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娱乐 > 书画 >

孙信德:从工人老师傅到著名书法家

时间:2021-05-30来源:上海老底子 作者:杨锡高 点击:
7月22日上午,上海刚刚出梅,我就在朋友的引荐下,登门拜访了著名书法家孙信德先生。孙先生的工作室在虹口区密云路上,工作室不大,靠窗台是一张超大的长桌,纸砚笔墨一应俱全。桌面上有几本翻烂的字帖,可见,功成名就的孙先生还在用功。室内没什么家具,一

 
2020年7月22日上午,上海刚刚出梅,我就在朋友的引荐下,登门拜访了著名书法家孙信德先生。孙先生的工作室在虹口区密云路上,工作室不大,靠窗台是一张超大的长桌,纸砚笔墨一应俱全。桌面上有几本翻烂的字帖,可见,功成名就的孙先生还在用功。室内没什么家具,一个高大的博古架上随意摆放着孙先生收藏的瓶瓶罐罐,另有一只茶几和两张靠背木椅。博古架和茶几、椅子都是线条极为简洁明快的明代风格的“老物件”,虽不耀眼,但十分耐看。
我和孙先生在古色古香的椅子上落坐,呷着孙先生为我沏的金骏眉,静静倾听着他讲述人生经历和对书法艺术的独到见解。


上海今年的黄梅天,长达42天,是本世纪以来最长的梅雨季,人的心情也因此湿漉漉的,很不爽快,然而不得不说,与孙信德先生的聊天,一扫阴霾,心情豁然开朗,真的是一次艺术享受啊,犹如端在指间的那杯馥郁清香的金骏眉。
临别时,孙先生馈赠条幅一帧,上书“博采广问”四字,他告诉我:“此四字取自雍正皇帝语,你们记者,博采广问才能写出好文章。”
 “毛主席看过我写字”
孙信德先生1934年出生于浙江奉化,今年已86岁高龄。但老先生精神矍铄,写起字来依然笔走龙蛇、隽永俊秀。早在1970年,上海书画社就出版了由孙先生书写的《金训华日记》大中楷字帖两本,五次印刷,印量高达近两百万册。此举奠定了孙信德在书坛的地位。2018年6月,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又出版发行了孙信德字帖《怎样写楷书》,进一步说明了孙先生为普及和弘扬中华书法艺术而乐此不疲。在“一大”会址、南湖红船、湖南永州柳宗元纪念馆、安徽马鞍山李白纪念馆、河南安阳岳飞纪念馆、江苏扬州郑板桥纪念馆、河南洛阳姜太祠以及浙江普陀山、雪窦山乃至全国各地众多寺庙,都留下了孙信德的墨迹或碑刻。孙先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德国东亚学院客座教授、上海百老德育讲师团副团长兼百老书画院执行院长、上海海上书画院院长,同时还兼任多个机构顾问或名誉会长。
在名望、荣誉和成就背后,其实,有着孙老先生付出的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甚至磨难。
孙信德笑谈人生经历
孙信德自幼家境贫寒,小学断断续续读了两三年,终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1948年底,14岁的小信德只身一人背井离乡,逃至上海当学徒谋生,吃尽苦头。解放后,小信德迎来新的人生。因为失业,他进入政府为穷苦百姓办的失业救济站,边学习边劳动。五个月后,他考入上海机械制造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江南造船厂工作。
到了江南厂,孙信德如鱼得水,他的业余爱好——写字,有了施展的天地。原来,江南厂造了轮船,是要写船名的。那不是扑在书桌上,铺展宣纸写大楷,而是站在高高的脚手架上,以蓝天白云作衬托,以滚滚波涛作伴奏,用油漆在钢板铸就的船头上描写巨大无比的船名,那是怎样的壮丽啊!
1956年1月10日下午,孙信德对这一天刻骨铭心,一辈子记在心里了。那天,他站在脚手架上,为新造的炮艇写船名。突然,工地上想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欢呼声,工人们从工厂的四面八方涌向炮艇码头。孙信德往下一看,是一个熟悉的身影,伟岸的身躯穿着一件烟灰色大衣,慈祥地看着站在高处写字的孙信德,并展开有力的手掌向他招了招手!那不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吗?孙信德热泪盈眶,跟着工人们一起高呼“毛主席万岁!”口号声响彻云霄。
孙信德深情地回忆道:“当时我激动万分,差一点从脚手架上掉下来!”
孙先生有理由骄傲,毛主席亲自看着你写字,即便一个再怎样著名的书法家也不一定有这样的荣幸。
为了追求书法艺术的真谛,孙信德利用业余时间去上海工人文化宫书法培训班进修。后来,又拜师书法名家任政。拜师的头一天,孙信德生怕自己书法基础差,有点胆怯。任政先生随手拿起桌上的一只空瓶,对孙信德说:“如果这只瓶子装过醋、酒、油,味道就杂,不好闻;如果这只是一只空瓶子,那么,放酒就是酒味,放醋就是醋味,味道就纯,你好比空瓶子,只要肯学,我就好好教你。”一番话,说得孙信德信心倍增。从此,埋头学书法,用心攻难关。当然,江南厂也为孙信德的成长搭建了最好的舞台,他在这里为我国第一艘自行设计建造的万吨轮“东风号”、远洋测量船“远望号”书写船名。很快,在江南厂,孙信德从工人老师傅成长为工人书法家。
随着书法艺术的竿头日上,孙信德的影响力也是与日俱进。1989年春,他的老家浙江奉化文化局希望孙先生回家乡办一个个人书法展,以此推动家乡文化事业的发展。孙信德欣然答应。于是,他不仅在宋美龄曾经下榻过的文昌阁成功举办了个人书法展,而且还创建了奉化书画社,经常邀请江浙沪三地著名书画家讲课、展览、交流。


