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娱乐 > 书画 >

精彩篇章20《周恩来:永远的榜样》

时间:2020-05-12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作者:李洪峰 点击:
李洪峰 著 人民出版社 2018年出版 六、谦逊实际,平等待人 毛泽东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徐特立说,虚心不是一般所谓谦虚,只是表面上接受人们的意见,也不是与人们无争论无批评,把是非和真理的界限模糊起来,而必须保
李洪峰 著  人民出版社 2018年出版

      六、谦逊实际,平等待人

      毛泽东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徐特立说,虚心不是一般所谓谦虚,只是表面上接受人们的意见,也不是与人们无争论无批评,把是非和真理的界限模糊起来,而必须保持自己的政治立场,当自己还未了解他人意见时不盲从。雨果说,谨慎比大胆要有力量得多。中华民族谦逊实际的作风,集中、充分而完美地在周恩来身上得到体现。从青年时代做学生领袖开始,他就表现出谦逊大度的优秀品德。他把自己发起的团体叫作“敬业乐群会”,表现了团结群众、勤学创业的谦逊精神。他经常勉励自己、教育同志:“要有学习精神。”“活到老、学到老”,是他终生不渝的座右铭。早在幼年时期,他就养成了好学深思的习惯,练就了常人达不到的记忆力。他既学习书本知识,又学习实践知识;既学习前人的间接经验,又学习当代人的现实经验,他持之以恒地从同志、朋友甚至敌人那里,汲取着无穷的智慧。

      刘少奇说,他可能有最高尚的自尊心、自爱心。为了党和革命的利益,他对待同志最能宽大、容忍和“委曲求全”,甚至在必要的时候能够忍受各种误解和屈辱而毫无怨恨之心。他没有私人的目的和企图要去奉承人家,也不要人家奉承自己。刘少奇这个话,周恩来足以当之。周恩来严于律己,从不掩饰自己的缺点,也从不掩饰自己的错误。周恩来有一句名言:我们决不害怕批评和自我批评,我们并坚信成功的个人、团体和事业,必定是从错误的改正中磨炼出来的。不犯错误的人或团体,世界上是从来不会有而且永远不会有的。同时,我们也不因他人批评中含有恶意甚至变成攻击便拒绝批评。发现缺点或错误,他总是诚心诚意、再三再四地作检讨,并在实践中改正。对自己工作中的失误,他经常自我检查,不强调客观原因;对自己领导的工作,出了问题,总是自己承担责任,引咎自责,决不文过饰非,诿过于人。他的这种精神,坚持终生。辞世前夕,他强撑着参加贺龙元帅的追悼会,连向贺龙遗体鞠了七个躬,还对家属致歉,自责没有保护好贺龙元帅。他在我们党的领导人中,是最勇于自我批评的人,也是自我批评最多的人。他1943年制定的《自我修养要则》,恪守终生。

      虽然身居高位,但周恩来始终把自己当作普通劳动者,当作人民公仆。他不论对什么人,从不摆架子,从不以领导自居,在他身上看不到官气的影子。他非常务实,非常注重实事求是。他十分重视调查研究,经常告诫干部:“应该有临事而惧的精神。这不是后退,不是泄气,而是戒慎恐惧。”周恩来认为政府管理千头万绪,“稍一不慎就会出乱子”,“不能急躁,不能草率,必须谨慎从事”。在治理黄河中,周恩来针对黄河自然情况的复杂性和治理的艰巨性,反复强调:“谦虚一些”,“谨慎一些”,“不要急躁”,“要兢兢业业地做”。1972年11月,他针对高坝大库的建设说:“我对这个问题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可不要太自信。”周恩来抓“上天”的尖端科技,提出了“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16字工作方针。在“两弹”试验基地,工作者们将精心选出的彩色石块拼成这十六个大字,镶嵌在各工号的戈壁滩上。这16个大字已经成为我国科学实验工作的座右铭。

