较高的金山一带,经由介壳动物的残骸与沙砾堆积,形成一条西北东南走向、全长百余公里的贝壳沙带,因其高于附近点,被称为“冈身”。古冈身阻挡强潮入侵,承纳江海沉积,自形成后6000多年来就没有下沉过。这既是金山宝地的源头福祉,也演绎了自然力量的雄伟神奇。 读书周刊:更让上海有了成陆的可能。 安介生:是的。金山地区地势东南高、西北低,略呈倾斜,其中以冈身地带地势较高,海拔多在4米以上。金山地区还有秦望山、查山、甸山三座山丘,以及大、小金山和浮山三座海岛。这些地势较高的丘陵、山丘,为上海成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读书周刊:古冈身如今还存有遗址吗? 安介生:在今天的金山区漕泾镇东北沙积村,尚存有沙墩,经碳-14测定,距今为6000—7000年,是上海市西部仅存的海岸线遗迹。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当地群众挖沙建房,沙冈遗址遭到极大破坏,部分地方已经成为深潭。只有沙积村高宅基下冈身因建房而得以保存。这段冈身的存在,验证了金山地区早在6000余年前就已成陆的事实。 文化史 6处古文化遗址 读书周刊:以往的研究成果大多强调上海西南部丘陵、山地对上海地区文明发展过程的推动作用,似乎不太关注东部冈身地带对上海文明形成的推动作用。 安介生:这是不应该的。冈身形成后,潮汐为冈身所阻,原来的沙嘴无水患之忧后,成为先民最早居住的地区。大约3000年前,冈身以西湖沼逐渐排干,平原面积扩张,再加上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先民逐渐从低丘高墩之上走向平原地带。金山境内冈身遗址、招贤浜、亭林、查山和戚家墩等古文化遗址的发掘,也验证了先民从冈身地带逐渐向平原地区迁徙的文明发展之路。在上海市陆续发现的29处古文化遗址中,金山区内共有查山、戚家墩、亭林、招贤浜、南阳港、秦望等6处遗址,占有较大比例。这6处文化遗址所反映的文化类型包括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和马桥文化。它们多分布在山坡或平原高墩之上。 正如历史学家王国维所提出的“二重证据法”,冈身和这6处文化遗址的相继发现,与传世文献相印证,共同记录了早期先民在金山地区生产劳动、繁衍生息的历史,证明了金山地区是名副其实的“上海之源”。 读书周刊:从成陆到古文化诞生,之后的金山是如何一步步成为政区存在的? 安介生:金山历史政区的溯源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上海历史政区的溯源过程。海盐县是金山一带最早设置的县级政区。最早的海盐县,置于秦代,其治所最早在今金山区南柘林(山)。后来发生了沦陷,县治逐渐西移。东汉时,分会稽郡设吴郡,治今苏州城,下辖十三城。海盐为十三城之一。两汉之交,发生了金山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沦而为湖”。海盐县治沦陷,是海边陆地最初形成时不甚稳定的表现,也有学者认为与当时出现的大水灾有关。 在今上海地区较早设立治所,并一直延续到现代的县级政区,应是唐代设置的华亭县,即今松江区。然而,在华亭建县之前,上海地区的文化发展并不苍白。事实上,当时区域内出现了一些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历史人物,他们是那个时代上海文化的代表,而他们与金山密不可分。比如南朝顾野王,是我国南朝著名的文字训诂学家、历史学家、地理学家,其所著《舆地志》集地志之大成,代表了南朝地理学发展的最高水平。