 
在奉化,一个来自新加坡的华裔力邀孙先生去新加坡发展,说是自己在新加坡有个学校,希望孙先生去教书法,传播中华文化。1992年底,孙信德去了新加坡,结果,所谓学校根本就是子虚乌有。进退两难之际,孙信德闲逛到了一家家具城,发现家具城规模宏大,但墙面却空空荡荡,毫无美感。孙信德灵机一动,找到老板,说自己是来自中国的书法家,如能在墙上张挂书法作品售卖,既美化了环境,又有经济利益,一举两得,双方可以三七分成。老板乐不可支,当即拍板。一周后,孙信德的一幅书法作品卖了五千美金。
缓过神来的孙信德,开始酝酿新计划。一天,他从联合早报上读到一则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会长孙炳炎的新闻,孙信德眼睛一亮,华人讲究同姓同宗,何不找找孙会长,共同推进书法艺术在新加坡的发扬光大。当天晚上,孙信德特意给孙炳炎写了一幅嵌名对联。第二天,孙信德带着对联找到孙会长所在公司办公楼。孙炳炎一看对联,有自己的名字巧妙地嵌在里面,爱不释手。再一看落款,在孙信德三字上停留片刻,脸上顿时绽开灿烂的笑靥。原来,孙炳炎有俩儿子,大的叫孙成德,小的叫孙聚德,如今又送上门来一个孙信德,真是难得的奇缘。从此,孙会长竭力扶持孙信德在新加坡的发展,还亲自出面张罗规模盛大的孙信德书法展。同时,还引荐多位新加坡政要和各界名人与孙信德相识,包括时任总统黄金辉。之后,黄金辉总统的很多活动还邀请孙信德出席。
旅居新加坡七年,孙信德站稳了脚跟,扩大了知名度,可以说是硕果累累。黄金辉总统曾经亲笔写信给他,并馈赠纪念品。但孙信德很清楚,旅居新加坡只是为了推动书法艺术在华人世界的传承,自己终究还是要回到祖国,他说:“我的根在中国,我的心在中国!”
1995年6月,孙信德踏上了祖国宝岛,举办个人书法展。蒋纬国听说孙信德是老家奉化人,便愉快地邀请孙先生来自己的寓所叙谈,他非常急切地希望了解大陆、家乡的情况。孙信德款款而谈,把宁波,特别是奉化的变化发展以及当地政府对蒋氏故居的保护修缮,一一讲给老先生听。老先生听得滋滋有味。当孙信德说到蒋氏故居报本堂那块“寓理帅气”的匾额时,蒋纬国用带有奉化口音的国语感慨道:“那是爹爹为经国哥哥写的,写的时候,我就在边上。”说完,老先生不禁泣下沾襟。
蒋纬国先生谈心甚浓,原定一个小时的会面,竟然延迟到两个半小时。见时间已晚,孙信德起身告辞。临走前,他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对联相赠,蒋纬国先生徐徐展开对联,只见上面写着“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读着对联上的字,蒋先生对孙信德说:“你的对联,以及墙上挂着的字画,都是大陆和家乡的朋友赠予我的。每次看到这些作品,就好像置身于大陆和家乡。”随后,又对孙信德说:“谢谢你介绍了那么多大陆以及奉化老家的变化情况,我一定要回去看看大陆,走一走家乡的山山水水!”
1999年5月,孙先生从新加坡回到祖国。
 “经济发达了,但不能丢了文化”
孙信德回来的第一站,放在了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深圳,他在深圳沙井镇开始了新的耕耘。作为沙井镇的文化顾问,孙信德策划并亲自实施了轰动一时的“共和国百名老将军与特区农民书画展”。这一创意得到了中共中央原副主席李德生将军的首肯,在北京开幕当天,刘华清、张廷发、徐信等三百多名老将军、老领导出席。
在接受采访时,孙信德告诉我,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深圳发展日新月异,经济发达了,不少人却忽略了对文化的敬畏,把优良的传统文化丢得一干二净。办这样的书画展,就是为了推进文化的传承。要用事实告诉人们,经济发达了,但不能丢了文化!其次,很多为创立新中国而曾经浴血奋战的老将军,都是农民出身,如今,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让他们与特区的农民携手共建,正是不忘初心的体现。
孙信德先生为了书画艺术的发扬光大,殚精竭虑,身体力行。从1970年代起,他就收徒带徒了,但从不收取学费,育人传艺,春风化雨。孙先生唯一的目的就是为了“不能丢了传统的中华文化!”