      政府管理中,如何协调和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如何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周恩来坚持深思熟虑、慎之又慎。他认为订计划要瞻前顾后留有余地,全面安排也需要瞻前顾后,政府工作就要抓“全面规划,瞻前顾后,分期进行”。国家面貌的根本改变,不是一代人的事情,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前赴后继的努力。周恩来认为每一代人要做好每一代人的事,既不要给子孙后代带来不利后果,也不要企图把子孙后代的事情都做完。把理想变成现实,得几代到几十代人的努力。我们的雄心壮志、伟大理想要世世代代传下去。一位外国朋友曾说:在周恩来身上,从来没有那种狂想主义和极端主义的色彩。这句朴实而平凡的话,比较准确地概括出了周恩来谦逊实际的思想方法特点。

      在对外关系上,周恩来认为,“一切国家,一切民族,都有长处,也有短处,有优点,也有缺点”。他号召“向一切国家的长处学习”,“必须把世界上一切好的东西都学来”。怎么学?“我们应该有批判地学习,不是盲目地学习。有批判地学习,就是要学人家的长处和优点;不盲目地学习,就是不要把人家的短处和缺点也学来。”他指出:“敢于向一切国家的长处学习,就是最有自信心和自尊心的表现,这样的民族也一定是能够自强的民族。”1963年12月14日至1964年2月29日,周恩来在出访亚非欧14国期间,多次用“天涯处处有芳草”的诗句,教育中国代表团人员应该向这些亚非欧国家学习一切有益的东西。周恩来每次处理对外交涉、参加国际会议等都重视事先做好充分准备,透彻地分析形势,准确地掌握各方面的情况,制定出可行的谈判方针和具体的斗争策略。

      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这是他同外国人士经常谈到的一个主题。特别是对来自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朋友们,他时常虚心地询问他们对我们的工作有什么意见,是否发现我们有大国沙文主义的错误。直到他病重住院期间,他最后几次会见外宾时,仍然不倦地说明中国永远不称霸的方针。周恩来在国际交往中平等待人的态度,受到了国际舆论的普遍称赞。他对小国的尊重和体谅,尤其鲜明地体现了新中国平等待人的风格。有一次,他到一个友好邻邦去访问,该国首相准备亲自陪他坐一架小飞机到一个稍远的地方去参观。我们的工作人员担心这种飞机不很安全,周恩来却坚持尊重主人的安排。他说,人家的首相可以坐这种飞机,我为什么就不可以坐?这件事在该国人士中引起了良好的反响,增进了两国之间的友好感情。