顾野王晚年就定居于亭林镇。顾亭林之名因而驰誉天下。从唐代到宋元时期,今金山地区在地域上尽管属于华亭县的范围,没有独立建县,但其地位与影响丝毫不可小视,不少华亭县的重要文化景观,都在今天的金山区境内,可见金山文化的积淀深厚、源远流长。 军事史 “江南第一卫” 读书周刊:金山卫为何被称为“江南第一卫”? 安介生:上海地区位于中国大陆东部、长江三角洲南部,控江、海枢纽,是东南战略要地。唐宋时,随着经济中心逐渐南移,尤其是在南宋时期作为拱卫皇城杭州的重要据点,上海地区社会经济逐渐繁荣,军政建置逐渐完备。区域内青龙镇、上海务、江湾镇一带都有迅速的发展,其中青龙镇、江湾镇一带设置有水军港口,并驻扎有大量水军,成为拱卫都城杭州的重要武装力量。 明初,为抵御倭寇借河网水道侵扰江南腹地,于洪武十九年(1386年)在筱馆(小官)镇筑城设卫,因与海中金山相望,所以称为“金山卫”。上海地区大部在政区上隶属松江府,而军事上则统由金山卫管辖。金山卫城也以周12余里的城池规模,超越松江府城周8里,成为区域第一大军事重镇。下辖7个千户所,驻兵1.3万余人,辖境东起宝山、川沙,西达乍浦,绵亘300余里,除建卫城外又在沿海滩涂建立一系列海防堡墩,严密戒备,成为南直隶防御门户最重要一关,也是抵御倭寇、拱卫都城的主战场,由此得名“江南第一卫”。 读书周刊:“江南第一卫”今安在? 安介生:清初,随着海疆形势的缓和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金山卫在海防中的重要作用逐渐降低。上海地区的军事防御重心由南部金山卫城转移至松江府一带,这在兵力部署和营汛分布中亦有所体现。由于卫所裁撤、县治迁移、战争等因素的影响,卫城内废弃官署、残破宗教景观逐渐增多,加之修筑海塘以及修建道路的破坏,12余里长的壮观卫城不复存在。 经济史 星罗棋布的集镇 读书周刊:研究一个区域的历史地理,考察经济发展是题中之义。在长江流域逐渐由“蛮荒之地”向“人间天堂”过渡的过程中,金山区的经济发展历史是怎样的? 安介生:江南市镇长期以来为国内外江南史、经济史学者研究重点,研究成果十分丰富。历史学者樊树志认为:“市镇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乡村向都市化方向转变的产物……长江三角洲地区市镇发展最为迅速,分布密度也最大。”显然,市镇的最终形成与商品经济及产业经济的发展存在不可分割的关系,可以说,没有商品经济及各个产业的发展,市镇之“市”难以形成,所谓“镇”也仅为有朝廷军队驻守之地。唐宋以来,伴随商品经济与产业经济的发展,市镇逐渐兴起与发展,江南地区的市镇发展最为迅速,因此也最具研究价值。金山地区作为传统江南的组成部分,其境内之市镇亦被包含于以上有关江南市镇的总体探究之中。 金山地区市镇的最早发展可以追溯至秦汉时期金山地区盐业的发展。秦汉时期,金山地区所属漕泾、戚家墩等地已形成以制盐业为中心的集市或聚落;南北朝时,江南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前京县、胥浦县的设置,促进了金山中部地区经济的开发,中小集市在金山中部应运而生;南朝陈至唐中期,集市兴起;中唐以后,随着寺院经济的兴起、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金山地区市镇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新的集市;至明清时期,随着农业、手工业、商业的进一步繁荣,形成各地小集镇星罗棋布的局面。 