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娱乐 > 书画 >

《习近平扶贫故事》——“我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

时间:2021-01-18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人民日报海外版 点击:
那一天,他凝望着身边每一张熟悉的面孔说:1969年1月,我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就到了梁家河。在这里一待就是七年。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那个十五岁来到黄土地,曾经迷惘、彷徨的孩子,在二十二岁离开时,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 2
      那一天,他凝望着身边每一张熟悉的面孔说:“1969年1月,我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就到了梁家河。在这里一待就是七年。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那个十五岁来到黄土地,曾经迷惘、彷徨的孩子,在二十二岁离开时,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春节前夕赴陕西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这是13日上午,习近平在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看望乡亲们,并就老区脱贫致富进行实地调研。

      2015年2月13日,离农历乙未年春节还有六天,陕北大地阳光明媚,天瓦蓝瓦蓝的。一大早,六十一岁的梁家河村老支书石春阳与乡亲们就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兴奋与幸福,等待着一场阔别后的重逢。

      四十年前的那一天——1975年10月8日,石春阳永远忘不了。他与梁玉明、吕侯生等十多位梁家河村村民,一起送别二十二岁的大队党支书习近平前往北京上清华大学。那一天,与他们同住同吃、一起生活劳动了七年之久的习近平,依依不舍地告别了他们,告别了这块黄土地。

      七年并不短。在梁家河的七年,习近平从十五六岁什么都不会的孩子,到干农活、擀面条、蒸团子、腌酸菜样样都行,再到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打坝挖井建沼气……梁家河的七年,留下了他艰苦却受益终生的插队岁月,也留下了他始终挂记在心中的山山水水、父老乡亲。

      1993年,他曾经回来过一次。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回到梁家河。这一天,他又一次踏上久违的黄土地。

      这一天,梁家河沸腾了。

      “近平回来了!”

      “总书记回来了!”

      重逢的喜悦写在每个人的脸上,包括习近平总书记。他在离村口二里地的地方就下了车,和大家一起走进村庄。一路上,他拉着村干部和乡亲们的手嘘寒问暖话家常,关心群众生活收入,还用陕北方言向大伙儿介绍夫人彭丽媛,说是他的“婆姨”。

      每个人都被深深地打动了。是怎样的真挚,才会让一个人在走遍千山万水之后,依然记得一个小乡村的每一处山山峁峁沟沟畔畔?是怎样的深情,才会让一个人在时隔四十年、见过无数面孔之后,依然认得出当年村中六七岁的孩子?又是怎样的厚谊,才能让一个人在时隔四十年后,依然叫得出盈儿、黑子、铁锁这些乡亲的小名?这是怎样的一份情谊?乡亲们懂得,黄土地也懂得。

      村民武晖还记得当年和习近平借书读书的交往。“那时候农村的孩子没有书读,习近平带的大箱子里装满了古今名著,这些书和知识成为照亮我心灵的灯塔。”武晖说,后来他能考上师范学校走上教师岗位,习近平对他影响很大。村民孔正富的弟弟还记得习近平离开梁家河前,向孔正富赠送了一本《毛泽东选集》,书的扉页写有四句话:

      暴风雨中见雄鹰,暮色苍茫看劲松。革命烈火识真金,平凡小事出英雄。

      雄鹰何惧暴风雨。那个十五岁来到黄土地,曾经迷惘、彷徨的孩子,在二十二岁离开时,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是陕北高原给予了他黄土地的根和为人民做实事的信念。所以,每当回忆起在梁家河的岁月,习近平总书记总是充满深情厚谊。

      “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写道。那一天,他凝望着身边每一张熟悉的面孔说:“1969年1月,我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就到了梁家河。在这里一待就是七年。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乡亲们听后潸然泪下。

      这般深情,人民不会忘记,黄土地也不会忘记。

 
      2019年4月24日无人机拍摄的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小区,干净整洁,高楼林立。

      (该文选自《习近平扶贫故事》,人民日报海外版编著,商务印书馆出版)
 
 
责任编辑:何洁
 

(责任编辑:日升)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