      我国的知识分子工作,过去一直是由周恩来直接领导的。周恩来是我们党内最懂得知识分子、最善于做知识分子工作,而又最受知识分子爱戴的一位卓越领导人。他在担任共和国总理后,曾经三次发表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重要讲话。他生前在知识分子中做了大量工作,交了大量知识分子朋友,其深刻影响,在今天人们仍然能够感觉得到。他最早提出,我国知识界绝大部分知识分子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强调知识分子是国家最宝贵的财产,要充分地动员和发挥他们的力量,对他们要既交给任务,又推广成果,把知识分子工作同建设国家紧密地结合起来。他特别强调要为知识分子创造一切必要的工作条件,关心他们的生活。一部分知识分子为了日常生活琐事,往往浪费掉太多的时间。周恩来说:“这应该看作是国家劳动力的损失。”有些知识分子的居住条件太差,一家几口合住一间小屋,休息娱乐生活也组织得不好,他要求主管部门认真地加以解决。一次周恩来深夜步行至史家胡同话剧演员宿舍,实地查看他们的住宿情况。他关心许多科学家和文艺工作者的医疗问题,并多次探望过他们。在他逝世前三个月,当听到一位哲学家年老体弱,而所在单位却没有派车送其至人民大会堂去参加国庆宴会时,非常生气。周恩来要求对知识分子的劳动“优质优价”,尊重人才;对待成名作家,稿酬应与青年作家有所区别;应该根据按劳分配的原则,适当调整知识分子工资,使他们所得工资多少同他们对国家的贡献大小相适应;修改妨碍新生力量培养和知识分子提拔的不合理的升级制度,建立学位、学衔、知识界荣誉称号、发明创造和优秀著作奖励等制度。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现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维护祖国团结统一,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周恩来不仅是我国民族问题的主要决策者、民族政策的精心制定者、阐释者,而且是推动这些政策付诸实施的组织者。周恩来在民族交往中,坚持以平等求沟通,灵活运用各种沟通方式,排除交往中的社会障碍和心理障碍,他在这方面的艺术堪称一绝。周恩来认为,“所有民族都是优秀的、勤劳的、智慧的,只要给他们发展的机会;所有的民族都是勇敢的、有力量的,只要给他们锻炼的机会。”因此,“各民族是完全平等的,不能有任何歧视”,因为中国“人口众多”是汉族,“地大物博”则在兄弟民族区,所以,“各民族不分大小应互相依存,互相团结才有利”。在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上,由于历史上汉族长期处于优势地位,汉族统治阶级要么把少数民族同化,要么把少数民族挤到边疆和生产条件差的地区,处于劣势地位的少数民族得不到发展因而落后了。周恩来认为要承认历史上是“汉族对不起少数民族,今后我们汉族同志要代为受过,向他们赔不是。要多作解释工作,说明今天的中国和过去不同,不会再去压迫少数民族了”。在如何处理民族关系上,周恩来强调汉族要主动替少数民族着想,相互间要以对方为重,“凡事都‘求其在我’,不要只说人家的错处”,以自我批评的精神反对两种民族主义,求得各民族在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基础上建立起各民族真正平等友爱的大家庭。周恩来特别要求担任领导工作的同志应注意了解兄弟民族的心理感情,学习研究兄弟民族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学习少数民族语言。他说:“风俗习惯常是一个民族一个,因此,风俗习惯也同样应该受到尊重,如果不尊重,就很容易刺激感情”。他说:“不能通话,怎么能交心,谈问题呢?”他每次到少数民族地区视察,都用当地民族语言向干部群众问候,受到热烈欢迎。周恩来特别注意率先垂范,同少数民族群众水乳交融、打成一片。最感人的事例是1961年3月,他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首府景洪城与傣族、布依族、拉祜族等少数人民群众共度傣族新年——泼水节的生动情景。泼水节期间,周恩来曾三次穿起傣族服装与群众一起欢度节日。望着傣家装束的人民总理,各族群众热泪盈眶,连呼毛主席万岁,周总理好。开始泼水时,周恩来到达景洪街头。开始时群众都用柏枝蘸着银碗里的清水礼节性地洒在总理身上,周恩来也照此向群众泼洒。当总理看见有些群众用大盆泼水时,也拿起一个大盆泼起来,各族群众一下消除了拘束,纷纷用大盆向自己的总理泼来。依照傣族习俗,泼水节时,水泼得越多越热烈就表示彼此越亲近、越尊重。警卫人员要用伞给周恩来遮挡,他让把伞收起来,说:“不要紧的,要到群众中去和大家一样。”他对当地干部说:“傣族群众的每滴水都是热乎乎的,我一点都不感到寒冷”,“只有尊重民族风俗习惯才能和各族人民心连心啊!”各族人民每回忆起这一天都激动万分,他们说:“周总理泼的不是一般水啊,而是甘泉,甘泉落在我们身上,甜在我们心里!”穿一身民族服装,跳一段民族舞蹈,泼出一盆盆象征友谊的银水,映出一张张笑脸,这些热烈感人的画面,一下子拉近了总理同人民之间的距离,这种精神的吸引力、凝聚力是无法估量的。
 
(连载完)


责任编辑: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广告位