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娱乐 > 书画 >

风雨同舟八里湖——上海知青生活片断追忆

时间:2021-07-31来源:《春歌秋韵》 作者:陈坚 王树蕲 点击:
湖北省的长江北岸,有个蕲春县。从县城漕河到蕲州镇的蕲漕公路旁,翠柏中矗立着一块高大的大理石。大理石的正面刻有风雨同舟四个醒目大字,背面刻的是建场五十周年纪念,同样大方醒目,落款是2008 年5 月上海知青。自打石碑落成,这里就成了八里湖农场休闲广
      湖北省的长江北岸,有个蕲春县。从县城漕河到蕲州镇的蕲漕公路旁,翠柏中矗立着一块高大的大理石。大理石的正面刻有“风雨同舟”四个醒目大字,背面刻的是“建场五十周年纪念”,同样大方醒目,落款是“2008 年5 月上海知青”。自打石碑落成,这里就成了八里湖农场休闲广场上一个靓丽的景点。凡是当年在八里湖生活过的上海知青再来八里湖都要在石碑旁留影纪念。这块石碑也在告诉农场的年轻人,50 多年前,曾有300 余名风华正茂的上海知青来到农场开荒造田。
 
      一、应召远赴八里湖
 
      1958 年5 月15 日,上海市榆林区(现属杨浦区) 300 多名热血青年,响应党和政府号召,怀着“国家需要就是我的选择”的壮志和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理想,来到了湖北省国营八里湖农场。
 
      当年,地处长江边的农场还是一片泽国,到处是水塘,与滚滚长江连成一片。上海知青到达的那天刚巧下过雨,知青们踏着泥泞,步行三个多小时,才赶到三线塆。这里是他们知青生涯的第一站。大家放下行李,抬头四望,远处迷雾之中是荒芜的湖滩,几座秃山,近处只有几顶大草棚。没想到,这竟是上海知青的家。大草棚长约70 米,两头和中间各有一个概念上的门。进得草棚,中间是两排上下大通铺,铺着厚厚的稻草。见此情景,与上海天壤之别,知青们难免有些失望。

 
      在这个荒湖上的大草棚里,知青们吃了第一顿午饭。米饭是用陶土钵放在大铁锅上蒸的,菜是洋葱炒萝卜干。虽然大家早就饿得肚子咕咕叫,但那菜太难吃了,有一多半知青只吃了几口就放下了碗筷,少数人随手将饭菜倒进旁边的河中喂鱼了,有的女生偷偷地哭泣起来。其实过了那天,连这样的米饭也很少能吃到了。吃完午饭,女生们背起背包,向三里外的农场总部进发。她们算得上是幸运儿,在“皇城”脚下住的是土砖屋,七八个女生住一间。这是农场对女知青的特别照顾。
 
      女生走了,男生全部住进了大草棚。躺在草棚的铺位上,晚上能数星星。特别是雨天,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外面不下雨,里面还在下。
 
      知青们很快适应了八里湖的生活环境。 

 
      半个月后,先于上海知青下放到八里湖的武汉大学老师和干部,腾出了他们在石头嘴岗地上的住房,让给上海知青居住。那里是二分场的场部,200 多名男知青这才住进了砖房, 居住条件得到了改善。
 
      石头嘴是上海知青的第二个家。那是一排十余列土砖屋,每列屋子中间隔开成两间,两边各开一扇门进出。每间有十来平方米,可住八九个人。横屋是分场办公的地方。这栋老房子一直保留至今,它见证了农场的发展,成了农场教育青年的实物。2008 年纪念建场五十周年时,来农场参加纪念活动的上海老知青,都在遗存的这栋“老家”前留了影。
 
      二、劳动的滋味
 
      农场给每个知青发了斗笠和蓑衣,还有一把锄头。男生的领队是武汉大学的卢老师,农场还派了一位有经验的农工指导知青干农活。
 
      当年上海知青到达八里湖时,农场建场才三个月,还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有水的地方就有血吸虫,大小不一的湖泊水塘,成了血吸虫的滋生地。八里湖的土门一带流传着“一进土门城,肚子大些人”的民谚。血吸虫是会传染的,曾经有上海知青被感染上了血吸虫病。当然,经过治疗大都已经痊愈。从上海知青中培养的医护人员,参加了防治血吸虫病的工作,做出了贡献。
 
      荒滩中地势较高的地方,经拖拉机翻耕,种上了棉花或黄豆。因劳动力极度缺乏,棉苗都生长在荒草中。最初的那段时间,知青们每天的劳动就是锄草。对不会使用锄头的知青来讲,倒不如说是在扯草。一天下来,双手都扯起了血泡,有的还被荒草割开了口子,真是苦不堪言。但知青们还是坚持下来了。
 
      农场的劳动虽然辛苦,但苦中有乐。一个月过去了,知青们高高兴兴地排着队领到了人生的第一份工资——16 元,扣除伙食费后只领到10 元钱。这是靠自己辛勤劳动挣得的钱,知青们非常兴奋。他们因此而第一次逛了蕲州古镇。

 
      集中劳动的模式仅仅维持了一个多月,农场就把上海知青分到各个生产队,与农工们混合编组,为的是让知青与农工打成一片。分的时候农场还是蛮人性化的,没打破知青原来的小队,少则十来人,多则二三十人,使知青们有几个熟悉的朋友在一起,不至于感到孤独,有的队还搭配了女知青。一分场的汤鱼海、花岔、土泥港,二分场的三队、四队、高塆,三分场的龙凤寺、陈赛、汪渡口等处都有了上海知青。大家与农工们在一个草棚里住,吃一口锅里的饭,同时取消了月薪制,改为工分制,实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老农们手把手地教知青锄草、施肥、打棉花顶、插秧、薅田、割谷,大家进步很快,一项一项地学会了劳动本领。
 