读书周刊:松江布素有“衣被天下”之称,金山当时亦属松江地区,金山的棉纺织业发展如何? 安介生:自宋元时期起,金山所属松江地区之棉纺织业已经开始逐渐形成并推广,至明清时期已经形成纺织原材料棉花等的大型生产基地,而纺织技术也得以普及,纺织成为当地人们生活的主要来源之一。金山地区的纺织业亦在其大环境中得以成长起来,成为主要纺织基地,并因此形成了两个以棉纺织业为主的市镇,即朱泾镇与枫泾镇,顾公燮在《消夏闲记摘抄》中说道,“前明数百家布号,皆在松江枫泾、朱泾乐业”。《枫围乡志》里是这么描述朱泾镇纺织业的:“纺纱车、织布机家家置备,大户人家则由2套至3套,一般女子均善纺织。土布品种有白瓦楞、芦席花、格子方、叠花布、斗纹布、芝麻花、苍蝇脚等30多种。农家织造的土布,除自缝自穿外,多余部分均上镇出售。” 另外,作为天然水乡,金山地区的渔业也是相当发达的。 灾难史 屹立的“海上长城” 读书周刊:在金山区档案馆的展厅里,我看到历代金山人民修筑“海上长城”的介绍,工程的宏伟与建造的艰辛,让人十分感慨。 安介生:这就是古海塘。早在1700多年前三国时期,金山先民开始修筑土塘御海,保护海岸线免遭海潮冲刷,是太湖平原东南的重要屏障。土塘受海水冲击难免崩塌,故时毁时筑。春秋战国时期,金山三岛附近已有大量村落和城堡设置,境内的胥浦塘,因伍子胥而得名,他利用太湖泄海水道疏浚,修成江南早期人工运河。 唐五代时,吴越王钱镠修筑捍海石塘,其中金山段由华亭县征役民夫配合水陆守军,采用“石囤木桩法”修筑青龙塘和胥浦塘百余里海塘,即把就地砍来的竹子编成笼,将石头装入竹笼,再把装满石块的巨大竹笼抛入海中,在两侧用高大的木桩固定,上铺石块,形成坚固海堤。 元初以来,金山嘴一带海塘因“当海之冲,屡建屡圮”而先后三次内徙另筑。海塘地位堪比大运河、长城。金山古海塘默默经受着千年海潮的冲击,保护海岸线免遭海潮冲刷,成为屹立在杭州湾北岸的“海上长城”。 读书周刊:千百年来与海搏斗,是不是使得金山地区的民间信仰多与水有关? 安介生:是的。比如,以忠烈昭应庙、金山古庙、金山神主庙为代表的霍光信仰。霍光,为西汉重臣,自汉武帝时期开始即深得当时皇帝的信任,因而,武帝临死前将其幼子刘弗陵和江山托与霍光,又在昭帝早逝之后,立废昌邑王,将汉武帝曾孙刘病已,立为汉宣帝,乃三朝重臣。《闲窗括异志》记载:“吴孙权时,一日致疾,黄门小竖附语曰:国主封界华亭谷,极西南有金山咸塘湖为民害,民将鱼鳖食之,非人力能防。金山,故海盐县,一旦陷没为湖,无大神护也。臣汉之功臣霍某也,部党有力,能镇之,可立庙于山。吴王乃立庙。” 还有以胥浦祠、曹大明王庙(胥浦庙)为代表的伍子胥信仰。胥浦为金山境内河流,相传为伍子胥所凿。民间立伍子胥祠,最初是出于对他的同情以及感恩,后来传说他能抗御江潮、保佑航海平安,他的祠庙就多起来了,广泛分布于江南地区浙江、江苏、江西等府所辖州县,在长江以北之明清开封府、襄阳府、光化县等地已有兴建。金山地区在春秋战国时期,曾先后隶属吴、越,又是伍子胥生活的区域,自然就更有“市场”了。 其他还有以三姑祠、娘娘庙为代表的三姑信仰,以龙王庙、金龙四大王庙、龙王堂、五龙庙等为代表的龙神信仰,以海神庙为代表的海神信仰,以二郎神庙为代表的二郎神信仰,以天妃庙、天后宫为代表的妈祖信仰,等等。 金山地区的水上信仰特别多,但是,信仰只是信仰,当杭州湾的狂风巨澜来到面前的时候,靠的还是金山历代先民无所畏惧的精神,以艰苦卓绝的强韧,不断修建海塘,保卫家园。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好好挖掘并发扬。 责任编辑: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