 
毕竟是从上海成长起来的书法家,孙信德终究是要回归黄浦江畔的。2003年春天,孙先生回到了阔别已久的上海,开始了新的书法创作和文化传播。2005年,在朵云轩举办了“孙信德书法展”,在书法艺术上,老先生有了新的探索和突破。
2010年上海世博期间,孙信德以“世博”为主题,用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创作了百幅书法精品,在上海美术馆举办了“百幅书法庆世博”的书法展。时任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赵启正、时任上海市人大主任刘云耕,十几位上将和十多位部长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发来了贺信贺词,中共中央宣传部原副部长龚心瀚、国务院新闻办原副主任杨正泉等六百余人莅临开幕式,盛况空前,为全世界瞩目的上海世博锦上添花,传为佳话。
为上海世博所书:莺歌燕舞、龙腾虎跃
2018年出版的孙信德先生倾情书写的《怎样写楷书》一书,更是他传承和弘扬书法文化的集中体现,代表了孙先生书法艺术的最高水平和鲜明风格。书法界人士评价老先生这本帖子的楷书具有北碑的古朴、宋朝人的雄健豪放、清代书法家邓石如的厚重,他把颜真卿的凝重、柳公权的遒劲、褚遂良的飘逸融为一体,自成一家。
采访行将尾声时,老先生告诉我,中国的书法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自己尽管在探索书法艺术方面小有成就,但学海无涯,还是应该“活到老学到老”,像年轻人一样善于接受新事物,不断提升艺术修养。我帮老先生作了名字解读:信德信德,既要永远坚守书法艺术的信仰,又要永远坚守书法艺术的艺德。
(责任编辑:晓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