      建场初期,农场各方面都十分艰苦。白天顶着烈日上晒下蒸地干农活,晚上蚊叮虫咬闷热难当。水田里有蚂蟥和血吸虫,旱地里有巨蚊嗡嗡,不少人染上了血吸虫病,令人不寒而栗。这对上海知青是极大考验。知青们“春播田头暗呢喃,秋汛大堤和衣倒”,“荒野建田园,忍将青春耗”,默默地坚持了下来,成了真正的有文化的农民。
 
      三、快乐的菜园组
 
      1959 年深秋,为了解决农场蔬菜供应,农场决定在总场附近新建一个菜园组。总场发下通知,凡在生产队的上海知青,都可自愿报名。这对于散居在各生产队的上海知青是个好消息。一是菜园组在总场旁边,生活条件略优于生产队;二是大家又能聚在一起了。一夜之间便集中了40 多名上海知青来到菜园组,开始了快乐的菜园生活。
 
      菜园组首任党支部书记是吴永兴,上海知青苏云森当大食堂事务长,并兼任指导员,指导种菜的是一位老实巴交的农工秦排长。上海知青中人才济济,有笛子高手张松华,琵琶、二胡通吃的丁坤都,歌声婉转的韩秀英,喜爱写作的王洪基。劳动休息时,吹拉弹唱热闹非凡。睡前丁坤都的二胡能催眠,大雨天张松华的笛子曲鼓舞人心,韩秀英的歌声似春风拂面。高兴时,相互寻寻开心,讲个笑话。有时机务队的何忠德、项达庭,以及冯金甫、邵难忘山乡根生等人,也会来菜园客串一下,活跃气氛。业余生活有趣而丰富,知青们多了些快乐,便少了些思家的愁绪和生活的烦恼。
 
      上海知青很快掌握了各种蔬菜、瓜果的栽培技术。收获时,当大家亲手摘下自己种的豇豆,拔起萝卜,抱起冬瓜、南瓜、西瓜,望着小山似的瓜果蔬菜,心里不由自主地升起一股成就感,真正体会到了农民的辛劳和丰收的喜悦。
 
      在这样的氛围里,菜园组的上海知青非常团结,有事大家做,有饭大家吃,各分场的上海知青慕名前来参观学习,做客聊天,成了令人羡慕的“知青之家”。
 
      四、重点工程献青春
 
      建场之初,一切白手起家,有不少基础设施需要建设,常到生产队抽调劳力,参加农场的重点工程建设。如开挖东风河、建龙凤寺闸、修公路、建泵站、炼钢铁,甚至参加县里修双星铁路、建牛皮坳大闸、开银山煤矿、支援阳新县修水库等等,这些建设工地上都有上海知青的身影。
 
      1959 年冬,为了打通总场通往各分场的水陆交通,总场决定开挖东风河,全长1.5 公里。同时用挖起的泥土,沿河修一条可通拖拉机的大路,抽调劳动力2000 余名,组织了大会战。参战的上海知青很多,有的在工地上做宣传鼓动工作,有的干规划测量等技术工作,大多数人干的是挖泥挑土工作。三九时分,寒气逼人,工地上却热闹非凡,红旗猎猎迎风招展,高音喇叭播放着革命歌曲,银锄挥,铁锹舞,挑土的队伍往来如梭。每天天不亮,各队就争先出工。天不黑不休息,硬是在寒风中挥汗如雨。东风河和东风路就是这样完工的。
 
      这项工程刚刚结束,还没过完1960 年的春节,上海知青又接到新的任务——参加龙凤寺修建大闸的工程。这是八里湖水系通往长江的唯一出水口,事关农场千亩良田的安危,必须在汛期到来之前将大闸建好。当时既无道路,又无车辆,石料只能靠船运到闸头。知青们承担了卸石料的任务,用双肩把千吨石料一块一块地抬下船运到岸上。不少人肩头红肿了,破皮出血了,但没有人打退堂鼓。龙凤寺远离总场,知青们借住在县水产养殖场。房子很小,都是睡地铺,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奋战了两个多月,任务如期完成。龙凤寺大闸至今还在发挥抗旱排涝的作用。2008 年6 月18 日,参加建场五十周年庆祝活动的上海知青专程登上了大闸,当年会战的场景历历在目,深感自豪。
 
      在建设农场的过程中,有一些上海知青献出了生命。1967 年5 月26 日下午,外江大队一小队26 岁的上海女知青左柳娣,在小队长胡志明带领下划船去捞被江水淹没的小麦。船行至长江大堤,被堤脚的深坑绊翻,船上12 人全部落水,左柳娣等5 人溺亡。可怜她留下了两个儿子,次子尚在襁褓之中。她先生施录初也是上海知青,含辛茹苦将两子拉扯成人。可以告慰九泉之下左柳娣的是,如今两个儿子均已成家立业,家庭幸福。
 
      如今这批上海最早的知青,已进入了耄耋之年,岁月无情地在他们的脸上划出了道道印痕。但那段风雨同舟的艰苦历程和其中的酸甜苦辣却永远留驻在他们的心田。如今,八里湖农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让老知青们十分欣慰。能在共和国的农垦史和农场的发展史中记录下上海知青数十年奋斗的一页,老知青们足矣。
 
      【作者陈坚,男,1958 年下放八里湖农场的上海知青,后为小学教师,2001 年退休。作者王树蕲,男,1969 年下放八里湖农场的蕲春知青,后为小学教师,2009 年退休。他们都是农场知青各项公益活动的积极倡导者和组织者。】


责任编辑: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